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国学校卫生2006年第26卷第3期

综合心理干预对大学生失眠的影响

来源:中国学校卫生
摘要:【摘要】目的评估综合心理干预对失眠的临床疗效,为探索适合高校大学生失眠的心理干预方法和治疗措施提供依据。方法从湖北民族学院患有失眠的大学生中选取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0名,实验组采用综合心理干预模式进行为期1a的干预,对照组则仅接受常规药物治疗。结果综合心理干预后,2组的睡眠情况均有明显改善(P<0。结论综......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目的评估综合心理干预对失眠的临床疗效,为探索适合高校大学生失眠的心理干预方法和治疗措施提供依据。方法从湖北民族学院患有失眠的大学生中选取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0名,实验组采用综合心理干预模式进行为期1 a的干预,对照组则仅接受常规药物治疗。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为评估工具,分别在实验前、后对2组睡眠质量进行测查。结果综合心理干预后,2组的睡眠情况均有明显改善(P<0.01),且实验组疗效及效果稳定性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综合心理干预对改善患者的失眠症状非常有效,而且可以防止药物依赖和滥用。

  【关键词】综合疗法;干预性研究;失眠症;学生
        
  失眠是临床上常见的睡眠障碍,2002年世界睡眠日中国地区调查显示失眠的现患率为43.4%,其中43.6%因担心药物副作用及药物依赖、成瘾而没有采取任何措施。随着生活节奏加快,压力加大,失眠在大学生中也逐渐增多,失眠报告率达到18.06%,明显阻碍了大学生心身健康,并已成为近年来大学生学习成绩下降甚至导致休学退学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积极探索适合高校大学生的失眠心理干预方法和治疗措施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现将综合心理干预对大学生失眠影响的情况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湖北民族学院2001,2002级患有失眠(失眠持续3周以上)的学生,按照学号单、双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各50名学生。

  1.2 方法      

  2003年3月开始对实验组实施积极的心理干预,心理健康教育及团体辅导历时7个月,个别咨询持续10个月。实验前、后分别对2组进行心理测查。

  1.2.1 干预措施     

  实验组(综合心理干预):停服所有治疗失眠的药物,采用心理健康教育、团体辅导和个别咨询及治疗的心理干预方式。具体包括:(1)心理卫生教育。分为课堂教学和课后教育,设8个课时,以大班形式上课,内容为心理健康导论、学习心理、情绪、失眠和睡眠与心理健康、人际关系、恋爱和性心理等。个别咨询,采取面对面或电话交谈的形式,咨询内容由学生主动提出或是研究者根据心理测查结果建议,个别咨询用整合疗法,侧重于认知—行为取向,共有9人接受了1~3次不等的个别咨询。(2)支持心理治疗。介绍失眠有关知识,进行健康睡眠知识指导,如白天不上床睡觉,合理安排学习时间,不使用对正常睡眠有影响的物质等。(3)行为治疗。白天进行适度的户外体育运动,睡前尽量使自己全身肌肉放松,不考虑烦恼的事情,以顺其自然的态度对待睡眠。如果15~20 min内不能入睡,则起床,当再次感到困倦时才重新上床睡觉。无论前一晚的睡眠如何,第2天都要坚持在规定的时间就寝和起床。对照组:接受常规药物治疗。授课和咨询者均为湖北民族学院医学院的教授、副教授及心理咨询师。

  1.2.2 睡眠质量评定      

  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评定。在心理干预前后,分别对2组进行测评。评定标准:睡眠质量正常者PSQI≤7分,低睡眠质量者PSQI>7分;睡眠量表减分率>75%为痊愈,睡眠量表减分率在50%~74%为显效,睡眠量表减分率在25%~49%为有效,睡眠量表减分率<25%为无效。

  1.2.3统计分析      

  用SPSS 1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成组t检验、配对t检验等进行统计学检验。

  2 结果

  2.1 2组学生实验前PSQI各因子分比较      

  实验前测查2组所有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表1 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前PSQI因子分及总分比较(略)

  2.2 2组学生实验后PSQI各因子分及总分比较      

  第2次测查实验组PSQI各因子分及总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表2 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后PSQI因子分及总分比较(略)

  3 讨论

  随着生活节奏加快,大学生学习负担加重,就业压力加大,失眠在大学生中也逐渐增多,失眠率达到18.06%。而失眠主要与各种心理社会因素有关,焦虑、抑郁及对健康的过度关心是失眠患者的共同特点。总担心失眠会对自己带来潜在的危害,特别是影响自己的记忆能力和学习效果,失眠症患者又多伴有较重的焦虑、抑郁情绪,分别占51%和42%[1],已成为近年来大学生学习成绩下降甚至导致休学退学的重要原因之一。药物治疗常有一定的副作用,并且容易产生药物依赖,以致较多的学生对失眠没有采取任何措施,常常形成恶性循环,导致失眠的加重,学习成绩进一步下降。因此,积极探索适合高校失眠的心理干预方法和措施就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本研究采用综合心理干预方法与常规药物治疗进行对比分析,以评定综合心理干预方法的疗效。结果表明,2组方法均能显著改善失眠症状及焦虑、抑郁情绪。但治疗结束1月后随访结果显示,综合心理干预方法比对照组效果保持更好更持久,对照组比综合心理干预方法起效要快,但失眠症状消失情况要比实验组差而且需要经常服药,容易导致药物依赖[2-3]。总之,失眠不单单是生理紊乱,同时也是心理平衡失调[4],引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单一的治疗方法难免顾此失彼。而积极的综合心理干预包括精神上的支持,对改善患者的失眠症状是非常有效的,而且可以防止药物依赖和滥用,可在高校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李融,蔡志强,侯钢.失眠症的焦虑、抑郁症状的调查.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2,11(5):530-531.

  [2]吴任钢,张苏范.认知行为治疗慢性失眠症及临床疗效分析.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16(3):161-162.

  [3]吴敏,桂锡生,张月琴,等.睡眠系统治疗失眠症的临床对照研究.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2004,4(1):47-48.

  [4]肖南,柳超萍.大学生失眠及其相关因素探讨.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15(3):211-212.

  【作者单位】 湖北民族学院医学院,恩施445000。

作者: 谭斌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