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9年第17卷第7期

全髋关节置换术下肢不等长的术中对策

来源:《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双下肢不等长的术中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3月~2007年12月357例全髋置换患者,男性149例,女性208例。病因:股骨颈骨折114例,骨性关节炎172例,强直性脊柱炎31例,类风湿性关节炎40例。应用仰卧位,术前麻醉后摆放体位前后、术中直接触摸测量、对比双侧髂前上棘至髌骨......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双下肢不等长的术中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3月~2007年12月357例全髋置换患者,男性149例,女性208例;年龄27~82岁,平均71.3岁。病因:股骨颈骨折114例,骨性关节炎172例,强直性脊柱炎31例,类风湿性关节炎40例。应用仰卧位,术前麻醉后摆放体位前后、术中直接触摸测量、对比双侧髂前上棘至髌骨上缘距离的方法,结合术中缝线标记、假体预安装后牵拉肢体、调节关节松紧等方法进行反复综合测定。[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双下肢不等长绝对差值为:95%的病例小于10 mm,4.5%在10~15 mm,0.5%大于15 mm。[结论]仰卧位下,术前、术中双下肢骨性标志的直接测量,简便、直观、科学、可靠,结合其他的辅助检测方法和手术者的实践经验,可有效的预防双下肢不等长。

【关键词】  全髋关节置换; 双下肢不等长; 仰卧位; 测量

随着手术技术的成熟,手术适应证的扩展,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数量在不断上升,同时也带来手术并发症的增加。目前较为突出的是:手术后患者双下肢的不等长,其导致患者的满意度下降,甚至引发医患纠纷,因此,如何控制手术侧的肢体长短,是当前骨科医生迫切需要面对的问题。本科自2005年3月~2007年12月对357例全髋置换患者精心手术,取得较满意疗效。

  1 资料和方法

  1.1 本组357例,男性149例,女性208例;年龄27~82岁,平均71.3岁。发病原因:股骨颈骨折114例,骨性关节炎172例,强直性脊柱炎31例,类风湿性关节炎40例。

  1.2 所有患者术前摄双侧髋关节前后位片,以双侧坐骨结节最低点水平连线为基准,分别测量双侧小粗隆与该水平线之间的垂直距离,结合比例尺折算并记录相对差值作参考。

  1.3 患者均采用全身或半身麻醉,仰卧位手术。麻醉成功后、摆放手术体位前,将患者髂前上棘置于同一垂直平面,选择双下肢一个术中容易对比观察的参照点,通常是双侧髌骨的上缘或下缘,自然并膝伸直位直接测量双下肢绝对不等长的差值,记录。摆放手术体位后:仰卧位时患侧略垫高,保持两侧髂前上棘于同一垂直平面固定后,再次测量双下肢不等长的差值并记录。比较两者的相对误差。例如:患者为单侧先髋,摆放手术体位前其双下肢绝对差值为2 cm,仰卧位固定后,患侧因相对抬高、肢体可能会进一步“缩短”,其双下肢直接测量的差值为3 cm,因此该患者的相对误差值为1 cm。术者在手术过程中,应最多延长患肢2 cm,即术中完成假体安装时,仍应保留约1 cm(3 cm减2 cm)的相对误差值,患肢仍应相对短缩1 cm,这一点,术者在手术开始前应做到“心中有数”。

  1.4 手术过程中,作者通常采用改良Hardinge切口,在剖开臀中肌前中下1/3时,于肌止点切缘对应处缝线标记,待假体试模安装完毕,自然状态下测量切口两侧缝线的相对位移,作为判明肢体长短的辅助参考指标。另外,术者在安装髋臼假体时,应结合术前X线片,对假体置放的深浅、俯倾角的大小,及其可能带来的肢体长短变化要有充分考虑,相对应的安放股骨柄假体时,在保证柄的规格匹配前提下,以股骨头的中心与大粗隆的顶点在同一水平线为基准,参考髋臼的相对位置,选择相应长短的球头假体,试复位,并测试牵拉患肢,调节关节的松紧适宜,参照上述方法来综合调整双下肢的长短。

  2 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结合双髋前后位X线并直接测量双下肢的长短,双下肢不等长绝对差值为:95%的病例小于10 mm,4.5%在10~15 mm,0.5%大于15 mm。

  3 讨论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绝大多数肢体是不等长的,绝对等长罕见。Turula等[1]认为下肢不等长在10 mm以内一般不会引起临床症状,也不会引起髋关节肌力的明显改变,而下肢不等长超过10 mm的患者因代偿性的骨盆倾斜脊柱侧弯易导致腰背痛等并发症[2],且术后患肢延长比短缩更为常见,这与术者担心术后关节脱位有关。而肢体延长后使偏心距增大,导致软组织的张力和关节的压力增加,患者关节功能受限并加快假体的磨损,最终缩短假体的使用寿命,临床上患者不满意率较高,甚至引发医患纠纷。

  作者知道人工关节是医生参照患者的骨性标志,遵循一定的操作规范及术者的经验来进行安装的。具体影响术后肢体长度的因素为:髋臼安放的深浅、股骨柄打入的深度、球头假体的颈长等。最终肢体长短的误差应是上述因素的综合结果[3],如髋臼安装过深、偏高,对应的股骨假体打入时宜偏浅,以此来平衡患肢的长短,反之亦然,而球头的颈长仅作为微小调节,这与手术医师的经验关系密切。

  依照上述理念,作者采用了仰卧位[4],术前、术中直接触摸测量,对比双侧髂前上棘至髌骨上缘的距离,该方法简便、实用,可靠性高,重复性强。首先,术前患者麻醉后,自然仰卧、保持双侧髂前上棘在同一垂直平面,直接测量双侧髂前上棘到双侧髌骨上缘的距离;仰卧位手术,手术体位的摆放要求患者患肢贴近床边、患侧髋部略垫高、对侧床边支架固定健侧骨盆,保持双侧髂前上棘在同一垂直平面,再次测量上述距离。这样,可消除因体位改变而带来的相对误差。其次,仰卧位手术,使得术中双侧髌骨、髂前上棘等骨性标志术中均容易触摸,定位准确。第三,安装假体等手术操作不易使手术体位发生较大改变,即便因击打假体、复位、牵拉等动作使体位出现移位,术中仍可通过触摸双侧髂前上棘,重新找到标准体位。第四,手术者通过术前X线片及术前测量数值对比,已有具体的、直观的感受,依据其经验和对假体型号、尺寸的掌握,综合考虑完成整套假体的预安装过程并复位,再次测量双侧髂前上棘至髌骨上缘的距离,比较之前的数值,如接近理想数值范围,则仅做球头颈长的微调,进一步完成手术操作。第五,结合术中在切开臀中肌止点时所做的标记缝合线,在假体完成预安装后,自然状态下,测量其相对位移距离,作为上述直接测量的验证参考。另外,Charnley等[5]提出的在假体复位后牵引患肢状态下、关节间隙在0.5 cm左右为合适的组织张力,也可作为肢体长短是否适宜的间接参考。

  总之,仰卧位下的手术操作,为作者能够简便、直观、科学的测量带来了可能,结合其他的辅助检测方法和手术者的实践经验,可有效的预防双下肢不等长。同样,这种方法也可推广到侧卧位,通过触摸双侧髌骨,进行术前、术后对比测量。随着骨科三级学科的建设,已经能够创造出这种条件:相对固定的手术者、相对固定的关节假体、相对固定的手术器械、甚至相对固定的手术床,使得手术者的熟练度达到“动力定型”的高度,这不仅能减少肢体不等长的误差,更重要的是,它提高了整个人工关节假体安装的精确度。

【参考文献】
    [1] Turula KB, Friberg O, Lindholn TS,et al.Length inequality after total hip arthroplasty[J]. Clin Orthop, 1986, 202:163-168.

  [2] Rarawat CS, Pao RR, Rodriguez JA,et al.Correction of limb length inequality during total hip arthroplasty[J]. J Arthroplasty, 2001,4:715-720.

  [3] 毛宾尧,应忠追,胡裕桐.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下肢不等长的预防和处理[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2,6:550-553.

  [4] 袁涛,翁文杰,胡学信.仰卧位下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应用体会[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4,21-22:1741-1742.

  [5] Trousdale RT , Morrey BF. Leg length inequality. In:Morrey BF,editor.Reconstructive surgery of the joint. 2nd ed[M]. NewYork:Churchill Livingstone,1995,1297-1306.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骨科,南京 210008

作者: 2009-8-24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