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国学校卫生2007年第27卷第1期

南通市高中生抑郁情绪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来源:中国学校卫生
摘要:【摘要】目的了解南通市高中生抑郁情绪的发生情况并探讨其影响因素,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提供依据。方法采用Beck抑郁自评问卷,对南通市高中生3798名进行调查。结果高中生抑郁情绪的检出率为25。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抑郁情绪与家庭结构、同伴关系、家庭关系、年级及学校类型等变量有关。...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了解南通市高中生抑郁情绪的发生情况并探讨其影响因素,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Beck抑郁自评问卷,对南通市高中生3798名进行调查。 结果  高中生抑郁情绪的检出率为25.5%。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抑郁情绪与家庭结构、同伴关系、家庭关系、年级及学校类型等变量有关。 结论  改善人际关系、减轻学习负担有利于降低高中生抑郁情绪的发生。

  【关键词】  精神卫生;抑郁;因素分析,统计学;学生
    
  Depression and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Among Sen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n Nantong/

  ZHUANGXun* ,ZHOUYi-ping,XUN Peng-cheng,et al.
    
  * School of Public Health,Nantong University,Nantong(226001),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prevalence of depression and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among sen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n Nantong,and to provide evidence for their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and the counseling.Methods A total of3798sen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were investigated by using Beck Depression Inventory(BDI).Results The prevalence of depression was25.5%.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revealed that depression was associated with family structure,peer relationship,family relationship,grade and type of school.Conclusion Improving the personal relationship and releasing study pressure can decrease the incidence of depression for sen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Key words】 Mental health;Depression;Factor analysis,statistical;Students

  自杀是青少年意外死亡的首要因素,而自杀与抑郁症有关 [1] 。抑郁情绪在青少年中的发生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至17岁左右达高峰,其后一直持续到成年,并有部分进展为抑郁症患者 [2-4] 。高中生正处在心理和生理快速发展的青春期,情绪不稳定,容易出现抑郁等负性情绪。为了解高中生抑郁情绪的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以便开展健康教育与咨询服务,笔者于2004年5月,对南通市3798名高中生进行了调查,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分层整群抽取南通市重点高中与普通高中各1所的全部高中生为调查对象。共调查高中学生3808名,收回有效问卷3798份,应答率为99.7%。其中男生1876名,女生1922名,平均年龄(17.46±1.02)岁。
    
  1.2 方法  调查工具为Beck抑郁自评问卷,Beck抑郁自评问卷共13项,每项得分为0~3分,总得分在0~39分之间。统一培训调查员,以班级为单位,在统一指导语下,采用不记名方式,由学生独立完成,现场交卷。
   
  同时调查学生的一般情况,包括:(1)人口统计学(如年龄、性别、民族、出生地、家庭结构、家庭收入及是否独生子女等);(2)父母变量(如父母文化程度及父母婚姻等);(3)人际关系(如师生关系、同伴关系与家庭关系等);(4)学校变量(学校类型、年级、学习成绩等);(5)健康状况(既往疾病史)。
    
  1.3 统计分析  采用Epidata软件建立数据库,进行数据录入 和逻辑检错,导入SPSS11.5作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抑郁情绪检出情况  所有参加者抑郁量表的算术平均分为3.23分,男生的均分为3.21分,女生为3.24分,男女生间的抑郁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81,P=0.856)。
   
  按Beck累计得分,总分≥5分定义为有抑郁情绪,<5分定义为正常。结果显示,25.5%的高中生抑郁得分超过5分,其中男生抑郁情绪检出率为25.6%,女生为25.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2 单因素分析  将抑郁作为因变量,调查变量作为自变量,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见表1。家庭结构、师生关系、同伴关系、家庭关系、学校类型及年级等变量与抑郁情绪有关(P<0.05)。
    
  2.3 多因素分析  根据单因素分析结果,选择α在0.2水平时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进入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采用后退法,结果显示家庭结构、同伴关系、家庭关系、学校类型及年级等变量与青少年抑郁情绪有关联。见表2。
    
  3 讨论
    
  调查所采用的Beck抑郁自评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5] 。调查发现,高中生抑郁情绪的检出率为25.5%,与国内其他报道相似 [6] ,但与国外 [7] 及香港地区 [8] 的报道不完全一致。抑郁的评价量表不同、同一量表的截断值不同或调查对象的年龄段不同,都可能造成结果的差异。
   
  研究中所定义的抑郁情绪,由于缺乏临床诊断,加之在界定抑郁时将轻度抑郁定义为抑郁阳性,因此,可能会高估了实际的发生率,但量表调查可以反映一种趋势。Beck量表在香港的调查显示,无论是儿童还是青少年,中国人的抑郁症明显低于西方人,可能是由于文化背景不同所造成的。
   
  危险因素分析发现,不与父母共同生活的青少年抑郁情绪的检出率高,达30.9%,这些孩子多数与祖父母一起生活,而祖辈对孙辈的关心,更多的是生活上的照顾,缺少心理上的交流与沟通;另一方面,青少年也不愿主动与老人交流思想,而容易导致青少年发生抑郁情绪。青少年的负性情绪若得不到及时的疏导和缓解,还可能导致其他危害健康行为。另外,生活在单亲家庭的青少年,抑郁的检出率为27.2%,高于总体水平,原因可能是单亲家庭的生活压力相对较大,对子女的关心相对少,但对子女的期望值或许更高而对孩子有负面影响;而融洽的家庭氛围则对青少年抑郁的发生有保护作用。
    
  表1 南通市高中生抑郁情绪影响因素的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略)
    
  注: 表中各项除“性别”外,其他均有部分学生未做回答。
    
  表2 高中生抑郁情绪影响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略)

  本研究75%的参加者是独生子女。调查发现,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抑郁情绪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抑郁情绪的产生与青少年是否独生子女没有关联,而在于他们与别人的交流,在于是否有适合的途径疏导自己的情绪。
   
  重点中学与普通中学的学生相比,抑郁的检出率高,为26.9%,且随着年级的升高而上升,从高一至高三抑郁情绪的阳性率分别为16.7%,17.6%和18.6%。尤其是重点中学高三年级的学生,抑郁情绪的阳性率高达34.7%,而普通中学毕业班的学生则为24.8%。说明学习压力或升学压力对青少年的心理有一定影响。
    
  4 参考文献
    
  [1]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Youth risk behavior surveil-lance-United States,1999.MMWR,2000,49(5):10.
   
  [2] ANGOLD A.Childhood and adolescent depression:Epidemiological and etiological aspects.Br J Psychiatry,1988,152:601-617.
   
  [3] RADLOFF LS.The use of the Center for Epidemiological Studies Depres-sion Scale in adolescents and young adults.J Youth Adolesc,1991,20:149-166.
   
  [4] RUTTER M.The developmental psychopathology of depression:Issues and perspectives//RUTTER M,TIZARD C,READ P.Depression in young people:Developmental and clinical perspectives.New York:Guilford,1986:3-30.
    
  [5] BECK AT,STEER RA,GARBINMG,et al.Psychometric properties of the Beck Depression Inventory:Twenty-five years of evaluation.Clin Psy-chol Rev,1988,8:77-100.
   
  [6] 刘贤臣,郭传琴,于均乐,等.高中生抑郁情绪及其影响因素调查.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5(1):24-26.
   
  [7] GORE S,ASELTINE RH,COLTON ME.Social structure,life stress and depressive symptoms in a high school-aged population.J Health Soc Be-hav,1992,33(2):97-113.
   
  [8] SUNITA MS,CAROL L,LAMTH,et al.The correlates of depressed mood in adolescents in HongKong.J Adol Health,1999,25:27-34.

作者: 庄勋 ,周逸萍 ,荀鹏程 ,朱湘竹 ,周兵 ,姜声扬 2007-4-26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