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医学研究杂志2010年第10卷第5期

上海市松江区2004—2008年控制和消除麻疹工作进展

来源:中华医学研究杂志
摘要:【摘要】20岁以上成人占病例总数的63。3~5月份为麻疹发病高峰。城乡结合地区麻疹发病率为17。结论应继续做好麻疹疫苗免疫接种工作,加强流动人口的预防接种管理。...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分析上海市松江区2004—2008年控制和消除麻疹工作进展,探讨加速控制麻疹的策略。方法 对松江区麻疹疫情、监测系统运行和工作进展进行分析与评价。结果 松江区2004—2008年麻疹平均发病率为10.29/10万,常住人口麻疹病例占45.28%,流动人口占54.72%。>20岁以上成人占病例总数的63.46%,8月龄以下婴儿占12.94%。男女发病比为1.36:1。3~5月份为麻疹发病高峰。城乡结合地区麻疹发病率为17.36/10万,高于全区平均发病率水平。结论 应继续做好麻疹疫苗免疫接种工作,加强流动人口的预防接种管理;开展麻疹疫苗查漏补种工作,消除免疫空白,避免大量易感人群的积累;提高麻疹监测系统的敏感度,减少医源性传播;预测疫情发展趋势,对可能的暴发疫情及时预警。

【关键词】  麻疹;流行病学;控制策略

 为达到WHO西太平洋区提出的2012年消除麻疹的目标,松江区每年开展麻疹强化免疫活动,提高麻疹疫苗(MV)的常规免疫接种率,加强疫情监测,有效地控制了麻疹发病。为进一步做好麻疹控制和消除工作,完善麻疹控制策略,现对松江区2004—2008年消除麻疹工作进展分析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麻疹发病资料来源于上海市松江区麻疹监测系统(NIP)和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NDRS)。人口资料来自松江区公安局。

  1.2 实验室检测与病例分类标准

  麻疹血清学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捕捉法检测早期血清IgM抗体。病例诊断分类标准按《上海市麻疹监测方案》分为麻疹疑似病例、确诊病例、临床符合病例和排除病例[1]。

  1.3 暴发定义

  同一集体机构或同一居住地在一个平均潜伏期内有2例及以上麻疹病例为麻疹暴发。

  1.4 统计学分析

  对麻疹监测系统及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的全部病例相关数据采用EpaData3.1进行统计处理。

  2 结果

  2.1 全区麻疹疫情回顾

  松江区在MV使用前(1953—1965年),麻疹发病率为67.38~2206.65/10万,流行曲线呈隔年一次高峰。自1966年开始使用MV以来,尤其是1983年实施计划免疫以后,麻疹发病呈明显下降趋势,1966—1982年麻疹发病率为2.27~276.38/10万;1983—1990年始终维持在2/10万以下。1991—2008年,麻疹发病率最高的是2005年,发病率为48.76/10万(NIP数据,图1、2)。

  2.2 松江区2004—2008年麻疹疫情特征(NDRS数据)

  2.2.1 发病概况

  2004—2008年全区报告麻疹病例572例,平均发病率为10.29/10万,其中常住人口259例,占45.28%;流动人口313例,占54.72%;男女发病比为1.36:1。

  2.2.2 时间分布

  发病呈季节性高发,以冬春季为主,3~5月份病例最多。将5年的麻疹发病数作周分布曲线图显示:2004和2006年病例较少,无明显周高发峰值;2005年第5周有15例病例,出现一小高峰,随后病例略有减少,第10周起病例数剧增,并持续至第21周。2007和2008年在第13~19周之间病例数较多,尤其是2008年,曲线与2005年相似,但峰值远低于2005年(图3)。图1 1953—2008年松江区麻疹发病率图2 1990—2008年松江区麻疹发病率和发病数

  2.2.3 地区分布

  2004—2008年松江区各街道(镇)的麻疹发病存在一定地区差别,全区麻疹平均发病率为10.29/10万,中山、永丰、方松、车墩、洞泾和九亭等城乡结合地区报告麻疹406例,占70.98%(406/572),麻疹发病率为17.36/10万,高于全区平均发病率水平;其余8个镇报告麻疹166例,占29.02%,麻疹发病率为7.65/10万,低于全区平均发病率(图4)。

  2.2.4 年龄分布

  发病年龄最小3月龄,最大65岁。发病年龄呈现双峰特点,>20岁以上成人最多,占病例总数的63.46%;8月龄以下婴儿占第二位,占病例总数的12.94%(图5)。

  2.2.5 免疫史

  本区病例中,有免疫史的占2.18%;流动人口病例有免疫史的占 6.57%。

  2.2.6 暴发疫情分析

  松江区2004—2008年共发生12起小暴发,暴发病例27例,涉及7个街道(镇),其中家庭内暴发8起,占66.66%;单位内和居住地暴发各2起,各占16.67%。每起暴发均由疾控机构相关人员在24h内到达暴发现场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处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时对暴发点周围易感人群进行麻疹疫苗的应急接种,所有暴发均无二代病例发生。

  2.2.7 麻疹死亡病例

  松江区2004—2008年无麻疹死亡病例。

  2.3 工作进展

  2.3.1 总体情况

  根据《上海市麻疹监测方案》及《2006—2012上海市消除麻疹行动方案》,制定了《松江区2006—2012年消除麻疹行动方案》、《松江区麻疹预防控制应急预案》。区政府建立了公共卫生联席会议制度,下发文件明确各部门职责,2005年以来落实经费94万元,用于监测、宣传培训、麻疹疫苗接种针次补贴等;每年针对重点地区、重点人群开展麻疹疫苗的查漏补种工作。

  2.3.2 麻疹疫苗预防接种相关工作

  松江区儿童麻疹疫苗的接种率维持在较高水平,麻疹疫苗的初种和复种报告接种率达99%以上;按照组群抽样法,每年调查210名12~24月龄本地儿童,麻疹疫苗的调查接种率均为100%(见表1)。根据卫生部以及上海市卫生局有关文件和方案精神,结合松江区实际情况,2004—2008年每年两轮集中开展主要针对外来儿童、以查漏补种为形式的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五年麻疹强化免疫合计接种70571人次,接种率为99.12%(见表2)。

  2.3.3 麻疹疫情后群体应急接种情况

  2004—2008年,松江区对所有麻疹疑似病例疫点(居住点和工作学习单位)周围易感人群开展麻疹疫苗应急免疫,5年间共进行麻疹疫苗应急接种130517人次。

  2.3.4 特殊人群麻疹疫苗接种工作

  2004—2008年松江区对大学一年级新生、重点企业的外来务工人员、医务人员、教师等特殊人群,开展麻疹疫苗的接种工作,5年累计接种199433人次,其中外来务工人员120766人次,占60.55%。

  2.3.5 入托、入学接种证查验工作开展情况

  2004—2008年,松江区共查验儿童(学生)接种卡(证)85456人,建卡(证)率98.99%,补建卡863张,学生麻疹疫苗补种18280人次(见表3)。表1 松江区2004—2008年麻疹疫苗常规免疫情况表2 松江区2004—2008年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情况3 松江区2004—2008年入托、入学接种证查验及麻疹疫苗补种情况

  2.4 麻疹监测系统运转情况

  2.4.1 流行病学监测

  松江区要求辖区医疗机构一旦发现麻疹疑似病例,2h内进行电话报告,并采集合格血标本(暴发点病例同时采集鼻咽拭子)24h内送区疾控中心进行检测。区疾控中心接到电话报告或网络直报后,及时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并通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麻疹疫苗应急接种。区疾控中心每年组织开展临床医生麻疹监测知识培训,每旬对监测点医院开展主动搜索,2004—2008年共查阅、检索各类病史登记723万份,无麻疹漏报病例。

  2.4.2 网络实验室运转情况

  松江区自2005年以来,区疾控中心开展了麻疹病例的血清学监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捕捉法检测早期血清IgM抗体。病例标本每月7日前送上海市CDC进行抽样复测,检测结果符合率达90%以上,99%以上的标本在3天出检验报告,实验室检测人员均通过了考核认证。2005—2008年共检测麻疹血清标本1037份,麻疹IgM阳性545份,阳性率为52.56%。

  2.5 其他措施

  针对松江区麻疹成人发病较多的特点,开展了奥运保障和世博保障相关服务人员麻疹查漏补接种工作,对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教师、企事业单位职工、大中专院校学生、对入伍新兵、接种门诊儿童家长、娱乐场所(KTV、浴场)等人员免费接种麻疹疫苗;2008年和2009年分别补接种麻疹疫苗3.6万和5.5万人次。

  3 讨论

  自实施计划免疫以来,松江区儿童麻疹疫苗的接种率维持在较高水平,麻疹疫苗的初种和复种报告接种率达99%以上,通过一系列免疫控制策略的应用,麻疹发病率大幅度下降,发病年龄明显后移,已经由儿童发病为主转为以成人发病为主[2],2004—2008年松江区成人病例占发病总数的63.46%。

  随着松江新城建设开发,我区流动人口剧增,使麻疹防控面临极大的挑战。城乡结合部集聚地流动人口流动性大,人口密度高,居住环境差,一旦有传染源输入,容易造成麻疹的发生和传播。2004—2008年松江区城乡结合地区麻疹发病率为17.36/10万,高于全区平均发病率水平。5年中,本区病例有免疫史的占2.18%;流动人口病例有免疫史的占 6.57%。流动人口中九亭镇的病例数占全区首位。应重点加强该地区的监测,评价其免疫接种率状况,必要时开展大规模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对于流动人口应建立多部门管理机制,可以通过立法,把对流动人口的管理纳入法制化轨道,各有关部门通力合作,齐抓共管[3]。

  松江区麻疹发病年龄呈现双峰特点,主要是8月龄以下和20岁以上成人的发病,与上海市麻疹流行病学特征相似[4]。分析其原因,(1)母传抗体下降。8月龄以下儿童发病,是由于现在育龄期妇女体内抗体多为MV所介导,所生婴儿母传抗体消失提前,未及初免月龄即8月龄以前已成为易感者[5]。(2)20岁以上成人中存在免疫空白。由于20世纪90年代前采用集中接种形式,当时接种技术难以保证,疫苗为液体疫苗效价稳定性差,疫苗接种后仍存在较多的免疫失败,并且当时接种率不高,存在免疫空白。而我区自1982年以来麻疹发病率始终保持在较低水平,未有大的暴发流行,人群自然感染率低,导致20岁以上成人中易感人群累积,一旦有传染源出现就很容易导致发病[6]。因此,松江区要落实针对性防制措施,开展育龄妇女麻疹、风疹抗体监测,并进行麻、风疫苗接种,提高新生儿的母传抗体水平;开展企业务工人员、医务人员、大学新生、中小学生的麻疹疫苗查漏补种工作,消除免疫空白,避免大量易感人群的积累。

  根据松江区当前麻疹流行特征及麻疹控制和消除措施,提出以下建议:(1)继续加强MV常规免疫工作,提高MV初种和复种接种率,尤其应提高8月龄儿童第1剂MV及时接种率;(2)提高麻疹监测系统的敏感度,建立疑似麻疹病例分诊制度,切实做好传染源的隔离,加强医院内空气消毒,减少医源性传播。(3)开展麻疹疫情预测、预警,综合分析历年疫情、接种率及人群免疫状况等,预测疫情发生发展趋势,对可能的暴发疫情及时预警。

【参考文献】
   1 上海市卫生局. 上海市麻疹监测方案,2008.

  2 陆红梅,陈文花,郭晓芹,等.上海市松江区1991—2006年成人麻疹病例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中国临床实用医学,2008,1(2):17-19.

  3 杨永钦.无锡市控制与消除麻疹现状. 职业与健康,2005,12(21):1996-1998.

  4 施燕,张金芳,胡家瑜,等.上海市1999—2004年麻疹病例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中国计划免疫,2006,12(1):32-34.

  5 刘东磊,范晨阳,孙美平.北京市2000年麻疹流行病学分析.中国计划免疫,2002,8(4):200-202.

  6 陆红梅,郭晓芹,陈文花,等.上海市松江区2005年麻疹流行病学分析. 上海预防医学,2006,18(11):541-542.

  

作者: 陆红梅,陈文花,沈金花 2011-6-29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