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医学研究杂志2010年第10卷第4期

癫痫131例急救护理探讨

来源:中华医学研究杂志
摘要:【关键词】癫痫急救护理探讨癫痫在各个年龄中均可发生,此病对精神上及智力发育可产生严重的影响。如不及时积极有效地综合治疗和护理,可引起呼吸和心力衰竭以及心脑、肺综合征而导致死亡,后果不堪设想。2009年参与并指导收治的131例癫痫患者急救护理探讨如下。癫痫常见有三种类型:(1)小发作。...

点击显示 收起

【关键词】  癫痫 急救 护理探讨

 癫痫在各个年龄中均可发生,此病对精神上及智力发育可产生严重的影响。它由大脑及皮层兴奋性过高,极度放电所引起的阵发性,短暂的脑神经功能紊乱所致。如不及时积极有效地综合治疗和护理,可引起呼吸和心力衰竭以及心脑、肺综合征而导致死亡,后果不堪设想。笔者现将2005—2009年参与并指导收治的131例癫痫患者急救护理探讨如下。

  1 临床资料

  131例病例中,男78例占59.5%,女53例占40.5%。131例病患中年龄最小15岁,最大43岁,平均年龄18.74岁。整个病例是根据病史、临床症状,体格检查,脑电图及有关实验检查和各方面辅助检查做出正确诊断。临床治愈76 例,占58%,好转缓解49例,占37.4%,未愈6例,占4.6%,死亡无。有效率95.4%,病情明显好转的时间最短1天,最长者15天。

  癫痫常见有三种类型:(1)小发作;(2)大发作;(3)局限性发作。发作时共同的特点:突然神志不清,静止不动,面色苍白,口吐白沫,语言终止,两眼凝视或上翻,手中物品突然坠落。严重者呼吸困难,面色青紫,四肢强直,心率增快,血压增高,出汗,大小便失禁。如反复出现抽搐并在间歇期昏迷不醒,此时如若不立即积极抢救护理,患者可因高热、休克导致死亡。为此配合临床正确用药,我们对本组病例采用以下急救护理方法。

  2 临床急救护理要点

  2.1 心理护理 由于癫痫反复发作,患者表现意识障碍,烦躁不安或呕吐、易发脾气,自发性或刺激后出现肢体发紧的现象。针对患者我们坚持做好心理护理。由于受疾病的折磨,其心理状态是失衡的,由此引起的心境不佳状态,情绪急躁,甚至绝望,丧失了治疗信心等不良反应,这给治疗和护理工作带来了诸多困难和难题,我们针对患者的恐惧、绝望、紧张、自卑、怀疑、焦虑等心理变化,应解答病人家属和患者本人提出的每一个疑问,以消除恐惧感。和他们主动交朋友,和风细雨的交谈,增加接触次数,从而解除了自卑情绪。分散患者对自身疾病的注意力和不良情绪,对他的病情同情和贴身鼓励其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引导其发挥自身恢复的能力。由于我们的护理工作改善了,转变患者的心理状态,从对疾病治疗的怀疑转变成对我们的信任好感,增加了对疾病的原来焦虑转变成积极配合治疗。通过耐心的心理护理及规律检查治疗,坚持规律用药,使患者处于接受治疗的最佳生理和心理状态,很快进入治疗最佳心态,转危为安。

  2.2 癫痫持续状态的护理 (1)发作时立即解开衣领、衣扣,减少因压迫而影响呼吸,头偏向一侧,将纱布包裹的压舌板置于上下牙齿之间,以防咬破唇舌,采取保护措施,防止坠床摔伤。适当的约束抽搐的部位,以免局部或功能性损伤。(2)防止窒息,保持呼吸道通畅。吸入氧气有节制地应用吸引器,即吸出分泌过多的唾液和黏液,同时注意防止过度刺激和吸入性肺炎。(3)加强改善脑组织缺氧状态,癫痫持续状态期患者,呼吸不规则。耗氧量增加,导致脑组织严重缺氧,血管通透性增加,易引起脑组织水肿,此时应低流量、间断性给氧。可使病情稳定,如过多给氧反而促使发作。同时,可根据病情给中枢兴奋剂,提高通气量。保护脑组织的各项护理工作,以免后遗症多发。(4)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注意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神志、瞳孔变化、抽搐状况,并详细记录出入量。观察用药后的疗效,对具有其他合并症的患者要密切观察病情,避免一切外来因素的刺激,保持安静。做好环境舒适,有利于患者休息。(5)癫痫持续状态,常伴有中枢性和续发性高热,如长时间高热,容易使脑组织基础代谢率增加,脑组织需氧量增加,致脑水肿的程度极大,因此降温是减少脑水肿的唯一方法,是保护脑组织的必要措施,常采用退热药和物理降温方法效果最佳。

  2.3 其他护理 在饮食方面,应嘱患者要清淡低盐,对意识不清者,应鼻饲流质,保证高营养、高蛋白、易消化、少刺激性的饮食,但不宜过饱,对癫痫持续状态的病人可引起钠水潴留,易发肺水肿,如水分过多也可促进发作,出现脑肺综合征,难以扭转。

  3 讨论

  笔者认为通过对131例癫痫病人的急救护理,充分证明癫痫患者护理难度极大,随时可出现问题,应注意小细节,严格认真,细心耐心,加强医护人员的责任心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理解家属的心理状态,维护好脑组织的缺氧和给氧时间,掌握好给氧量的大小,提高通气量,减轻脑水肿的反复出现,保护好脑组织是必要措施,使患者病情很快得到好转,在临床实践中收到满意效果。

  

作者: 吴桂珍,郝良才 2011-6-29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