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医学研究杂志2008年第8卷第4期

2005年9月~2007年12月松江区预防接种后不良事件监测分析

来源:《中华医学研究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分析2005年9月~2007年松江区AEFI监测系统报告的预防接种后不良事件,评价预防性生物制品的安全性。方法由各级免疫预防人员收集AEFI数据并填写报告记录册,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2005年9月~2007年,全区共报告接种19类预防性生物制品1244696剂次,其中16类制品报告了680例AEFI,......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分析2005年9月~2007年松江区AEFI监测系统报告的预防接种后不良事件,评价预防性生物制品的安全性。方法 由各级免疫预防人员收集AEFI数据并填写报告记录册,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05年9月~2007年,全区共报告接种19类预防性生物制品1244696剂次,其中16类制品报告了680例AEFI, AEFI平均发生率为54.63/10万剂次。抗狂犬病血清的AEFI发生率及异常反应率均为最高,分别为614.57/10万剂次和526.78/10万剂次,百白破疫苗AEFI发生数最多,占总例数的32.06%。680例AEFI中,≤1岁婴儿发生AEFI的例数最多占68.53%,72.79%的AEFI发生在接种疫苗24h内。同类疫苗不同剂次不同工艺不良反应发生率不同,第一剂乙脑和流脑疫苗明显高于其他剂次,全细胞百白破疫苗(DTwP)高于无细胞百白破疫苗(DTaP),灭活乙脑疫苗高于减活乙脑疫苗。结论 选用免疫效果好且安全性高的预防性生物制品,加强预防接种人员规范化操作,严格掌握禁忌证并做好预检筛查,从而减少预防接种后不良事件的发生。

【关键词】  AEFI 预防接种 不良反应 监测

  随着免疫预防接种工作的深入开展,预防性生物制品的品种不断增加,发生预防接种后不良事件(Adverse Events Following Immunization,以下简称“AEFI”)的情况也逐渐增多。为了加强AEFI的监测,评价预防性生物制品的安全性,松江区自2005年9月起建立了AEFI监测系统,监测辖区内AEFI发生情况,现将2005年9月~2007年12月的监测资料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AEFI资料来源于接种对象及家长的主动报告和预防接种人员的询问获知。发生一般反应时,只需填写“上海市AEFI报告记录册”;发生异常反应及其他AEFI,除及时给予救治外,还需填写AEFI个案调查表,并向区疾控、市疾控逐级进行电话报告。接种资料来源于基层每月上报的接种率监测数据库。

    1.2  AEFI分类[1]

    1.2.1  不良反应  合格的制品在实施规范的预防接种过程之中或者之后发生的或诱发的,因制品固有性质引起的,相关各方均无过错的AEFI。不良反应可以按轻重程度进一步分为2级,即一般反应和异常反应。一般反应指发热、局部反应、不适主诉等,异常反应指过敏性皮疹、过敏性休克、无菌性化脓、惊厥、紫癜等临床上比较严重的反应。如1例患者身上同时发生一般反应和异常反应则称混合反应。

    1.2.2  实施差错  因制品生产、储运、准备或接种实施过程中失误导致的AEFI。

    1.2.3  偶合事件  因受种者在接种时正处于某种疾病的潜伏期或前驱期,接种后偶然巧合发生的AEFI。

    1.2.4  注射反应  因受种者对注射的恐惧或疼痛引起的生理或心理反应,非制品本身引起的AEFI。主要有晕厥/针、癔症、神经症等。

    1.2.5  不明事件  难以确定事件发生原因的AEFI。

    1.2.6  群体性AEFI  两个以上相同或类似AEFI在时间、地区和/或接种的制品方面相关。

    1.3  统计学方法  用Epidata软件建立AEFI数据库,用Excel2003和SPSS1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AEFI一般情况  2005年9月~2007年12月,全区共使用预防性生物制品19类53种,报告接种人次数为1244696剂次。AEFI监测系统共报告了16类33种制品680例预防接种后不良事件,其中一般反应636例,异常反应32例,混合反应5例,实施差错3起,偶合事件4起,无注射反应、不明事件及群体性AEFI情况发生,平均AEFI发生率为54.63/10万剂次,见表1。表1  2005年9月~2007年12月松江区AEFI监测情况

    16类制品中,抗狂犬病血清的AEFI发生率及异常反应率均为最高,分别为614.57/10万和526.78/10万,肺炎和乙脑疫苗次之,AEFI发生率分别为318.33/10万和260.23/10万,百白破疫苗AEFI发生率居第四位,为161.27/10万,并且其发生数最多,占AEFI总例数的32.06%。其后依次为流脑、HIB、白破和流感疫苗,AEFI发生率分别为61.64/10万、60.39/10万、60.37/10万和57.06/10万,其他种类疫苗的AEFI发生率均低于30/10万(表2)。

    2.2  AEFI的年龄分布  680例AEFI中,年龄最小为1月龄,最大为60岁。≤1岁婴儿发生AEFI的例数最多为466例,占68.53%; 1~16岁183例,占26.91%;>16岁者发生AEFI的例数为31例,占4.56%,主要为接种狂犬苗、抗狂犬血清和流感疫苗引起的局部和全身反应。表2  2005年9月~2007年12月松江区各类制品的AEFI监测情况

    2.3  AEFI发生的时间分布  680例AEFI中,495例在接种疫苗24h内发生,占72.79%;在接种疫苗后1~5天内发生的AEFI有160例,占23.53%;6~15天内发生的18例,占2.65%;另有7例AEFI超过15天发生,占1.03%,主要为卡介苗、百白破疫苗引起的疫苗感染、接种部位脓肿等异常反应。

    2.4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2.4.1  不同接种剂次分析  百白破、乙脑、流脑及精制白破疫苗各接种剂次均有不良反应报告,百白破疫苗各剂次不良反应率分别为132.70/10万、170.23/10万、175.19/10万、165.48/10万,各接种剂次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χ2=2.478,P=0.479)。乙脑疫苗各剂次不良反应率分别为467.95/10万、339.94/10万、3.89/10万、10.78/10万,各接种剂次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有显著性(χ2=156.443,P<0.01),第1剂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剂次。流脑疫苗各剂次不良反应率分别为106.86/10万、52.20/10万、6.53/10万、8.44/10万,各接种剂次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有显著性(χ2=42.015,P<0.01),其第1剂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也明显高于其他剂次。白破疫苗2剂次不良反应率分别为124.59/10万、139.72/10万剂次,2剂次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χ2=0.190,P=0.663)。

    2.4.2  同类产品不同生产工艺制品的不良反应比较  松江区分别自2005年下半年和2006年初开始使用DTaP和减活乙脑疫苗,用于替代DTwP和灭活乙脑疫苗,比较2005年9月~2007年12月两类疫苗不同工艺制品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发现DTwP与DTaP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有显著性(χ2=43.233,P<0.01),灭活乙脑疫苗和减活乙脑疫苗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也有显著性(χ2=617.65,P<0.01),见表3。表3  百白破和乙脑疫苗不同工艺制品的不良反应比较

    2.5  实施差错  根据现场记录和接种人员及家长的回忆,3例实施差错分别是1例二月龄婴儿误种麻疹疫苗,1例三月龄婴儿接种乙肝疫苗第3剂及1例八月龄婴儿接种乙肝疫苗第4剂。前2例患儿由于提早接种故接种的疫苗剂次判定为无效接种,至免疫程序规定时间再予以补种。现3例患儿均无健康损害。

    2.6  偶合反应  根据临床诊断及实验室检测,4例偶合反应分别是1例患儿接种乙肝疫苗后偶合维生素K1缺乏症引起的接种部位血肿;1例患儿接种百白破疫苗偶合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例患儿接种流脑疫苗偶合螨虫引起的虫咬性皮炎引起的散发红色皮疹;1例患儿接种Hib疫苗偶合肺部感染导致的高热。

    3  讨论

    随着疫苗在预防接种后不良事件的发生,公众对预防接种的安全性日益关注。AEFI的发生给预防接种工作带来负面影响,损害公众和医生对预防性生物制品的信任,从而影响免疫接种率并最终导致发病率增高。建立AEFI监测系统有利于发现潜在的AEFI危险因素及制品品种或批号的质量问题,评价制品的安全性,为调整免疫策略提供可靠依据[1]。

    2005年9月松江区建立AEFI监测系统后,监测敏感性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2005年9月~2007年平均AEFI发生率达到54.63/10万剂次,预防接种后不良事件得到了有效地监测与报告。680例AEFI中一般反应占93.53%,以发热、局部红肿硬结等症状为主,异常反应32例,仅占4.71%,主要为过敏性皮疹、接种部位脓肿及卡介苗引起的腋下淋巴结肿大等反应。总体显示预防接种是安全的。

    AEFI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其中制品本身的特性是主要因素之一。居于AEFI发生率及异常反应率首位的抗狂犬病血清,由于是马血清制品,其残留的异种蛋白易引起过敏反应,故近几年接种单位倾向于推荐接种者以相对安全的人狂犬病免疫球蛋白来代替抗狂犬病血清。同样居于AEFI发生率前列的百白破和乙脑疫苗,前者由于疫苗中含有佐剂成分(DTwP同时还含有百日咳菌体成分),后者由于疫苗中残留的牛血清易致敏,故两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均较高。经统计,DTaP及减活乙脑疫苗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DTwP及灭活乙脑疫苗,与国内一些地区使用的结果一致[2~5],所以,前两者越来越受到接种工作者和受种对象的青睐,上海市拟在即将实施的扩大国家免疫规划中以DTaP替代DTwP,并停用灭活乙脑疫苗,全面使用减活乙脑疫苗。2005年9月~2007年12月监测数据显示,百白破、白破疫苗各接种剂次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乙脑、流脑疫苗则第1剂次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剂次,与“不良反应发生率随着接种剂次增加而增加”的文献结果不相符[6],这可能与AEFI数据主要是通过预防接种人员在本次登记时询问上次接种后是否有反应的获取方式有关,存在着回忆偏倚和漏报情况。

    AEFI的发生还与被接种者的自身因素及接种人员的操作有关。监测数据显示,AEFI多于24h内发生在≤1岁婴儿中,所以加强接种人员规范化操作,严格掌握禁忌证并做好预检筛查,从而减少不良反应或偶合事件的发生,并坚决杜绝实施差错的发生。另一方面,需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接种对象或监护人对AEFI的正确认识,从而建立公众对预防接种工作的信心,进一步巩固预防接种的成果。

 

【参考文献】
  1 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上海市预防接种后不良事件监测方案(试行),2005.

2 鲍文娴.两种百白破疫苗接种反应观察.浙江预防医学,2005,17(10):63.

3 刘琼芳.无细胞和全细胞百白破疫苗接种不良反应观察.职业与健康,2007,23(14):1228-1229.

4 杨铁链.两种流行性乙型脑炎疫苗基础免疫的近期免疫学效果和安全性观察.河南预防医学杂志,2005,16(6):328-329.

5 沈江建.流行性乙型脑炎减毒活疫苗与灭活疫苗免疫效果及人体接种反应观察.现代医药卫生,2005,21(22):3184-3185.

6 谢广中,刁连东,王树巧,等.预防接种的反应和处理.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42-43.


作者单位:201620 上海,上海市松江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作者: 沈金花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