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医学研究杂志2007年第7卷第7期

1987~2006年流行性乙型脑炎病人住院情况及分析

来源:《中华医学研究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了解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的发病规律及临床特点,以便临床及时干预,把乙脑的致残率、死亡率降到最低限。方法回顾性调查1987~2006年乙脑病人病历,总结2003年爆发流行乙脑病人救治经验和教训。结果每隔3~5年出现一次较大的乙脑流行,临床表现有三大症状:发热、抽搐、意识障碍,呼吸衰竭的病人死......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了解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的发病规律及临床特点,以便临床及时干预,把乙脑的致残率、死亡率降到最低限。方法 回顾性调查1987~2006年乙脑病人病历,总结2003年爆发流行乙脑病人救治经验和教训。结果 每隔3~5年出现一次较大的乙脑流行,临床表现有三大症状:发热、抽搐、意识障碍,呼吸衰竭的病人死亡率高。结论 乙脑虽然是一种急性传染病,但不是一种新的传染病,其流行有明显的季节性,尤其集中于蚊虫密集的夏秋季;只要预防工作到位、诊疗及时,乙脑的发病率、死亡率就会降到最低。

【关键词】  流行性乙型脑炎病人;住院;分析

    由于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发病急骤,进展迅速,容易引起高热、抽搐、昏迷,致残率及病死率均较高,因此要求医生短时间内明确诊断,及时治疗,才能降低致残率及病死率。国外报道其死亡率在20%左右,我国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近年来病死率降至5%~10%,但重症死亡率仍在15%以上[1],部分患者留有后遗症。为此,笔者根据资料显示乙脑每3~5年出现一个高发期的规律,预计2007年会有一个小流行。为了使今后乙脑防治工作更有序、有效,吸取以往的经验和教训,特对该病作回顾调查分析,现将调查结果分析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情况 1987~2006年20年收治乙脑病人数279人次,其中以下五年发病人数较高:1988年27人次(9.7%),1991年31人次(11.1%),1994年31人次(11.1%),1999年16人次(5.7%),2003年46人次(16.5%),见图1,入院月份集中在5、6、7月份,年龄均为14岁以下儿童,有249例当年未接种乙脑疫苗,占73.8%,已接种53例,占19.1%,不详20例,占7.2%。图1 1987~2006年乙脑发病情况

    1.2 临床表现 以近4年(2003~2006年)55个病例登记:主要表现,发热55例(100%),抽搐46例(83.7%),意识障碍33例(61.2%),嗜睡9例(16.3%),呕吐7例(12.2%)。

    1.3 辅助检查 患者在入院后3天内做腰穿取脑脊液做常规、生化检查45例(81.8%),45例患者行头颅CT检查,5例做血或脑脊液乙脑病毒IgM抗体检查,39例做脑电图检查,30例做心电图检查。结果:37例(82.5%)脑脊液:清,无凝块,潘迪氏阴性,生化正常;33例(73.3%)头颅CT检查有低密度灶;5例(100%)血或脑脊液乙脑病毒IgM抗体检查阳性;脑电图检查有17例(43.6%)不正常;心电图检查有25例(83.3%)心律不齐、T波改变等异常现象。

    1.4 治疗方法 主要是抗病毒、对症及支持治疗,预防并发症。在疾病早期应用广谱抗病毒药物:病毒唑或双嘧达莫治疗1~3周;对重症和早期确诊的病人即应用地塞米松静脉点滴,视病情、使用时间(3~4天)而递增或递减剂量,疗程2周;对危重病例,尤其是高热、昏迷抽搐伴有呼吸衰竭者,给予纳洛酮治疗1周。除了上述治疗外,还要强调综合治疗,注意防治脑水肿,镇静、降温、控制并发感染(肺炎、心肌炎),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及营养脑细胞等。

    2 治疗结果

    279例患儿,治愈105例(37.6%),好转126例(45.2%)均遗留不同程度的后遗症状,未愈17例(6.1%),死亡31例,死亡率11.1%,其中,2003年5月21日~5月29日8天收治13例疑似乙脑病人,死亡5例(确诊乙脑2例)。

    3 讨论与分析

    3.1 流行病学与发病机制 流行性乙型脑炎(以下简称乙脑)属于乙类虫媒传染病。病原体主要经蚊传播,多见于夏秋季,人与人之间接触不会传播。不少动物如家禽、家畜及野鸟均可携带乙脑病毒,当蚊子如白纹伊蚊、三带喙库蚊、淡色库蚊叮咬这些动物后,蚊子的血中也就携带了乙脑病毒,病毒扩散到蚊子的唾液腺,人被这些蚊子叮咬,如人体抵抗力差或感染病毒数量较多,病毒就会在体内进行繁殖,穿越血脑屏障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的病变,较重病例则以大脑皮质、中脑、丘脑和延脑病变为重。由于脑实质炎症,一般均有颅内压增高症,严重者可形成脑疝,影响呼吸、循环中枢,如不及时抢救治疗,很快就可死亡。如2003年5月21日~5月29日8天就收治13例(14岁以下儿童)疑似乙脑病人,死亡5例(确诊乙脑2例),死亡率38.5%,其入院1~2天就进入昏迷,最后呼衰、心衰死亡,不能排除是重型乙脑。从收集资料还显示乙脑发病集中蚊虫密集季节,而且每隔3~5年的5、6月份为高发期,见图1。了解乙脑的发病规律及病理特点,将会使我们今后的防治工作更有序、有效;做到高度重视而不惊慌失措,理智对待而不掉以轻心,最终达到降低致残率及病死率的目的。

    3.2 诊断与鉴别诊断

    3.2.1 诊断 乙脑诊断主要依靠特异性的病毒分离和免疫学检查[2],但基层医院绝大部分靠临床表现、脑脊液、头颅CT、脑电图检查及排除性诊断。本组资料2004年前同其他基层医院一样的诊断法,所以在2003年5月21日~5月29日8天收治13例疑似乙脑病人,死亡5例(确诊乙脑2例),当时无条件做乙脑病毒IgM抗体特异性检查,另外3例死因不明。爆发型的乙脑,甚至可以在1~2天内因呼吸衰竭而死亡。因此要降低死亡率,必须提高医生的诊断警惕性,结合流行季节及早识别出重症病例的早期临床征象,以提高对病程进展的预见性和及早采取预防性治疗措施。

    3.2.2 鉴别诊断 由于病毒性脑炎早期症状不典型,诊断也比较困难[3],在无充分依据确诊乙脑前,在对症治疗基础上应与以下疾病鉴别。

    3.2.2.1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 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流脑初期表现为发热、头痛、咽痛、上呼吸道分泌物增多、流涕、咳嗽等等,很像感冒,部分病人出现皮肤瘀斑、瘀点,颈部强直、喷射性呕吐等。发病急、变化快是流脑的特征。本病好发于冬春季节,发病高峰一般出现在每年的3~4月份。以小儿和青少年患病为主。病情较轻且及时治疗者,预后较好;发病急暴,病情严重者(如反复惊厥,深度昏迷,广泛淤斑等)预后不良,或可造成后遗症。

    3.2.2.2 结核性脑膜炎 患者起病前身体健康欠佳,可能发现肺部结核病灶,结核菌素试验阳性,脑脊液含糖量及氯化物降低,蛋白含量高,放置后可有薄膜形成,有时涂片抗酸染色,可检出结核菌,尤其第一次脑脊液涂片及培养至关重要[4]。

    3.2.2.3 化脓性脑膜炎 患者身体其他部分可同时存在化脓病灶或出血点。脑脊液混浊或脓性,白细胞数多在2×109/L以上,有大量脓细胞,涂片或细菌培养检查可发现致病菌。

    3.2.2.4 病毒性脑膜炎 多种病毒可引起脑膜炎,症状一般较轻,多于2周内恢复,脑脊液检查,外观正常,白细胞数多在1000×106/L以内,一般在(50~100)×106/L或200×106/L之间,淋巴细胞达90%~100%,糖及氯化物正常,蛋白稍增加。涂片及培养无细菌发现。外周血白细胞不高。

    3.3 治疗 乙脑是一种由虫媒引起的严重急性传染病,并不是一种新的传染病,它是由乙脑病毒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患者主要表现发热、头痛、恶心、呕吐、嗜睡不醒等症状,在夏秋季节应特别注意发现早期病人尤其表现高热、惊厥和呼吸衰竭乙脑患儿必须住院治疗并及时进行抢救,防止并发症和后遗症,对提高疗效具有重要意义。实践证明,对乙脑治疗除了强调综合的一般治疗、对症处理(降温、降颅压、镇静、呼吸衰竭、循环衰竭的处理),重点进行抗病毒治疗,应用广谱抗病毒药物:病毒唑或双嘧达莫药物,目前还有肯定疗效的首推抗病毒药物[3]:无环鸟苷,该药分子量小,50%可通过血脑屏障,对正在细胞内复制的病毒有抑制其DNA合成的作用,该药毒性低,副作用小。目前用激素治疗病毒性脑炎有两种不同的看法[5],反对意见认为此类药物能破坏或减少淋巴细胞,对抗B细胞和T细胞的功能,抑制干扰素和抗体形成,可能增加病毒复制,导致感染扩散;赞成者认为激素具有非特异性抗炎作用,能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保护血脑屏障,解除和消除脑水肿,抑制脱水剂所致的反跳作用,同时还能稳定溶酶体系统;防止抗原抗体反应产生的有害物质,所以,主张早期、足量、短疗程应用。此外,加强护理,预防治疗并发症:护心、护肝、预防肺炎。

    3.4 预防 本病流行有严格的季节性,针对本区域乙脑高发(5、6、7月份)季节,每年的4、5月份前应对年龄在6个月以上的幼儿和小学生进行乙脑疫苗接种,接种率最好100%,本组资料249例当年未接种乙脑疫苗,占73.8%,已接种53例,占19.1%,说明不接种的发病率更高。如果偶尔少量出现了乙脑病例,这也属于正常的,但是2003年发生较大流行,是否与其他因素致使每年接种率缩减,累积易感人数增加有关?人对乙脑病毒普遍易感染,但绝大多数是无症状的隐性感染者,极少数人发病,少年儿童是主要发病人群,尤其是10岁以下的儿童最易感染。因此,预防普及接种乙脑疫苗对于保护儿童健康显得极为重要。

    综上所述,在当前无特效治疗药物的情况下,乙型脑炎的流行季节早期发现疑似病例和重症病例,不失时机地采取以抗病毒治疗为主的综合性治疗措施,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环节;防蚊、灭蚊、接种疫苗是最重要的预防措施。

【参考文献】
  1 盘和林,徐宁. 乙脑初期像感冒,重症病死率超15%. 大洋网讯,2003.

2 王幕狄. 儿科学,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399.

3 班显明,黄稳胜. 急性病毒性脑炎62例临床分析.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6,28(3):389-399.

4 卢洪洲,胡越凯,李广明,等.不明原因发热142例病因分析.中华内科杂志,2005,44(6):466-467.

5 胡维铭,王维治. 神经内科主治医师700问,第2版.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338.


作者单位:537200 广西桂平,桂平市人民医院

作者: 何志娟 2008-7-4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