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医学研究杂志2011年第11卷第3期

外周血细胞核内AgNOR定量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诊断价值研究

来源:中华医学研究杂志
摘要:5/细胞。由此得出外周血细胞核内AgNOR小体数是血液细胞形态学诊断又一新的参数。结论表明人体血液中各系统幼稚细胞、成熟淋巴细胞核中存在rRNA活性,AgNOR小体阳性。成熟红细胞、杆核、分叶核细胞无rRNA活性存在,AgNOR小体阴性。...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通过对外周血细胞核内核仁组成区相关嗜银蛋白小体(AgNOR)定量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以下简称“传单”)早期诊断价值研究。方法 应用胶银一步染色技术对250例婴幼儿外周血细胞内核AgNOR小体数量、大小、形态和分布规律进行研究。结果 250例中临床诊断“传单”62例,上呼吸道感染(以下简称“上感”)100例,正常婴幼儿组78例。细胞核内AgNOR定量表现为:“传单”组2.5±1.3/细胞>“上感”组1.75±0.28/细胞>正常婴幼儿组1.25±1.5/细胞;经统计学处理,P<0.01。由此得出外周血细胞核内AgNOR小体数是血液细胞形态学诊断又一新的参数。结论 表明人体血液中各系统幼稚细胞、成熟淋巴细胞核中存在rRNA活性,AgNOR小体阳性。成熟红细胞、杆核、分叶核细胞无rRNA活性存在,AgNOR小体阴性。AgNOR小体数量、形态、大小检测对幼稚细胞增生性疾病、病毒感染性疾病,特别是对EB病毒感染的早期诊断、鉴别诊断具有简便、快捷、特意的诊断价值,是血液细胞形态学一项新的指标。

【关键词】  AgNOR;核糖体RNA(rRNA);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上呼吸道感染

 核仁组成区相关蛋白(Nucleolar organizer Regions,简称NOR)是细胞核仁内的DNA环,核糖体酸性蛋白着丝粒(DNA-AC),位于rRNA编码的基因所在部位,与核糖体RNA(rRNA)的转录活性有关,参与细胞增殖分化与成熟,其数量和形态常反应细胞增生的活性。

  近年来病理学家用改良银染技术显示核仁组成区相关蛋白(AgNOR)来研究鉴别恶性肿瘤及观察肿瘤疾病的预后受到病理界高度重视[1]。为探讨对血液细胞,特别是血液细胞异常增生性疾病,细胞形态学新的定量诊断参数,探讨婴幼儿EB病毒感染血中淋巴细胞形态异型改变与细胞核内rRNA转录活性关系。对250例婴幼儿外周血细胞核内AgNOR小体的数目、大小、形态和分布规律进行了实验观察与对比分析,旨在探讨AgNOR变化对早期发现鉴别血细胞异常增生性疾病具有理论意义及实用诊断价值,是细胞学形态变化较客观的计量指标。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本院婴幼儿体检及临床病例250例,男160例,女90例;最大年龄13岁,最小年龄1个月。正常对照组78例,选自本院健康体检儿童,无急慢性疾病。临床诊断“上感”100例,“传单”62例,临床表现发热:“上感”组96例,“传单”组62例;颈淋巴结肿大:上感组5例,传单组36例;肝功能异常“上感”组6例,“传单”组32例;血清检测:“传单”组EBIgG、IgM双相阳性42例,单相阳性14例;EBIgG、IgM均为阴性6例,血清嗜异凝集试验均为阳性,上感组EBIgG、IgM均为阴性(诊断符合第6版儿科学诊断标准)[2]。

  1.2 研究方法

  常规外周血制片2张,固定后分别作瑞氏染色和AgNOR染色,干后封片、镜检。

  1.3 定量指标

  (1)油镜下分别随意单盲法计数100个AgNOR阳性细胞核内AgNOR小体总数,换算每个细胞的AgNOR小体平均数[X(-)/细胞]。并观察AgNOR小体大小、形态及核内分布。(2)按细胞内小体数及形态把AgNoR阳性细胞分为I型(1个AgNOR小体/细胞)、Ⅱ型(2个AgNOR小体/细胞)、Ⅲ型(3个AgNOR/小体细胞)、Ⅳ型(4个AgNOR小体/细胞)、Ⅴ型(5个AgNOR小体/细胞)及小体粗大、不规则、特殊形态计算其百分数。

  2 结果

  外周血细胞染色后,AgNOR呈清晰地棕黑色小体,细胞核呈黄色,细胞质呈淡黄色。成熟红细胞、杆状、分叶核粒细胞、核内未见AgNOR小体(图1)。成熟淋巴细胞多数核内见1个圆形棕黑色小体,少数2~3个小体(图2、图3)。幼稚细胞及异型细胞分化成熟不一致,其AgNOR小体数量、形态大小分布各有差别(图4)。本次结果见表1。

  正常婴幼儿组Ⅰ型细胞平均占AgNOR阳性细胞69%,Ⅱ型细胞平均占24%,少数Ⅲ型细胞,AgNOR小体X(-)1.25±0.15/细胞(图5)。上感组,细胞核内以2~3个AgNOR小体相对增多,偶见有不规则AgNOR小体。Ⅰ型细胞44%,Ⅱ型细胞35%,AgNoR小体X(-)1.75±0.35/细胞(图6)。传单组,细胞内AgNOR颗粒明显增多,形态大小差异悬殊,可见粗大杆状颗粒。Ⅲ型细胞平均24%,Ⅳ型细胞40%,Ⅴ型细胞10%,AgNOR小体X(-)2.8±1.3/细胞(图7)。由此得出,外周血核内AgNOR小体数目本组研究中为:传单组>上感组>正常组,P<0.01差异有显著性意义。见表1。表1 血细胞内AgNOR数量变化

  3 讨论

  核仁组成区蛋白(NOR)是与核糖体RNA翻译有关的DNA片段与核仁发生有关,是人类染色体近端着丝粒的一种酸性蛋白,具有rRNA活性,能被银染显示[3]。其小体数量形态是显示rRNA量与活性的一个量度,反应血细胞增生分化和成熟指标。AgNOR小体数目与细胞核内rRNA活性成正比关系,细胞核内AgNOR小体越多,细胞异型性越明显,AgNOR小体越大,细胞越幼稚[4]。外周血中幼稚细胞,异型淋巴细胞具有高度的增生和分化潜能。本文资料显示血液中分化成熟的红细胞、粒细胞(杆状核、分叶核)细胞核内无rRNA活性存在,再生和分化能散失,染色为阴性。成熟淋巴细胞、单核细胞(过度分叶核内无AgNOR活性),幼稚细胞核内存在有rRNA活性,以淋巴细胞核中小体为清楚。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由EB病毒所致的急性感染性疾病。由于其症状、体征多样化和不典型病例在临床上逐渐增多,给临床早期诊断带来一定困难。临床血液中异形淋巴细胞>10%、单核细胞增多为其诊断参数[5]。本次研究显示人体EB病毒感染后,毒素刺激淋巴细胞,激活细胞内rRNA活性,使其淋巴细胞发育平衡紊乱。细胞核rRNA基因活性增加,蛋白合成旺盛,rRNA转录活性增快,AgNOR小体失去成熟淋巴细胞稳定性,在时间、空间数量明显增加,淋巴细胞在成熟阶段表现异常增生,出现不规则(Ⅱ型)异型淋巴细胞增多为显著。本次研究认为:(1)AgNOR定量技术是外周血淋巴细胞异变及幼稚细胞形态学定性的一种重要的参数、一种简便易行的方法。(2)OR数量形态变化,是早期诊断、鉴别诊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及外周血细胞、幼稚细胞增生性疾病的一种新的形态学诊断方法,简捷、快速、实用于基层医院。(3)AgNOR颗粒计数、形态、分布能否综合分析鉴别不同病毒,尤其是巨细胞病毒、腺病毒、肺炎支原体、甲肝病毒、风疹病毒对人体感染所致的类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诊断有待进一步研究。(4)AgNOR定量对鉴别白血病、类白血病、传单、传淋均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研究资料甚少,待进一步研究、探讨。

  (本文图片见191页)

【参考文献】
   1 丁严青.皮肤表皮良、恶性病变的核仁组成区定量研究.临床与实验病理杂志,1990,6(3):171-173.

  2 沈晓明.儿科学,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96-199.

  3 黄进.AgNOR染色影响因素的探讨.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1990,6:210-211.

  4 王瑞年.国外医学·肿瘤分册,1989,(22):320.

  5 杨国元.实用血液病诊断手册.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86-87.

  

作者: 王 敏,陈长平,袁 媛,费宝敏,刘瑶瑶,罗 琼作者单 2013-2-26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