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局解手术学杂志2006年第15卷第2期

30例胆囊癌的诊断与手术体会

来源:局解手术学杂志
摘要:[关键词]胆囊癌。手术治疗。诊断胆囊癌是胆道系统恶性肿瘤之一,临床不多见。由于解剖位置隐蔽,症状和体征不明显,临床检验又无特异性,术前常与胆囊炎、附壁结石、胆囊息肉相混淆。...

点击显示 收起

  [关键词] 胆囊癌;手术治疗;诊断
     
  胆囊癌是胆道系统恶性肿瘤之一,临床不多见。由于解剖位置隐蔽,症状和体征不明显,临床检验又无特异性,术前常与胆囊炎、附壁结石、胆囊息肉相混淆。自1990年至2004年我院共收治30例胆囊癌患者,现将诊治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30例中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龄35~75岁,其中60岁以上占59%,平均住院天数为18.5d。
   
  症状和体征表现为:右上腹痛30例(100%),黄疸20例(66.6%),腹块6例(20%),发热30例(100%),贫血9例(30%),腹水0例(0);超声检查结果为:胆囊壁厚22例(73.3%),胆囊结石20例(66.7%),胆囊息肉16例(53.3%),胆囊乳头状瘤4例(13.3%);病理分类结果为:腺癌12例(40%),乳头状腺癌8例(26.7%),粘液腺癌4例(13.3%),息肉恶变6例(20%)。
    
  1.2 治疗与转归
    
  本组有22例同时伴有胆囊炎和胆囊结石,治疗主要是手术切除病变胆囊和区域淋巴结,结果术后并发肺功能不全3例,切口裂开2例,但全部被治愈出院。随访部分病例,术后分别经过一定化疗治疗半年至一年不等,随诊表明五年生存率达28.6%,十年生存率达11.5%。

  2 讨论
      
  胆囊癌的发生虽有多种原因,但主要还是由于胆囊慢性炎症,胆囊内部结石和胆汁内的代谢物长期理化作用于胆囊粘膜所引起的损害,其次是胆囊粘膜上皮化生或乳头状瘤、息肉的恶变。从本组资料分析看30例中有20例分别伴有胆囊炎和胆囊结石,并且有2例在进行胆囊结石的手术中意外发现了胆囊粘膜肿瘤病理报告为腺癌。由此可见,对胆囊癌的癌前病变如:胆囊炎、胆囊结石、胆囊息肉、乳头状瘤以及粘膜上皮化生等应尽早手术切除,这样可从根本上清除诱发胆囊癌的病因。
   
  胆囊癌发病率低,临床又不常见,加之解剖位置比较隐蔽,又常与胆囊炎、胆囊结石并存,临床表现的症状和体征与胆囊炎颇为相似,临床检验无特异性,虽然超声显像在健康人群体检中可发现部分胆囊结石及胆囊息肉患者,但也不能肯定诊断为胆囊癌,所以手术前不易确诊,本组中有5例在术前曾被误诊为单纯胆囊息肉和附壁结石,另有2例因胆囊结石在进行手术中意外发现是胆囊癌,都说明了这一问题。为能克服术前误诊,做到正确诊断与治疗,我们认为除加强和提高医务人员对胆囊癌的认识外,在手术中还要对切除的胆囊剖开做病理检查,特别是可疑有癌变者应快速做冰冻切片检查。故手术是治疗胆囊癌的主要方法,手术不仅能切除胆囊癌的原发病灶,清除区域性淋巴结,严重者还可将侵犯到肝脏的病变做肝部分切除。本组有一例由于胆囊癌病变靠近肝体部,手术曾将肝体做楔状切除,并且术后辅以化疗而获得治愈。关于化疗方案我们体会采用FEM方案(5-Fu、EPI、MMC联合用药)和DF方案(DDP和5-Fu联合用药)比较合理,主要是疗效较好。本组部分病例经2~10年随访,除1例因发生腹腔癌转移在术后半年内死亡外,其余均正常生存,而且无任何并发症发生。
   
  由于胆囊癌与胆囊结石的关系密切,故对患有胆囊结石的病人应早期做胆囊切除术,尤其是对中、老年病人应视为高危人群,开展普查非常重要,对有反复发作性右上腹疼痛、黄疸、恶心等症状者,我们体会采用超声显像检查胆囊癌不仅经济、方便,而且病人又无痛苦,其确诊率较高,可做为胆囊癌诊断的首选方法。

  (编辑:姜恒) 

  (鞍山钢铁集团公司立山医院外科,辽宁鞍山114032)

作者: 史光佳,杨铁成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