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医学研究杂志2009年第9卷第5期

老年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48例麻醉体会

来源:《中华医学研究杂志》
摘要:对于血压升高者均适当加深麻醉,或加用降压药。结论老龄患者可以进行LC手术。但是老龄患者大多并存1~2种系统疾病,从而增加老年人LC手术的麻醉风险。麻醉前、中、后的各个环节管理都非常重要。...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总结老龄患者经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的麻醉体会。方法 总结2005—2008年内老龄(>65岁)LC手术48例,除去中转开腹3例后,选取45例,均采用静吸复合气管插管全麻。分析麻醉诱导前,注完诱导药后1min,插管后1min,气腹前,充气后15min和放气后5min时的血压、心率和气道压。结果 诱导后出现血压下降>30%的均为伴有心血管病史的患者;充气后的血压均较气腹前升高。对于血压升高者均适当加深麻醉,或加用降压药。气腹后有15例患者心率有所下降,其中有3例下降到50次/min以下(采用静注阿托品0.2~0.5mg),所有患者最高心率都未超过130次/min。气腹后调节呼吸参数后气道压平均上升在4mmHg左右,都在正常范围内。结论 老龄患者可以进行LC手术。但是老龄患者大多并存1~2种系统疾病,从而增加老年人LC手术的麻醉风险。麻醉前、中、后的各个环节管理都非常重要。尤其要重视伴有心肺疾患的患者的麻醉管理,麻醉方法以全身气管插管麻醉控制呼吸为最佳选择。

【关键词】  老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麻醉管理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因生理干扰小、术后康复快等优点,目前已成为老年胆囊结石的主要手术方式。随着腹腔镜技术的蓬勃发展,各医院普遍开展了LC手术,现就我院老龄LC手术的麻醉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2005—2008年4年内老龄(>65岁)LC手术48例,除去中转腹3例后,选取45例,男29例,女16例,年龄65~81岁。手术适应证包括: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35例,胆囊结石伴急性胆囊炎8例,胆囊息肉2例,其中合并有冠心病12例;心律失常(窦缓、束支传导阻滞、房颤)10例;高血压史28例;中度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5例,中度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3例(屏气试验均≥20s);肾功能不全1例;既往有心肌梗死史1例,病史超过1年。房颤心室率控制在90 次/min以下,高血压控制在160/90mmHg以下。

    1.2  方法  术前30min均肌注阿托品0.5mg或东莨菪碱0.3mg。麻醉方式:均采用静吸复合气管插管全麻。入室后建立静脉通路。接监护仪监测ECG、BP、HR、SpO2。预输入晶体液300~500ml。诱导开始前充分吸氧,麻醉诱导:咪唑安定3mg,芬太尼2μg/kg,维库溴胺0.1mg/kg,异丙酚1.5mg/kg,按此顺序静脉缓慢注射,等睫毛反应消失后扣面罩手控通气去氮供氧气管插管,术中机控通气,吸入异氟醚1.16VOL%,初设通气参数为潮气量6~10ml/kg,F 12 次/min,I:E为1:2。术中根据气道压、血压、心率和SpO2调节呼吸参数,以保证每分钟通气量在100ml/kg左右为基准。切皮时追加芬太尼1μg/kg+维库溴胺0.05mg/kg,术中视血压情况追加异丙酚加深麻醉。气腹放气时停所有麻醉药。数据采集点为:麻醉诱导前,注完诱导药后1min,插管后1min,气腹前,充气后15min和放气后5min时的血压、心率和气道压。

    2  结果

    手术历时(40±15)min,诱导后出现血压下降>30%的有15例,均为伴有心血管病史的患者;有5例使用了麻黄素升压,其余虽血压都有下降但均在30%以内,插管后血压有所回升但较麻醉诱导前水平低。充气后的血压均较气腹前升高,>20%者18例。对于血压升高者通过加深麻醉,38例患者血压下降,有7例使用了降压药。气腹后有12例心率有所下降,其中54例下降到50次/min以下(采用静注阿托品0.2~0.5mg),所有患者最高心率都未超过130 次/min。气腹后调节呼吸参数后气道压平均上升在5mmHg左右。

    3  麻醉管理

    3.1  麻醉要求  提供适当的麻醉深度,保障循环和呼吸平稳,适当的肌松和控制膈肌抽动,慎重选择麻醉前用药和辅助药,保证术后尽快苏醒,早期活动和早期出院。

    3.2  人工气腹对呼吸功能的影响  人工气腹后可致膈肌上抬而引起总肺顺应性下降,潮气量下降,呼吸死腔量增大,ETCO2分压或PaCO2明显升高,BE及pH降低,PA-a CO2增加,提示CO2气腹后可出现高CO2血症和酸血症,其原因除CO2经腹膜吸收外,膈肌上抬导致通气量下降,死腔量相对增大也是主因之一。上述变化在头低位时可更显著。人工气腹后,腹式呼吸潮气量降低,胸式呼吸潮气量与总潮气量比值增加,均说明腹部呼吸运动受限。因此要求在人工气腹中施行过度通气。

    3.3  人工气腹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气腹后CVP升高,肺内分流量增大,下腔静脉受压回流减少,心排血量下降,但气腹后腹内压增高和CO2吸收后的作用可引起一系列应急反应,表现为交感兴奋,血内儿茶酚胺浓度增高,血压升高,CO2对心功能正常者尚能代偿,但心血管系统已有损害者将难以忍受。另外,手术期间由于呼吸性酸中毒、缺氧、反应性交感神经刺激都可能导致心律失常。

    3.4  在腹腔镜手术中较易出现气胸和皮下气肿  气胸多与手术操作损伤膈肌或先天性膈肌缺损有关,但也有并不存在上述问题而仍然发生气胸的实例,但气体通过完好的膈肌进入胸腔的机理目前尚不清楚。

      麻醉中一旦发现皮下气肿,应立即观察呼吸情况,首先应排除气胸。如已出现气胸,请术者立即解除气腹,施行胸腔穿刺和胸腔闭式引流术,并通过腹腔镜迅速查看膈肌是否有缺损。皮下气肿术后检查可以发现捻发音,主要最常见于皮肤松弛处,一般不用特殊处理,但应该注意严重的皮下气肿可致高碳酸血症,纵膈气肿,喉头气肿,最严重者可导致心功能衰竭。

    3.5  人工气腹后,高腹内压可致胃内容物反流  清醒病人常有胃肠不适的感觉;全麻病人则有吸入性肺炎之虑。因此,要求术前常规禁食至少6h,禁水2h,术中经胃管持续胃肠减压。气管插管选用带气囊导管、气腹过程中常规将气囊充足。

    3.6  气体栓塞  原因:气腹针误入血管或静脉气栓为气腹的严重并发症。出现气栓必须具备两大条件:(1)有较大的静脉血管暴露在二氧化碳气体中;(2)有较高的二氧化碳压力。

    表现:若CO2进入血液量不多,可无任何临床症状,若高速大量CO2气栓可诱发肺血管收缩,支气管痉挛,肺水肿,低血压,心律不齐或心衰,严重者可致病人死亡,早期诊断和处理特别重要。术中一旦有突然血压下降,心律不齐,听诊心前区有隆隆样杂音,尤其是伴有术中大量出血时,应考虑到气栓的可能性。连续监测呼气中末CO2分压,有助于早期诊断。心前区超声多普勒观察也为十分灵敏的监测手段。

    处理:停止手术、排尽腹腔内CO2气体病人左侧卧位,若有中心静脉导管可经此将气体抽出,用补液及血管活性药物维持血压。当气体栓塞时是否用PEEP通气仍有争议。它可升高中心静脉压来防止气体进入,但同时将影响静脉回流,从而使心排血量降低。

    4  麻醉管理与监测   

      由于腹腔镜手术自身特点,及其对呼吸循环的影响,给麻醉管理带来一定的特殊性。(1)对腹腔镜手术的麻醉,多数学者推荐气管内插管全麻,主要目的在控制呼吸,减轻手术操作对呼吸的影响,保证良好的通气和氧合,避免出现高CO2血症。(2)腹腔镜手术时间一般较短,因此要求麻醉诱导快、苏醒快、并发症少。(3)腹腔镜下的人工气腹可增加心脏负荷,降低心排血量,因此应选用对循环影响轻的短效麻醉药物。目前多采用芬太尼、依托咪酯和咪唑安定与维库溴胺复合诱导插管;N2O与安氟醚或异氟醚维持。我院常用芬太尼、异丙酚或咪唑安定与维库溴胺诱导插管,安氟醚、异氟醚维持。(4)腹腔镜手术麻醉中应特别强调对呼吸与循环功能的监测,宜常规监测血压、心率、ETCO2、PaCO2、SpO2、气道压等。

    5  体会

      从我院回顾的情况看,老龄患者可以进行LC手术。但是老龄患者大多并存1~2个系统疾病,从而增加老年人LC手术的麻醉风险,麻醉前、中、后的各个环节管理都非常重要。术前适当调整重要器官功能,麻醉前期注意容量的扩充,术中维持适宜的麻醉深度,充分镇痛,尽量做到血流动力学的稳定;尽可能降低气腹压力,注意呼吸参数及腹压和CO2流量的调节;术中术后注意输液速度、量及体液电解质平衡,监测生命体征,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术后不一定追求早醒早拔管,毕竟老龄患者药物代谢相对会延迟,任何药物的残留可能导致患者的不适甚至遗留一些风险。心血管疾病是最常见的并存病。手术风险主要取决于心、脑、肾的损害程度。单纯性高血压无其他并发症的手术危险性,术前血压稳定在<160/100mmHg水平。各种降压药物可使用至手术前夜或手术当日早晨。冠心病患者在心脏情况稳定,近期无频繁心绞痛状态下,手术危险性并无明显增加。慢性心功能不全时由于肺部淤血的存在,术后肺部并发症会增多,术前应控制心衰,使心功能达到Ⅱ级以上并持续2周以上再手术,术前术后注意水、电解质紊乱的纠正。对合并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术前除常规行呼吸功能测定外,禁烟、鼓励患者深呼吸、咳嗽和排痰,必要时术前3天即预防性应用抗生素治疗。并存肾功能不全老年患者术中尽量减少出血,避免输血,注意尿量和血尿素氮的变化。注意抗生素在肾脏排泄速度减慢的特点,选择对肾功能影响小的药物。目前LC普遍使用CO2气腹,CO2透过腹膜弥散入血后可引起PaCO2增高。单位时间内CO2弥散入血最大速率可达14ml/min。气腹后腹内压增高和CO2吸收后的作用可引起一系列的应激反应,表现为交感神经兴奋,血内儿茶酚胺浓度增加。同时气腹显著增加心脏后负荷,使左室壁张力和心肌耗氧量增加,以上因素均可诱发心肌缺血甚至心肌梗死或心衰。经验和MILLER麻醉学上都证明,对于伴随心肺疾病的患者,以低流量1L/min,低腹内压(IAP)建立气腹比较安全,对患者呼吸循环干扰也最小。心肺功能不全患者在接受LC时,即使施行过度通气,仍可产生高CO2血症。高CO2血症可直接抑制心肌和间接增加儿茶酚胺释放,因此,LC时呼吸功能的改变对循环系统亦有影响。另外,人工气腹后形成的腹内持续正压(1.3~2kPa),使膈肌上升,导致潮气量减少,肺顺应性降低,增加气道阻力,气道峰值压力升高。气道内压增高可加重间歇正压通气(IPPV)对血管功能的不良影响和增加气压伤的危险性。膈肌运动受限,且压迫肺基底段而降低功能残余气量,致V/Q失调,可出现相对的低氧血症。但只要有效的通气,机体对CO2的排出亦满意,无需过度通气来增加CO2的排除。因为气腹不仅可以升高腹内压,而且可以升高胸内压,胸腹内压的升高使肺膨胀受限,严重者可致通气不足;所以加强通气时应适当增加呼吸频率而不应增加潮气量,否则胸内压的不利影响反而加剧。

    总之,与其他手术相比,腹腔镜手术麻醉的特殊性主要为CO2气腹带来的对呼吸、循环的一系列影响,文献报道,CO2气腹可使腹内压升高,膈肌上抬,影响通气和循环功能,加上腹腔对CO2的吸收,造成PaCO2的显著升高。为保障足够的通气,防止CO2蓄积及缺氧,麻醉方法以全身气管插管麻醉控制呼吸较为安全。

    (编辑:张  犁)


作者单位:445300 湖北建始,建始县人民医院手术麻醉科

作者: 2009-8-24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