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9年第17卷第13期

探讨发育性髋脱位手法复位的年龄界限以提高疗效

来源: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摘要:【关键词】发育性髋脱位手法复位年龄界限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文化素质的进步和卫生知识的普及,发育性髋脱位就诊时间越来越早,6个月以下婴儿已屡见不鲜。在发达国家普及了新生儿筛查,绝大多数发育性髋脱位患儿实施了保守治疗,手术已十分罕见。原则上以步行前后作为手法复位和手术治疗的年龄界......

点击显示 收起

【关键词】  发育性髋脱位 手法复位 年龄界限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文化素质的进步和卫生知识的普及,发育性髋脱位就诊时间越来越早,6个月以下婴儿已屡见不鲜。保守治疗已逐渐成为本病的主要治疗手段。在发达国家普及了新生儿筛查,绝大多数发育性髋脱位患儿实施了保守治疗,手术已十分罕见。原则上以步行前后作为手法复位和手术治疗的年龄界限,也有人主张2岁后即手术。

  多年来我国沿用的原则是以3岁作为界限,即3岁以下手法复位,大于3岁行手术治疗。

  这两个标准哪一个更合理、更科学、更符合临床实际、疗效更佳?总结多年的经验教训,查阅目前国内外文献,认为6~18个月是手法复位的最佳年龄段,以期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

  制定手法复位标准:应根据患儿的年龄;髋臼及股骨头病理变化的程度;髋关节可发育的情况;以及个人治疗的经验和教训等。

  目前公认的是闭合复位年龄越大,病理改变越重,复位成功率越低,并发症越多,疗效越差。手法复位失败率与年龄成正比,12个月以下者为8.8%;18~24个月为8.5%;25~36个月升至19%;37~44个月高达44%。当然年龄越小,髋关节发育和塑性的潜力也就越大。下面从3个方面做一分析。

  1 千方百计预防或降低复位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是手法复位后的严重并发症,轻者可恢复其股骨头形态,但延长了治疗时间;重者可致骺板早闭形成短髋畸形,直接影响髋臼的发育,有的还需手术处理,较早发生骨关节炎致残。其发生率为10%~36.8%不等,本院多年来致力于降低股骨头坏死率的研究,从20世纪80年代初的37%下降至1992年的6.3%,2003年为3.3%。然而手术治疗者则很少发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与年龄大小、脱位高低以及骨骺核骨化出现早晚密切相关。1995~2001年间平均8年随访结果。

  表1 不同年龄段手法复位后股骨头坏死发生率治疗时年龄(月)髋数股骨头坏死(髋)百分比(%)6~128122.413~2410943.725~369344.3总计283103.5

  脱位越高,坏死率越高,股骨头骨骺未骨化前软骨经不起机械性压力,不仅坏死率高,且重型较多。作者的初步经验是:

  复位前牵引是降低股骨头坏死的重要措施,总体上看可下降坏死率的1/2,如Salter报告从30%下降至15%。全麻下经皮内收肌切断一次复位的原则,即一旦复位失败,应改为手术治疗,切忌反复复位,早年有1例患儿经过3次复位,结果发生股骨头坏死,股骨头缺如。应用不固定髋关节的改良式蛙位石膏,固定稳定,可以使髋关节坐卧活动,既可相对改善髋关节血运,又促进了髋关节的发育。因此头臼同心是髋关节发育的先决条件的Harris定律,应加上动态式似乎更科学,这一理论曾获得国家自然基金的资助,值得深入研究。固定时间不超过6个月,可以实现关节囊回缩到维持关节稳定的地步。作者还发现少数病例系粗大圆韧带致股骨头坏死,其临床特点是复位后仍呈半脱位,股骨头内侧变扁,应及时手术处理,目前尚未获得影像学早期诊断的证据。

  根据上述的基本经验,重视预防措施,细心实施,是完全能够降低或预防股骨头坏死发生的,也可以满足家长们的高要求。

  2 重视复位后髋臼发育不良的随访

  复位后髋臼发育不良是髋脱位复位后的残余畸形,髋脱位中髋臼发育不良的形态和程度不一,并不与年龄成正相关,它可能是先天性的。但随年龄的增加,未复位者其髋臼发育不良会相应加重。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对161髋复位后平均7.4年随访中发现髋臼发育不良19髋(11.8%),加上因复位后半脱位致髋臼发育不良11髋共30髋(18.6%),复位前髋臼指数平均为39.17°,可认为这是早期诊断髋臼发育不良的指标。由于上述资料只是小样本,缺乏说服力,估计要远远超过20%的水平。国外报告可达50%,可见这并非小数字,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复位前髋臼指数的大小影响其复位成功率,尤其40°以上预后不良(表2、3)。表2 复位前AI值与手法复位成功率AI(°)髋数手法复位成功髋数比例表3 不同年龄组复位前AI值与复位成功率治疗时年龄

  1995~2001年间平均8年随访P<005

  Salter曾认为1.5岁以上复位后髋臼很难满意发育,1994 Chen报告小于18个月优良率85%,大于18个月优良率仅65%。

  一般来说,复位后股骨头发育在1年左右与正常侧等大,但髋臼发育缓慢,在7~8岁方可达正常水平。由于髋臼发育不良的生物力学的异常,应力集中于髋臼外缘,超过正常应力2倍以上,可致髋臼硬化或囊变,有的在5~6岁即可发生这种改变,无疑这是骨关节炎病理基础,因此随访应坚持每半年至1年进行1次,若经过3年观察髋臼指数仍在30°~35°以上,AHI在70%以下,即应行手术治疗,并根据复位后髋臼发育不良的分型:斜坡型或短髋臼型来选择不同术式,以利于髋关节发育。

  3 努力减少复位后髋关节不稳定

  复位后髋关节不稳定显著延长了疗程,直接影响髋关节发育,甚而产生髋臼发育不良。以往在161髋平均7.4年随访发现髋关节不稳定表现为半脱位23髋(14.2%),通过应用夜间佩戴支具3~6个月甚而更长时间,经1~6年观察,平均3.5年才逐渐恢复正常。其臼头指数(AHl)变化见表4。

  其原因有二:一是关节松弛症(Ehlers-Danlos syndrome),另一原因系股骨颈前倾角增大。关节松弛症的诊断标准由Wynne-Davies提出的5条,即:(1)腕关节屈曲拇指可接触前臂;(2)手指背伸可平行前臂;(3)肘关节过伸15°;(4)膝关节过伸15°以上;(5)踝关节背伸60°。共5对关节,一对关节计1分,总分3分以上即可诊断。髋脱位合并关节松弛症发病率见表5。表4 复位后半脱位AHI恢复变化时间表5 DDH关节松弛症发病率分组例数关节松弛例数比例

  107例DDH中56例进行了手法复位,1个月复查中失败16例(28.5%)。

  关节松弛症与髋脱位是一对孪生子,早在十八世纪就有人提出了髋脱位的发生与关节松弛症有关,实际上反过来它又对髋脱位的治疗有一定的影响,应在实践中给予关注。

  2001年以来对324例髋脱位患儿进行了股骨颈前倾角三维CT测量,结果见表6,可以看出髋脱位的前倾角明显高于正常,而半脱位与正常相似,以前在1岁手法复位失败者,手术未矫正前倾角常出现关节不稳定。可以看出它对手法复位者是有一定影响的。表6 不同年龄髋脱位股骨颈前倾角测定年龄

  根据以上三方面分析,要提高复位的效果,降低股骨头坏死并发症,减少髋臼发育不良的发生是十分重要的。除了采取科学的措施之外,缩短手法复位年龄界限是一明智之举,这是作者限定于手法复位于6~18个月的基本依据,供同道们参考。

  虽然如此,作者在1995~2001年对手法复位髋脱位193例283髋平均8年随访结果见表7。

  在25~36个月年龄仍有80.4%的优良率,所以对19~30个月髋脱位的患儿,还可以严格选择适应证,如脱位在Ⅰ度、髋臼指数<35°,复位稳定者,可考虑进行手法复位。表7 不同年龄手法复位髋脱位疗效比较治疗时年龄(月)例数髋数优良总计优良率(%)6~1259816757288.913~247210983109385.325~36629358167480.4总计19932832083123984.8


作者单位:中国医科大学盛京医院小儿骨科,沈阳 110004

作者: 吉士俊,张立军,赵 群,李祁伟 2010-1-13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