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国学校卫生2006年第26卷第3期

青少年抑郁的小组治疗效果评价

来源:中国学校卫生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青少年抑郁的小组干预模式及干预效果,以便为建立有效的干预方案提供依据。方法将在医院门诊被诊断为抑郁状态或有抑郁症状的10名青少年组成团体,对其进行8次、持续2个月的小组治疗,治疗前后填写SCL-90,SAS,SDS和小组成员评价表。结果小组治疗后SCL-90中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偏执等因子分及......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目的 探讨青少年抑郁的小组干预模式及干预效果,以便为建立有效的干预方案提供依据。方法 将在医院门诊被诊断为抑郁状态或有抑郁症状的10名青少年组成团体,对其进行8次、持续2个月的小组治疗,治疗前后填写SCL-90,SAS,SDS和小组成员评价表。结果小组治疗后SCL-90中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偏执等因子分及SAS,SDS分均有显著性降低,小组成员自我评价升高,自觉有信心、有能力面对各种困难和问题。结论 小组治疗对于青少年抑郁是一种有效的心理干预模式。

  【关键词】抑郁症;治疗结果;评价研究;青少年

  抑郁症是危害人类健康和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常见疾病之一,有着较高的发病率且发病年龄日趋年轻化,给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据世界卫生组织在其最新报告的《疾病的全球负担》中指出,抑郁是造成全球残疾类疾病的主要原因,并日益成为人们越来越严重的经济负担,到2020年,抑郁将成为引起人们死亡的全球第二大类疾病[1-2]。

  青少年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发生巨大变化的阶段,患抑郁障碍的危险因素很多。在我国,青少年正经受着众多而特殊的压力,社会竞争的加剧,学习的压力,亲子关系的紊乱等都会给青少年造成更多的心理困难,自杀已成为青少年死亡的头号原因[3]。因此,对青少年抑郁进行及时的心理干预与治疗,建立确实有效的干预方案,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小组组员均为2004年9~11月在北京友谊医院临床心理科就诊,依据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被诊断为抑郁或抑郁状态的病人共10人,其中男5人,女5人,年龄在18~22岁之间。

  1.2方法

  1.2.1 评价方法      

  治疗前后填写症状自评量表(SCL-90),焦虑自评量表(SAS),自评抑郁量表(SDS),小组成员评价表[4]。

  1.2.2 小组治疗方法      

  治疗小组由2位具有多年临床治疗经验的治疗师带领,其中一人为组长,一人为副组长,组长负责全程的治疗安排与引导,副组长协助组长并进一步引发组员。治疗每周1次,每次3 h,共8次。

  每次治疗设有一定主题,治疗形式采取半结构式,安排一些活动,并针对组员引发出的问题随时给予关注、分析和指导,引发组员思考、讨论和领悟。第1次治疗主题是相识、建立关系。由组长向大家介绍小组治疗的理念,使用的方法,获益的方式;通过游戏和一些活动使大家相互熟悉,彼此建立关系,然后大家共同制定小组规则,约定遵守小组规则。

  第2,3次主题是认识抑郁,了解自我。主要做以下2个方面内容:(1)对抑郁症的认识,介绍目前世界范围内抑郁患者的发病情况,以及抑郁症的发病原因,发病模式等。(2)以自画像、生命线或意象疗法的看房子来了解自我的状态,探索外在和内在、潜意识中的自己。第4,5次主题是我与家庭、我与父母。探讨家庭中的模式和关系怎样影响了我,强调并不完全是自己的原因导致了现在的我,家庭、父母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另外有2个0.5 d进行父母的干预。

  第6次主题是去除不合理思维,建立积极的思维和应对。通过“我应该…”的练习引出合理思维,介绍ABC理论和其他的心理治疗理论,如森田理论和一些行为疗法,建立焦虑管理、问题应对的技能。

  第7次主题为我生命中的感动,我的优点和长处,鼓励同学们热爱生活。
第8次为分离,探讨分离的感触和感想,收获与分享;作练习背上的希望,唱歌:朋友、明天会更好等。

  1.2.3小组治疗中的注意事项      

  (1)随时注意鼓励小组成员间的表达、分享、帮助和支持,鼓励大家彼此关心、体会和理解。(2)布置并要求完成家庭作业,促进交流、领悟和行为的改变。(3)细致地做好结束前的准备,为避免给已经相处十分融洽的组员造成情感的伤害,从倒数第3次开始倒计时,让大家逐渐适应即将到来的分离。在最后一次结束时,特别强调:小组虽然结束了,但生活仍在继续,大家彼此的支持关怀还在,望大家在以后的生活中努力体会小组学习领悟的东西,利用小组的支持、共情,更大范围去适应生活,与人合作。

  1.3 数据处理     
 
  全部数据采用SPSS 11.5进行配对t检验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SCL-90比较      

  见表1。表1 10名抑郁青少年小组治疗前后SCL-90各因子分比较(略)

  2.2 治疗前后SAS,SDS比较      

  见表2。表2 10名抑郁青少年小组治疗前后SAS,SDS量表分比较(略)

  2.3 小组成员自我评价结果      

  小组成员使用团体活动评价表,分别对自己在小组中的表现和对小组的过程进行评估,组员在对自己了解自己、了解别人、信赖自己、信任别人、关心别人、帮助别人、与他人沟通、与他人合作方面都有较高评价,自觉比以前开朗、自信,相信自己能够面对各种问题,掌握了一些调节情绪的技术和沟通的方法,对小组过程和活动比较喜欢。

  3 讨论

  小组治疗在临床心理干预中已被广泛使用[4-6]。从抑郁症的表现来看,患有抑郁的人极度缺乏自信,经常消极地看待自己,感到不能主宰自己的生活,一直被命运所左右;感到内心空虚,人生没有价值,没有意义,对一切都失去了兴趣,什么都不想做;会孤独,感到没有可以倾吐心事的人;会表现为社会退缩,期望切断与社会的联系,自我封闭,喜欢独处,感到与他人疏远等。小组本身就是一个倾吐心事的地方,和其他组员的交往本身就是一种社会交往,就是对社会退缩的治疗,打破了自我封闭的恶性循环;参加小组本身就是采取了行动,打破了什么也不做的抑郁状态;在小组中和其他组员对生活的意义、价值观、成长经历的探讨,组员对抑郁的理解及一些多方位解决问题的方法都会对组员有所启迪;在小组中看到他人会有同样或更严重的抑郁,就会摆脱别人每天都快乐,只有自己很悲惨的错误想法;在小组中对他人的帮助也会树立自己的有价值感;另外,小组中的其他组员都像是一面镜子,从中可看出自己的优缺点,从而正确认识自己,而不是盲目自卑,而组员之间的情感支持是小组产生疗效最关键的因素。

  在对青少年进行小组干预的同时,考虑到家庭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在给青少年进行干预的同时对家长进行了2次干预,通过家长对自己问题的认识,促进亲子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增进环境的改变,以促进青少年情感和行为的改变。
另外,在治疗中笔者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对于治疗小组的效果,小组治疗结束后,绝大多数组员在情绪上和行为上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但这种改变是否会持续,症状是否会有所反复,在小组结束后应该继续给予什么样的支持和干预,是有待继续探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DAVID H,主编.心理障碍临床手册.刘兴华,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287-354.

  [2]JANE B,KAREN F.BeyondblueTargeting depression in young people.Youth Stud Austr,2002,21:43-51.

  [3]唐登华,潘成因,漆红.70例青少年抑郁障碍心理社会学影响因素探讨.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17:468.

  [4]吴武典,洪有义,张德聪,著.团体辅导.台湾:台湾心理出版社,2004:229-232.

  [5]杨眉.大学生社交焦虑的集体心理治疗.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7,11(4):247-248.

  [6]孙时进,范新河,刘伟.抑郁的团体心理治疗.心理学探新,2000,20(1):52-54.

  【作者单位】1 首都医科大学医学心理学教研室,北京100069;

        2 北京友谊医院临床心理科。
             

作者: 张曼华,张驰,柏晓利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