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8年第16卷第23期

免疫因素在骨坏死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来源:《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摘要:【关键词】免疫因素骨坏死发病机制自身免疫性疾病(autoimmunediseases)是一组以免疫功能紊乱为特征的全身性疾病,其特点是存在导致炎症的自身抗体和免疫复合物。许多自身免疫性疾病都可出现骨坏死,如类风湿性关节炎或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aticlupuseythematosus,SLE)等。在这些疾病中,骨坏死可能不表......

点击显示 收起

【关键词】  免疫因素 骨坏死 发病机制

自身免疫性疾病(autoimmune diseases)是一组以免疫功能紊乱为特征的全身性疾病,其特点是存在导致炎症的自身抗体和免疫复合物。这些疾病的临床表现严重程度不一,可表现为轻度(关节痛、白细胞减少、皮疹)、中度(关节炎、发热、雷诺现象)和重度(累及肾脏、中枢神经系统或肺)。许多自身免疫性疾病都可出现骨坏死,如类风湿性关节炎或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atic lupus eythematosus,SLE)等。在这些疾病中,骨坏死可能不表现出任何症状,只有靠影像学检查才能发现,也可能是表现得很严重,需要外科治疗。

    导致骨坏死的病因很多,可能是创伤性的,也可能与某些已知的诱发因素有关,如酒精中毒、皮质激素治疗、镰状细胞贫血症、胰腺炎、Gaucher’s病、妊娠或高压环境等。有关骨坏死的发病机制,目前存在多种理论假说,如机械性血供中断(外伤、骨折),血管壁损伤或受压(脉管炎、Gaucher’s病),栓塞(由脂肪、氮气泡或镰状细胞引起)以及脂肪代谢紊乱、骨髓内压力升高、血管内凝血学说、骨质疏松学说等[1]。近年的研究发现,免疫因素在骨坏死的发病机制中可能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在自身免疫疾病中,小血管脉管炎或其它自身免疫疾病特征性改变(如自身抗体)可能参与了骨坏死的发展过程[2]。

    1  自身免疫性疾病与骨坏死

    骨坏死与多种自身免疫疾病相关,尤其是SLE和风湿性关节炎。现已明确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会出现骨坏死,一般认为是由于血管炎和皮质激素的使用所致。1998年,Zabinski等曾对545例接受全髋置换术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12%的骨坏死是由激素治疗引起,3%未使用激素而发生骨坏死者归因于其他潜在的炎症性疾病。骨坏死也可见于系统性脉管炎(systemicvasculitis)患者和系统性硬化症(systemicsclerosis)患者。

    2  系统性红斑狼疮与骨坏死

    骨坏死是SLE十分常见的并发症,而且多需要外科治疗。这最早由dubois于20世纪60年代报道,随后有相当多的研究证实两者之间的相关性。据报道,SLE患者骨坏死的发生率约为5%~40%。Dubois认为,SLE本身或SLE引起的脉管炎是导致骨坏死的主要原因。但后来的研究,又提出了其他的危险因素。皮质激素的使用被认为是SLE骨坏死的主要诱因,激素治疗的持续时间、积累总量、每日最高剂量都是导致骨坏死的独立因素[3],并有研究[4、5]认为,应用抗凝剂可预防SLE骨坏死。但也有很多研究并未发现激素应用与骨坏死发生的相关性,因此皮质激素在SLE骨坏死的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仍然存在争议。其他可能导致骨坏死的危险因素包括脂肪栓塞、高脂血症、白血病、雷诺现象以及感染[6]等。Nilsen等认为,骨坏死很可能由于SLE活动增加所致,而不是由激素治疗引起,但该观点并未得到一致认可。很多学者认为[7],抗磷脂抗体可能参与骨坏死的发病机制。

    3  抗磷脂抗体与骨坏死

    抗心磷脂抗体(anticardiolipin antibodies,aCLs)和狼疮抗凝血剂(lupusanticoagulant,LA)属于同一个自身抗体家族——抗磷脂抗体。过去曾认为抗磷脂抗体只与带负电荷的磷脂起反应。其实这类抗体的目标抗原相当复杂,包括胞浆蛋白如β2糖蛋白I或凝血素。这些抗体与各种大小的血栓相关,而且分布于多种器官。因此,骨终末动脉微血管的栓塞性病变,支持抗磷脂抗体在骨坏死发病机制中的假设性作用。骨坏死与多种血栓倾向性因子的关系已被研究证实,血栓形成倾向性(thrombophilia)包括获得性(抗磷脂抗体)和先天性(抗凝蛋白缺陷如C蛋白、S蛋白、抗凝血酶-Ⅲ或激活的C蛋白抵抗[APCR])。已经证实,特发性成人下颌骨坏死、股骨头坏死以及儿童Legg-Perthes病与C蛋白和S蛋白水平低下、APCR、aCL及先天性或继发性低纤溶活性有关[8]。2003年,Jones等[9]的研究表明,45例股骨头坏死患者中有37例(82.2%)患者至少存在1种以上凝血病,对照组为30%(P<0.0001),其中21例(46.7%)患者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实验室检查异常,对照组为2.5%(P<0.0001)。与对照组相比,患者的纤溶活性降低,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活性增强(42%vs 3%;P<0.0001,抗心磷脂抗体IgG增高(34%vs 10%;P<0.008)。5名特发性患者中至少存在1种以上凝血因子异常,4名患者中发现aCLIgG和PAI-Fx明显升高。

    1990年,Alijotas等报道,16例Kienbock’s病(新月状骨坏死)患者中有3例aCL(+),这3例中有2例LA(+),且其中1例证实有深静脉血栓形成。1996年,Gruppo等发现55例特发性下颌骨牙槽骨坏死患者中有18例(33%)aCL(+)。1997年,Korompilias等报道,40例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患者中aCL(+)(IgG,IgM,或IgA)者占37.5%。在Glueck等的一项研究中,55例特发性骨坏死患者中有43例存在一项以上血栓形成倾向或低纤溶活性指标阳性,8例(33%)aCL(+)。另外,研究还发现在HIV感染患者中骨坏死与aCL密切相关[10]。

    抗磷脂抗体是常见于SLE或相关免疫疾病中的一种自身抗体,约有1/3 SLE患者体内可以检测到这种抗体。SLE患者骨坏死和抗磷脂抗体的相关性由Asherson于1985年首次提出。1989年,Nagasawa等回顾性的研究111例SLE伴骨坏死患者,在出现骨坏死患者(24例)中LA(+)者高于LA(-)者,而且没有观察到骨坏死与雷诺现象、高脂血症、肾病综合征或高血压的相关性。1993年,Asherson等报道,狼疮患者伴有症状性骨坏死者aCU(+)占73%。1997年,Mont等报道骨坏死与IgMaCL、血栓静脉炎、皮质激素平均使用量、狼疮患者血管炎等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在这些研究中所有患者都接受过激素治疗。

    其他的研究并不支持狼疮患者骨坏死与aCL的相关性,而是提出了其他的危险因素。1989年,Alarcon-Segovia等对500例SLE患者的骨坏死发生情况进行了研究,没有发现骨坏死与aCL的相关性。1995年,Petri等未发现骨坏死与aCL或LA的相关性,而雷诺现象、血管炎和每日激素使用量被认为是危险因素。1991年,Pistiner等报道488例SLE患者中26例出现骨坏死,认为骨坏死与高血压、狼疮肾炎或激素使用有关,但与aCL无关。1994年,Migliaresi等发现骨坏死与持续大剂量的激素治疗相关,但并未发现与血清aCL水平相关。1998年,Houssiau等采用MRI前瞻性研究了40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发现骨坏死13例(37.5%)。骨坏死的发生仅与激素的每日平均摄入量相关,骨坏死的发生率在aCL(+)和aCL(-)患者相仿。

    关于骨坏死与aCL的相关性,研究结果并不一致,这可能由研究方法偏差所引起。在既往的大部分研究中,SLE患者出现骨坏死者几乎均使用了激素,因此激素是骨坏死的主要诱因。另外,既往的研究大多是回顾性的,而且只是通过传统的X线技术对有症状的患者进行检查,X线平片能够发现明显的病变,但不能分辨出早期骨坏死,MRI在检测临床隐匿性骨坏死时比X线、CT或闪烁扫描更敏感[2]。

    4  抗磷脂综合征与骨坏死

    抗磷脂综合征(antiphospholipid syndrome,APS)为一种以反复动静脉血栓或流产,同时伴有抗心磷脂(aCL)或者狼疮抗凝物(LA)持续阳性的疾患。该综合征可以是原发性的,也可继发于系统性红斑狼疮或者其他自身免疫病。APS的临床表现差异大,进展程度不一,从轻微的不规则间歇发作到反复发作,甚至重症发作。激素治疗广泛应用于SLE或继发性APS患者,但很少用于原发性APS患者。对于服用激素的APS患者的骨坏死发生情况尚缺乏前瞻性研究。1989年,Asherson等的一项回顾性研究发现,在70例原发性APS患者中有2例出现有症状性骨坏死,而其中1例是作为综合征的初始症状出现。1991年,Vela等报道1例使用激素治疗的深静脉血栓患者发生股骨头坏死。Seleznick等报道1例原发性APS患者同时出现左髋关节和右膝关节骨坏死,但没有激素治疗史。因此,要评估APS是否与骨坏死相关的最好模型是对没有症状的、未使用激素的原发性APS患者进行前瞻性MRI检测。

    Tektonidou等[11]的一项研究中,通过MRI前瞻性检测30例原发性APS患者、19例未接受激素治疗的SLE患者(伴或不伴aCL[+])及30例健康患者(对照)股骨头,同时检测IgG和IgmaCL,30例原发性APS中发现6例无症状性骨坏死(占20%),另有3例出现中期(双线征)双侧股骨头坏死,其中1例3个月后出现膝关节疼痛,MRI检查示双侧膝关节缺血性坏死。SLE患者(伴或不伴aCL[+])和健康对照组未发现骨坏死。骨坏死更容易发生于年轻人和有网状青斑(livedoreticularis)的患者,网状青斑是APS最常见的皮肤病理改变,以动脉血流减少,静脉和毛细血管扩张为特征。这种血供的变化可能是APS患者骨坏死的另一个危险因子。在无其他诱因的情况下,原发性APS患者骨坏死的发生可能与抗磷脂抗体密切相关。事实上,骨坏死可能表现为APS的一个局部临床特征。

    5  总结

    自身免疫疾病的发病机制牵涉很多因素,如小血管炎等疾病相关性特征及抗磷脂抗体。骨坏死是一个多因素疾病,抗磷脂抗体可能是通过促进骨终末动脉血栓形成性血管病变,在骨坏死的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白志刚,刘万林,苏秀兰.细胞因子治疗非创伤性股骨头缺血坏死的研究进展[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6,14:213-215.

[2] Tektonidou MG, Moutsopoulos HM. Immunologic factors in the pathogenesis of osteonecrosis. Immunologic factors in the pathogenesis of osteonecrosis[J] .Orthop Clin North Am, 2004, 35:259-263.

[3] Jaovisidha S, Denprechawong R, Suwannalai P,et al.Asymptomatic avascular osteonecrosis of the hip in new patients diagnosed as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in Ramathibodi Hospital [J]. J Med Assoc Thai, 2007,90:1382-1390.

[4] Nagasawa K, Tada Y, Koarada S,et al.Prevention of steroid-induced osteonecrosis of femoral head in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by anti-coagulant[J]. Lupus, 2006,15:354-357.

[5] 刘道兵,陈卫衡.药物防治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研究进展[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5,13:218-219.

[6] Galindo M, Mateo I, Pablos JL.Multiple avascular necrosis of bone and polyarticular septic arthritis in patients with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J].Rheumatol Int, 2005,25:72-76.

[7] Assouline-Dayan Y, Chang C, Greenspan A,et al.Pathogenesis and natural history of osteonecrosis [J]. Semin Arthritis Rheum, 2002,32:94-124.

[8] Balasa W, Gruppo RA, Glueck C J,et al.Legg-Calve-Perthes disease and thrombophilia [J]. J Bone Joint Surg Am, 2004,86:2642-2647.

[9] Jones LC, Mont MA, Le TB,et al.Procoagulants and osteonecrosis [J]. J Rheumatol, 2003,30:783-791.

[10]Miller KD, Masur H, Jones EC,et al.High prevalence of osteo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 in HIV-infected adults [J]. Ann Intern Med, 2002,137:17-25.

[11]Tektonidou MG,Malagari K,Vlachoyiannopoulos PG,et al.Asymptomatic avaseular necrosis in patients with primary antiphospholipid syndrome. A prospective study by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J]. Arthritis Rheum, 2003,48:732-736.


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骨科,湖北省武汉市解放大道1277号

作者: 2009-8-24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