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国学校卫生2006年第26卷第2期

医学生“一帮一”营养教育干预模式探讨

来源:中国学校卫生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符合医学院校低年级学生的营养教育干预模式,为医学院校新生营养健康教育方法的研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一帮一”营养教育干预模式,对正在学习食物与健康课程的本科新生进行研究。研究对象分为教师授课组、“一帮一”教育组和对照组(不参加任何干预项目),每组100名学生。结果营养教育干预后,教师......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探讨符合医学院校低年级学生的营养教育干预模式,为医学院校新生营养健康教育方法的研究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一帮一”营养教育干预模式,对正在学习食物与健康课程的本科新生进行研究。研究对象分为教师授课组、“一帮一”教育组和对照组(不参加任何干预项目),每组100名学生。结果  营养教育干预后,教师授课组与“一帮一”教育组营养知识知晓率明显高于对照组,食物消费频率的合理性及早餐质量也明显优于对照组。“一帮一”教育组与教师授课组营养教育干预效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且被干预的学生均认为干预效果及可行性较好。结论  学生“一帮一”营养教育干预模式效果显著,可作为高校营养健康教育与饮食指导的有益补充,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  卫生教育;营养;干预性研究;学生,医科

  大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的重要时期,合理营养至关重要。为使学生能得到合理营养并具有健康的体魄,在同伴教育、儿童互助教育[1-2]及政治思想倡导的“一帮一”、“一对红”的基础上,笔者进行了学生“一帮一”营养教育干预模式的研究,以便为探讨医学院校新生的营养教育干预模式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大同大学医学院正在学习食物与健康课程且愿意接受营养知识的本科新生为调查对象,分为教师授课组、“一帮一”教育组及对照组。教师授课组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将本科生先按生源、性别分层分组,然后按学号大小顺序重新编号,最后采取间隔抽样,抽取100名学生。“一帮一”教育组由教师授课组的学生自己在本科新生中选择的教育对象组成;剩余本科新生按教师授课组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100名学生为对照组。共调查300名学生,其中城市151名,农村149名;男生142名,女生158名。不同调查组生源及性别构成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

  1.2  方法

  1.2.1  干预方法 

  教师授课组:教师授课组在正常教学过程中直接接受教师对食物与健康知识的讲授及食物消费指导,讲授内容为本科预防医学教材中食物与健康的内容[3];饮食行为干预方法为学生每周交给教师1份食物消费记录表,由教师及时反馈给学生以指导学生的食物消费及膳食调配。“一帮一”教育组:由教师授课组学生利用学生会、团委、班级、老乡会等组织的活动之余及吃饭、闲谈、锻炼、娱乐、小聚、逛街等休闲时间,向固定教育对象及时传播以膳食指导、膳食宝塔为主的基本营养知识以及各类食品的营养价值、膳食结构知识,并进行食物消费与膳食调配指导。对照组:不参加本研究中的任何干预项目。3个月后对3组学生进行营养教育干预效果评价。

  1.2.2  调查问卷设计 

  调查问卷根据预防医学本科教材中的食物与健康内容及目前我国存在的营养问题,由课题小组讨论自行设计,其内容包括:(1)膳食指南、膳食宝塔及其他有关营养知识共10题;(2)薯类、肉类、鱼虾类、蛋类、奶类、豆类、蔬菜、水果8类食物前1周消费频率;(3)早餐就餐情况分为每天吃、有时吃、从不吃;(4)早餐营养质量依据文献[4]提供的早餐营养质量分类法评价[4]。

  1.2.3  问卷调查 

  基线调查前做预试验,基线调查和营养教育干预后效果评价的调查问卷内容和难度基本一致。当堂发卷、当堂收卷,调查人员由本课题小组教师担任,2次共发放问卷600份,收回问卷600份。

  1.2.4  统计分析 

  营养教育干预前后均采用Epi Info 6.04软件包进行数据的录入,用SPSS 8.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教育干预前后大学生营养知识知晓率比较 

  教育干预前教师授课组、“一帮一”教育组、对照组10道知识题中,仅蔬菜水果提供的主要营养素的知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教育干预后3组10道知识题的知晓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其中教师授课组、“一帮一”教育组10道知识题的知晓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表1  教育干预前后医学院新生营养知识知晓率比较(略)注:每组样本数均为100;*P<0.05,**P<0.01;χ21值为教师授课组、“一帮一”教育组、对照组比较,χ22值为教师授课组与“一帮一”教育组比较。

  2.2  教育干预前后大学生各类食物消费频率比较 

  教育干预前3组仅奶类的消费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教育干预后3组鱼虾、奶类、水果的消费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薯类、肉类、蛋类、豆类和蔬菜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教师授课组、“一帮一”教育组8类食物消费频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见表2。表2  教育干预前后医学院新生各类食物消费频率比较(略)注:每组样本数均为100;*P<0.05,**P<0.01;χ21值为教师授课组、“一帮一”教育组、对照组比较,χ22值为教师授课组与“一帮一”教育组比较。

  2.3  教育干预前后大学生早餐质量比较 

  教育干预前3组早餐质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教育干预后3组早餐质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教师授课组和“一帮一”教育组早餐质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见表3。

  2.4  早餐就餐情况 

  教育干预前教师授课组、“一帮一”教育组、对照组早餐就餐率依次为70%,79%,8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3.84,P>0.05);教育干预后3组早餐就餐率依次为91%,88%,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27,P<0.01),其中教师授课组、“一帮一”教育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8,P>0.05)。表3  教育干预前后医学院新生早餐质量比较(略)注:()内数字为百分率/%;**P<0.01;χ21值为教师授课组、“一帮一”教育组、对照组比较,χ22值为教师授课组与“一帮一”教育组比较。

  3  讨论

  本次调查显示,原本营养知识知晓率、各类食物消费频率及早餐质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的3组学生,经过干预后,干预组学生的各项结果均大幅度上升,且多数指标显示高于对照组,说明教育干预对于提高学生营养知识的知晓率和健康饮食行为的形成率有较明显的作用;而“一帮一”教育组与教师授课组教育干预后各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说明2种干预方法的干预效果基本相同。

  本研究结果显示,采取学生“一帮一”的形式进行营养教育干预可以取得与教师授课同样的效果,并且大多数学生认为可行性较好。证明学生“一帮一”营养教育干预模式对医学生切实可行,为医学院校营养教育干预的实施和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依据。此模式切实可行的原因在于:(1)大学生接受力、理解力、传播力强,具有做好此项工作的能力;(2)大学生乐于助人,求知欲强,参与性强,具备积极投身于此项工作的热情;(3)参与营养健康教育及饮食干预之中后,大学生主动性增强;(4)“一帮一”有固定的帮对对象,责任感增强;(5)大学生能在帮对中体会到成就感,并形成自觉传播营养知识的良好行为;(6)大学生能在帮对中增强友谊,并增长营养知识、增强合理的消费观;(7)“一帮一”占用学生的时间少,不影响繁重的学习和日常生活;(8)该教育模式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把课堂与实践结合起来,使营养教育更贴近生活,更具有现实意义;(9)在休闲空暇之余完成,不需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投资少,效益高。基于以上原因,对医学院校还没有开设食物与健康课程的学生,可以采取“一帮一”的形式进行营养干预教育。

  参考文献

  [1]PAT P,DAVID S.Children as partners for health.Zed Books Ltd,1999:6.

  [2]HUGH H,CHRISTINE S.Children for health:Child-to-child trust,UK in 1993:10.

  [3]何廷尉,主编.预防医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48-152.

  [4]高树军,马冠生,翟凤英,等.我国中小学生早餐食物种类研究.中国学校卫生,2001,22(3):196.

  【基金项目】  大同大学2004年立项课题。

  【作者单位】  大同大学医学院,山西  037008。
   

作者: 范利国,冯玉荣,段爱旭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