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医学研究杂志2012年第12卷第6期

慢性阑尾炎合并肠结核1例误诊分析

来源:中华医学研究杂志
摘要:【摘要】肠结核是一种肠道的慢性特异性感染,好发于回盲部及回肠末端,易与阑尾炎混淆。且病人有腹泻、乏力、体质虚弱,阑尾炎症状明显,结核症状隐匿极易误诊。【关键词】慢性阑尾炎。肠结核。...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肠结核是一种肠道的慢性特异性感染,好发于回盲部及回肠末端,易与阑尾炎混淆。且病人有腹泻、乏力、体质虚弱,阑尾炎症状明显,结核症状隐匿极易误诊。

【关键词】  慢性阑尾炎;肠结核;误诊

  肠结核是一种结核杆菌侵犯肠道引起的慢性特异性感染。好发于回肠末端和回盲部,极易与阑尾炎混淆。本科收治1例误诊的肠结核合并慢性阑尾炎。报告如下。

  1病历摘要

  患者,男,38岁。主因转移性右下腹痛半年,腹泻乏力半月入院。该病人入院前半年无诱因出现脐周疼痛6h后转移至右下腹部,呈持续性,伴恶心呕吐,在当地卫生院诊为“急性阑尾炎”给予保守治疗。随病程延长右下腹疼痛时轻时重。近半月腹痛较前加重,伴腹泻2~3次/d,为稀糊便,自觉全身乏力出虚汗。曾做结肠镜检查未见明显异常而来本院,要求手术切除阑尾。入院查体:腹平坦,腹痛局限于麦氏点处,轻压痛,无明显反跳痛及肌紧张。实验室检查:白细胞 11.0×109/L,符合慢性阑尾炎诊断,遂行阑尾切除术。术中见:阑尾长约9cm,充血水肿,与周围组织粘连,行阑尾切除术。回盲部及回肠段每十余厘米可见散在2cm×3cm、2.5cm×3.5cm大小质硬肿物,表面有菜花样小突起、糜烂,回肠肠系膜处可见散在淋巴结,大者1cm×1.5cm、0.5cm×0.5cm,故取回盲部肿块及回肠肠系膜上淋巴结送病检,术后病理诊断为肠结核,淋巴结为炎性反应,转传染病医院治疗。随访半年病人渐康复。

  2讨论

  肠结核多继发于肺结核,原发性肠结核较少见。肠道感染的来源一般为吞咽的结核菌,开放性肺结核患者的痰内含有大量的结核杆菌,吞咽后可引起自身肠道的感染。由于人体对结核杆菌的免疫力和过敏反应不同,在病理形态上可表现为溃疡型和增生型两类,也可两类并存。溃疡型多发生在末端回肠,且为多数性。病变开始于肠壁的淋巴集结,继而发生干酪样坏死,肠黏膜脱落而形成大小、深浅不一的溃疡。其特点是沿着肠管的横轴发展,因此在修复过程中容易造成肠管的环形瘢痕狭窄,由于病变呈慢性发展过程,且同时伴有腹膜和肠系膜淋巴结核,局部多有粘连易形成局部脓肿或肠瘘[1]。腹腔感染多为局限性,形成腹腔脓肿,穿破腹壁成为小肠瘘,最多见于脐部,因为此处腹壁最薄。增生型肠结核的病变多局限在回盲部,病变较为局限,且多仅为一处。它的特点是黏膜下层大量结核性肉芽肿和纤维组织增生,黏膜折叠起呈假性息肉样变化。由于肠壁增厚和变硬以及与周围粘连,容易导致肠腔狭窄和梗阻。梗阻近侧回肠呈扩大和肠壁肥厚。肠穿孔较罕见,但梗阻严重时也可发生慢性肠穿孔和右下腹或腰部粪瘘。溃疡型肠结核主要是肠炎的症状,检查腹部不胀,可有不明显的压痛,无肠梗阻的体征。X线表现为肠激惹的现象,肠运动增快,钡剂通过迅速,病变部位充盈不满意,有时可见肠痉挛和充盈不整齐[2]。在活动肺结核的患者,如有上述症状和X线钡剂检查发现,肠结核的诊断并无困难。鉴别诊断上应考虑溃疡性回结肠炎、阿米巴痢疾、过敏性结肠炎等。而增殖型肠结核主要表现为慢性、不完全性低位肠梗阻。患者有阵发性逐渐加剧的腹痛,伴有肠鸣和右下腹隆起包块,后者随腹痛缓解而消失,随即自肛门排气或排稀便。钡餐造影检查可见回盲部有不规则的充盈缺损,肠腔狭窄,在灌注压力下亦不能扩张。本病多见于青壮年,女性多见。病人常有体弱、消瘦、午后低热、盗汗、食欲不振等结核病的全身症状。X线钡餐检查,此例为肠结核合并阑尾炎,因阑尾症状明显,结核症状隐匿,腹泻乏力的症状未引起临床医生的足够重视和思考,而且未化验血沉及结核菌素试验,最后经手术及病理证实。

【参考文献】
   1 吴在德,吴肇汉.外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644-646.

  2黄家驷.外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3:605-608

  

作者: 柴伟宏作者单位:056200 河北邯郸,邯郸矿业集团义井 2013-2-26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