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9年第17卷第20期

心理干预对骨科创伤病人的疗效影响与观察

来源: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摘要:【关键词】心理干预骨科创伤社会的发展,医学的实践,已证明病人是躯体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的统一整体,本研究通过应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探讨在临床工作中如何适应骨创伤病人的特殊心理需要和心理反应,以助于病人的早日康复痊愈。2研究工具采用四种国际通用量表[1][简明心境量表(POMS-SF)、汉密顿焦虑量表(HA......

点击显示 收起

【关键词】  心理干预 骨科 创伤

  社会的发展,医学的实践,已证明病人是躯体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的统一整体,本研究通过应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探讨在临床工作中如何适应骨创伤病人的特殊心理需要和心理反应,以助于病人的早日康复痊愈。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采取主观抽样的方法,选取2008年2月-2009年2月在本院骨伤科住院的创伤病人96例。按对照匹配原则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48例。其中,干预组男31例,女17例,平均年龄(28.92±12.33)岁;对照组男28例,女20例,平均年龄(30.92±10.62)岁。两组患者人口学统计: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家庭收入及家庭成员支持情况;医学变量:医疗诊断、病程得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 研究工具
       
  采用四种国际通用量表[1][简明心境量表(POMS-SF)、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SSRS]及自制心理健康调查表。统计分析在SAS软件包上进行。

  1.3 干预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诊疗护理,干预组在常规诊疗护理基础上进行心理干预共2个月,分3个阶段进行。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分别用POMS-SF、HAMA、HAMD、SSRS及自制心理健康调查表进行心理测评。

  1.3.1  评估 

  通过访谈和发放问卷了解患者内心感受和心理反应的性质和程度,记录访谈内容,并对访谈内容进行整理、分析。访谈内容包括创伤不同时期的心理感受;康复过程对家庭生活和工作的影响;对心理干预的期望等。

  1.3.2  建立干预模式 

  通过对研究对象的深入访谈总结提炼出以下主题:(1)消极情绪;(2)家庭社会角色的改变;(3)消极应对方式;(4)康复信息的需求;(5)创伤造成的身体功能的损害。针对患者的不良情绪状态和原因进行干预,建立心理干预模式[2]。

  1.3.3  实施干预 

  创伤早期病人面对突发事件,承受能力超过了极限。在病人入院初期,医扩人员的干预措施是尽快了解受伤的原因,以同情、关心的心态及时与病人进行交流沟通,消除病人的紧张情绪,给病人亲切安全的感觉。同时救治工作,做到镇静、从容、有条不紊。在病人生命体征稳定后,对需要手术的病人,要向病人解释手术的必要性及围手术期的安全诊疗措施,消除病人的恐惧心理。对于手术后的病人,在转入ICU监护的过程中,医护人员要尽快帮助病人适应ICU环境,向他们介绍监护室工作的特点,并告知病人在什么条件下可以转出监护室,当病人病情稳定后,认真做好病人的健康宣教,对于医院各种规章制度的约束,耐心地向病人解释其必要性,使病人及时消除人格受限的心理感觉。
   
  创伤中期的病人多因长时间卧床,固定、牵引等治疗,易产生急躁厌倦情绪。主要干预措施是为病人提供舒适的病房居住环境,减少各种噪音。同时在病房内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尊重病人的人格,在进行治疗操作时尽量减少病人身体的暴露。工作中对待病人热情、诚恳。另外,对不同年龄段的病人实施不同的干预方法。中老年病人往往对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及愈后等考虑过多,医护人员采用主动接近,加强交流的办法,同时提醒病人的亲属、朋友多来医院探视陪伴病人,在医院制度允许的范围内让病人进行适当的消遣活动,以消除他们的孤独心理。对于一些创伤较严重的病人,在日常的医疗护理工作中采用体贴关心,鼓励的方法,并通过康复成功的同种病例宣讲,或病友沟通,增强他们战胜疾病的信心。适当应用非语言正向交流,因为部分病人往往可以通过医生护士的一些非语言成分来判断自己的病情。
     
  创伤恢复期病人的心理干预,主要是不断强化病人及家属的康复意识,调动他们参与的积极性,讲清功能锻炼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同时鼓励家属积极参与病人的康复训练,包括督促和协助完成。
 
  2 结 果
       
  根据骨创伤病人的心理特点,两组患者干预前后POMS-SF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比较(见表1),从统计分析结果得出各指标得分无统计学差异,干预前后与干预因素之间存在交互作用(P<0.01)。干预后干预组较对照组紧张、恐惧等因子和总分差异有显著性(P<0.05),干预组明显下降。表1  两组POMS-SF干预前后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比较(略)

  3 讨 论
       
  在创伤的不同时期,患者可表现出不同的心理问题和需求形态,本研究通过调查确认患者最关心的问题,最希望得到的信息支持内容,给予分期干预及对症处理。在创伤初期患者主要表现为紧张和恐惧,无安全感;而病情稳定后中期,主要表现为焦虑急躁;创伤康复后期,主要表现为孤独、缺乏自信和参与性。根据不同时期和表现,给予不同的干预形式和措施,取得明显的效果。干预组较对照组在紧张、抑郁因子上得分明显降低(P<0.01)。
      
  本研究以心理应激模式和情绪调整过程模式为理论依据,心理干预方案个体化,并注意分期进行,经效果评价证实,心理干预模式能够满足患者的内心需求、改善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干预形式较易被患者接受。由于受研究对象选取的地区和人口学变量的限制,故本研究长期效果的评价分析尚需要进行较大范围的验证和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姜乾金.医学心理学(第4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88.

  [2]黄敏儿,郭德俊.原因调节与反应调节的情绪变化过程[J].心理学报,2002,4:371-380.

  [3]许迎晨,高志娴,刘玉凤.骨科患者的心理护理[J].职业与健康,2005,11:1862.


作者单位:青岛市海慈医疗集团骨伤科, 266033

作者: 李沂红卢海燕 2010-1-13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