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局解手术学杂志2008年第17卷第1期

切口脂肪液化62例诊治体会

来源:《局解手术学杂志》
摘要:【关键词】脂肪液化。切口。诊治切口脂肪液化是外科手术后较少见的一种并发症,但随着高频电刀的广泛使用和肥胖人群的增加,近年来其发生率出现了增长趋势。我院自2000年3月至2006年12月共诊治切口脂肪液化患者62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点击显示 收起

【关键词】  脂肪液化;切口;诊治


     切口脂肪液化是外科手术后较少见的一种并发症,但随着高频电刀的广泛使用和肥胖人群的增加,近年来其发生率出现了增长趋势。我院自2000年3月至2006年12月共诊治切口脂肪液化患者62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62例,其中男25例,女37例,年龄24岁~68岁。胆囊切除术11例,阑尾切除术14例,胃大部切除术9例,直肠癌根治术17例,乳腺癌根治术11例。病人多数较肥胖,切口下脂肪厚度为4~9 cm。本组患者19例合并糖尿病。病人术后3~9 d切口敷料见黄色渗液,换药时可见局部渗液或皮下层触压有空虚、分离感,可抽出较多混有脂肪滴的淡黄色液体。切口愈合不良,细菌培养结果阴性。

    1.2  治疗方法

    对切口有少量渗液,表皮未裂开,液化范围小且浅表者,一般不拆除缝线。可由两边向中央挤压切口,将皮下渗液尽可能排出后外敷酒精或碘伏纱条。多数病人经3~4 d换药后可按期拆线。对于切口渗出较多,愈合不良者,根据情况将液化明显处拆除1~2针缝线,予生理盐水冲洗创面,换用干纱条引流,及时更换敷料。待无渗液后,用蝶型胶布固定对合创口,消灭死腔,3~5 d后换药,一般可愈合。对切口皮下分离、全层裂开者,予以拆除缝线,充分引流、清创,放置盐水纱条引流,敷料浸湿后及时更换,待新鲜肉芽组织生长、水肿消退后全层缝合。

    2  结果

    本组62例病人切口均于术后8~15 d愈合。

    3  讨论

    目前,对于切口脂肪液化的诊断尚无统一标准,本病多有以下临床表现:①术后3~9 d有黄色液体渗出,或挤压切口后局部流出黄色渗液,不伴切口红肿、发热。②切口愈合不良,皮下组织分离,穿刺或撑开切口可见淡黄色含脂肪滴的渗液。③切口边缘及皮下组织无坏死征象。④血常规、白细胞计数正常,培养无细菌生长。⑤过度肥胖病人诉切口疼痛,缝线孔流出淡黄色渗液,体温及局部皮温正常,穿刺抽出黄色液体或彩超检查探及皮下有积液。

    切口脂肪液化常见的病因有:①患者体型肥胖,皮下脂肪层厚。②患者合并有糖尿病、高血压、低蛋白血症及冠心病等。③术中高频电刀使用不当,切口暴露时间过长,脂肪组织脱水。④切口过小,为暴露组织来回拉钩,牵拉挤压脂肪组织,使之缺血、坏死。⑤术中止血不彻底,渗血、血肿形成或大块组织结扎止血。⑥缝合时错位或留有死腔,脂肪层与肌鞘层过度分离。⑦打结过紧使皮下组织血供障碍,或打结过松使脂肪组织间留有空隙,渗液易积存。

    为预防术后切口脂肪液化,应注意术前积极控制感染,将血压、血糖控制在适宜范围,纠正贫血及低蛋白血症,术后行必要的抗感染及营养支持治疗。合理使用高频电刀,避免损伤真皮层,避免电刀长时间停留或反复切割,止血要彻底。注意保护手术切口,避免长时间暴露,手术操作应轻柔,避免反复移动拉钩,减少对组织的压迫。缝线不可反复消毒使用,缝合打结松紧适宜,切口术后局部沙袋加压,减少死腔,促进愈合。术后及时换药,仔细检查,尽早发现问题并及时处理。


作者单位:新疆农七师医院普通外科,新疆 奎屯 833200

作者: 邓光,胡东升,周俊强,蔺常瑞 2008-5-29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