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局解手术学杂志2010年第19卷第5期

颈椎骨折合并颈髓损伤后高热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来源:局解手术学杂志
摘要:【关键词】颈髓损伤。高热。护理颈椎骨折合并颈髓损伤是脊柱外科常见的严重损伤,可引起体温调节中枢障碍,又因植物神经功能障碍影响出汗散热,从而发生中枢性高热。高热常在伤后7d内出现,如不采取及时有效的降温措施,则会发生缺氧、水电解质紊乱,导致全身衰竭而危及生命[1]。...

点击显示 收起

【关键词】  颈髓损伤;高热;护理

 颈椎骨折合并颈髓损伤是脊柱外科常见的严重损伤,可引起体温调节中枢障碍,又因植物神经功能障碍影响出汗散热,从而发生中枢性高热。高热常在伤后7 d内出现,如不采取及时有效的降温措施,则会发生缺氧、水电解质紊乱,导致全身衰竭而危及生命[1]。我院2009年1月至2010年3月收治颈椎骨折合并颈髓损伤后高热患者14例,经医护密切配合处理,体温得到及时控制、病情好转。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14例患者中,男12例,女2例;年龄20~58岁,平均39岁;住院9~56 d,平均住院31.5 d;体温波动36.0~39.9 ℃。积极进行病情观察、感染控制、降温护理、营养支持等护理,患者病情逐渐好转,全部康复出院。

  2 高热原因分析

  分析认为引起高热的原因是:①神经因素。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系统失去平衡,体温调节障碍,热量持续产生而散热受到障碍,导致高热发生。颈髓损伤程度与发热程度也有关系,完全横断伤者,体温常表现为高热;部分横断伤者为中度发热;而无骨折脱位所致颈髓水肿或髓内少量出血者,仅表现为低度发热[2]。②汗腺因素。急性颈髓损伤患者大部分皮肤(约90%)的汗腺失去了交感神经支配,尽管皮下血管广泛扩张,但汗腺麻痹不能出汗而发生高热。③感染因素。颈髓损伤后呼吸功能减弱或完全麻痹,患者表现为呼吸无力,咳嗽无力,导致呼吸道分泌物难以及时有效的排除。分泌物积聚于呼吸道形成培养基,易于细菌生长繁殖,导致呼吸道感染。④环境因素。外界温度升高对患者体温有一定的影响。

  3 护理措施

  3.1 一般护理

  脊髓损伤患者多为突然受伤, 病情变化迅速, 预后不良。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 及时发现致热原因, 提供病情动态信息, 及早治疗,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早日康复。严密监测生命体征的变化,每4 h测体温一次,同时观察患者的面色、脉搏、血压的变化。对患者使用正确的降温方法,以使用物理降温为主,包括冰袋冷敷、酒精擦浴、温水擦浴等。一般高热患者使用2~3个冰袋分别交替冷敷于头部、腹股沟等有大动脉的部位,脚部放热水袋,定时检查局部皮肤有无冻烫伤,并及时更换以达到降温目的。酒精擦浴时注意擦拭的效果,擦拭体表大动脉处,使皮肤呈现红色,边擦边按摩,擦过的部位及时盖上衣物,避免着凉。对皮肤有损害、出血倾向者禁用酒精擦浴。使用退热药物或物理降温后,30 min测体温一次。准确记录24 h出入量,高热患者的消化吸收功能降低,而机体分解代谢增加,体温每升高1 ℃,机体的代谢率增加7%。因此要补充足够的水和营养物质,并检测电解质、蛋白质的变化,预防水电解质紊乱,加重病情。

  3.2 针对性护理

  神经因素所致的高热的护理,对患者积极行颈椎牵引制动或手术内固定,早期使用脱水剂、肾上腺皮质激素,以减轻脊髓的水肿和损失,控制中枢性高热。合并感染所致的高热的护理,使用有效的抗生素控制感染,对呼吸道感染早期使用雾化吸入、翻身、拍背;长期发热的患者由于唾液分泌减少,口腔粘膜干燥,同时机体抵抗力下降,极易引起口腔感染,要加强口腔护理。泌尿系感染者要多饮水,行膀胱冲洗,做好尿道口的护理,定期更换尿管和尿袋,避免上行感染。加速环境散热,暴露四肢皮肤,使室内空气流通,室温维持在20~22 ℃之间,多饮水,加快排泄[3]。

  3.3 并发症的护理

  高热患者糖、脂肪及维生素等营养物质大量消耗,应给予营养丰富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并指导患者少食多餐。高热时呼吸加快,导致水分大量丧失,应鼓励多饮水,对不能进食者,按医嘱给予静脉输液或鼻饲,以补充水分、电解质和营养物质。加强皮肤护理,及时更换床单及衣服,保持皮肤的清洁干燥,注意保暖。长期持续高热卧床者,注意防止压疮的发生。退热期大量出汗,及时更换衣服和床单,防止受凉。因突然出现发冷、发抖、面色苍白等患者产生紧张、不安等心理反应,适时给患者以心理安慰,尽量满足患者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杨海燕.急性颈髓损伤患者高热的护理体会[J].中国中医急症,2005:597.

  [2] 南 玲. 颈椎后路手术治疗颈椎病围手术期的护理[J]. 局解手术学杂志,2008,17(4):276.

  [3] 杨玉霞,张 川,焦瑞娜.颈髓损伤后高热的原因分析及护理[J].中医正骨,2009,21(3):73-74.

  

作者: 伍红平,杨晓蓉 2011-6-30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