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医学研究杂志2011年第11卷第6期

博爱县2010年79例重症手足口病流行特征分析

来源:中华医学研究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对2010年博爱县手足口病疫情进行分析,重点对79例重症病例进行流行特征分析,为制订手足口病防治措施提供更加科学合理的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10年博爱县手足口病病例个案资料以及对79例重症病例的调查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10年博爱县共报告手足口病病例479例,重症病例79例,占......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对2010年博爱县手足口病疫情进行分析,重点对79例重症病例进行流行特征分析,为制订手足口病防治措施提供更加科学合理的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10年博爱县手足口病病例个案资料以及对79例重症病例的调查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0年博爱县共报告手足口病病例479例,重症病例79例,占发病比例的16.49%。结论 应进一步加强手足口病防控工作,特别是5—7月份4岁以下婴幼儿的疫情监测工作,重点是防范2岁以下患儿重症的发生。

【关键词】  手足口病; 流行病学; 监测

  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HFMD)是由多种肠道病毒(肠道病毒71型、柯萨奇A组16型、埃可病毒等)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以手、足、口腔等部位的斑丘疹、疱疹或伴随发热为主要症状。重症病例会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该病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组发病率最高,重症发生率最高。本文对2010年博爱县手足口病个案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以了解手足口病流行现状、探讨流行规律和重症诱因等,为做好手足口病疫情防控工作,减少重症病例的发生,为政府决策提供更加科学、合理的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来源于《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中报告的博爱县户籍的手足口病病例,以及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本县79例重症病例进行的调查报告。

  1.2 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中报告的2010年全县手足口病病例个案资料,以及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全县79例重症病例进行的调查报告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疫情情况

  2010年全县共报告手足口病病例479例,重症病例79例,占发病比例的16.49%。

  2.2 重症病例流行病学分析

  2.2.1 性别分布

  在报告的79例手足口病病例中,男55例(69.62%),女24例(30.38%),男女性别比为2.29∶1,见表1。表1 博爱县2010年79例重症手足口病性别分布

  2.2.2 年龄分布

  4岁以下患儿重症高发,共76例,占重症病例总数的96.20%。其中又以2岁以下年龄组为多,共64例,占重症病例总数的81.01%,见图1。

  2.2.3 职业分布

  重症病例的职业分布以散居儿童为主,共76例,占重症病例总数的96.20%,见表2。图1 博爱县2010年79例重症手足口病年龄分布表2 博爱县2010年79例重症手足口病职业分布

  2.3 诊断类型

  以实验室诊断为主,共诊断62例,占重症病例总数的78.48%; 其中肠道病毒71(EV71)型55例,占重症病例实验室诊断总数的88.71%;柯萨奇A组16(Cox A 16)型1例,占重症病例实验室诊断总数的1.61%;其他肠道病毒6例,占重症病例实验室诊断总数的9.68%,见图2。图2 博爱县2010年79例重症手足口病诊断类型分布

  2.4 死亡病例

  79例重症患儿中无死亡病例发生。

  3 讨论

  手足口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夏秋季多见,冬季较少。人是肠道病毒唯一宿主,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均为本病的传染源。其传染性强、隐性感染比例大、传播途径复杂、传播速度快,短期即可造成较大范围的流行,疫情控制难度大。流行期间,患者是主要传染源[1]。2008年5月2日起被列为丙类传染病管理[2]。2010年,博爱县手足口病重症患儿具有如下特点。

  3.1 重症患儿特点

  (1)高度散发,共76例,占重症病例总数的96.20%。这主要是因为:一是托幼机构的预防控制措施比较有效;二是针对以散居儿童为主的重点人群防控工作难度较大,尚不能达到理想效果。(2)年龄4岁以下儿童高发,共76例,占重症病例总数的96.20%;其中又以2岁以下年龄组为多,共64例,占重症病例总数的81.01%;男性高于女性。 (3)重症病例实验室诊断肠道病毒71(EV71)型检出率高。这说明感染肠道病毒71(EV71)型的患儿容易发展成重症。

  3.2 预防与控制

  3.2.1 加强疫情预警监测

  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的、但对婴幼儿危害较大的传染病,少数患儿病情加重后会引起死亡。2010年,各项防控措施落实比较到位,预警监测工作开展的较好,做到了病例的早发现、早报告、早治疗,虽然发病率高、重症病例较多,但无死亡病例。因此,工作中应加强疫情,特别是重症病例的监测和预警工作。

  3.2.2 加强重点时间、重点人群疫情防控工作

  手足口病全年均可发病,但发病主要集中在春末夏初季节,5~7月份为发病高峰;主要以幼托、散居儿童为主,易感性随年龄增长而降低[3]。因此,工作中要加强重点时间,即4~9月份,特别是5~7月份的防控和重点人群,即4岁以下婴幼儿的疫情防控工作,重点是防范2岁以下患儿重症的发生。

  3.2.3 针对散居儿童可以采取以下预防控制措施

  (1)饭前便后、外出回家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给儿童洗手;看护人接触儿童前、替幼童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2)婴幼儿的尿布要及时清洗、曝晒或消毒;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3)婴幼儿使用的奶瓶、奶嘴及儿童使用的餐具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消毒;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4)本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避免接触患病儿童;(5)儿童出现发热、出疹等相关症状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6)居家治疗的患儿避免与其他儿童接触,以减少交叉感染;父母要及时对患儿的衣物进行晾晒或消毒,对患儿粪便及时进行消毒处理。

  3.2.4 针对托幼机构可以采取以下预防控制措施

  (1)每日进行晨检,发现可疑患儿时,要采取立即送诊、居家观察等措施;对患儿所用的物品要立即进行消毒处理;(2)出现重症或死亡病例,或1周内同一班级出现2例及以上病例,建议病例所在班级停课10天;1周内累计出现10例及以上或3个班级分别出现2例及以上病例时,经风险评估后,可建议托幼机构停课10天;(3)教育、指导儿童养成正确洗手等良好的卫生习惯;老师要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状况;(4)教室和宿舍等场所要保持良好通风;定期对玩具、儿童个人卫生用具(水杯、毛巾等)、餐具等物品进行清洗消毒;(5)定期对活动室、寝室、教室、门把手、楼梯扶手、桌面等物体表面进行擦拭消毒;(6)托幼机构应每日对厕所进行清扫、消毒,工作人员应戴手套,工作结束后应立即洗手;(7)托幼机构应配合卫生部门采取手足口病防控措施。

  3.2.5 加强健康教育宣传工作

  手足口病传播方式多样,主要通过粪口途径和/或呼吸道飞沫传播。患病期间,口鼻分泌物、粪便及疱疹液具有传染性,经接触患者皮肤、黏膜疱疹液可感染。患者粪便和呼吸道分泌物及其污染的手、毛巾、手绢、水杯、玩具、食具、奶具、床上用品、内衣以及医疗器具等均可造成本病传播。是否可经水或食物传播尚不明确[3]。针对手足口病发病和传播的特点,包括“常洗手、勤开窗、喝开水、食熟食、晒衣被”15字诀在内的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活动已经被证明为一种最为经济也最为有效的方法,应在防控工作中加强健康教育宣传,增强自我防护意识,有效遏制手足口病的传播和蔓延。保护广大婴幼儿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韩秀珍,李化兵.手足口病的病原学与流行病学.山东医药,2008,48(17):109.

  2 李东力,易彬樘.手足口病流行病学与防控对策.沈阳部队医药,2008,21(6):426.

  3 李燕婷.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及预防控制.上海预防医学杂志,2008,20(6):316-317.

  

作者: 侯任务1,王宗禹1,刘 利2作者单位:1 454450 河南博 2013-2-26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