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国学校卫生2007年第27卷第5期

中学生自杀意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来源:《中国学校卫生》
摘要:【摘要】目的了解中学生自杀意念的发生率,探讨其影响因素,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某市4所中学的1294名中学生,利用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青少年危险行为监测问卷的部分条目和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等进行匿名问卷调查。结果中学生自杀意念的报告率为18。39%,女......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了解中学生自杀意念的发生率,探讨其影响因素,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某市4所中学的1294名中学生,利用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青少年危险行为监测问卷的部分条目和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等进行匿名问卷调查。 结果 中学生自杀意念的报告率为18.39%,女性自杀意念的报告率显著高于男性,有自杀意念的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低;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的结果显示患有慢性病、母亲的职业是“文卫科技”人员(参照组为工人)、冲动倾向、过去1月饮酒的天数、学习焦虑倾向、过去7d玩电子游戏(包括网络游戏)的时间、对人焦虑倾向是中学生产生自杀意念的危险因素。 结论 中学生自杀意念发生率较高,应根据其影响因素给予相应的干预。

【关键词】  自杀 意念 因素分析 统计学 学生

  目前,自杀已成为危害青少年健康的重要因素。在我国,15~34岁人群的第1位死因是自杀 [1] ,且呈明显的低龄化趋势 [2] ,而自杀意念往往是自杀行动的先兆 [3] 。自杀意念指有寻死的愿望,但没有采取任何实际行动。因此,自杀意念的相关研究对预防自杀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通过对中学生自杀意念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以早期识别有自杀意念的中学生,采取积极干预措施,阻止自杀行为继续发展,降低自杀死亡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抽取某市4所中学(重点和普通中学各2所),采用整群抽样方法,每校随机抽取初一至高二年级各2个班共1294名学生,其中男生546名,女生748名;年龄为12~18岁,平均(14.79±1.45)岁。

  1.2 方法
   
  1.2.1 资料收集  利用自拟的中学生心理行为问卷对所有对象进行自填问卷调查。内容包括:(1)学生的一般情况。主要包括性别、年龄、年级、家庭类型、本人及父母的健康状况、父母的文化程度、职业、对子女的期望等。(2)健康危险行为调查。
   
  参照美国CDC青少年危害健康行为监测标准,并结合实际情况选择部分条目,包括吸烟、饮酒、自杀意念、打架等。对“在过去12个月里,你认真考虑过要自杀吗?”做出肯定回答者评定为有自杀意念者。(3)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使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进行测评,该测验由华东师范大学周步成教授编制,适用小学四年级至高中三年级的学生。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团体测验。填写前统一说明调查的目的和填写要求,为保证回答的真实性,不要求填写真名,并强调对受测者的资料保密,问卷完成后当场收回。共发放问卷1320份,回收有效问卷1294份,有效回收率为98.03%。
    
  1.2.2 统计方法  资料整理后,用Visual Foxpro6.0建立数据库,双份录入。核对无误后,采用SAS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自杀意念的发生情况  1294名中学生中,有238名中学生报告有自杀意念,报告率为18.39%。不同人口特征中学生自杀意念报告情况见表1。
    
  表1 不同人口特征中学生自杀意念报告率比较(略)
    
  注: ()内数字为报告率/%。
    
  2.2 自杀意念对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  根据有无自杀意念,将调查对象分为2组,比较MHT总分和分量表得分。结果显示有自杀意念组的得分均高于无自杀意念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冲动倾向的得分最高,为(6.68±1.84)分,其次是身体症状,为(6.13±2.01)分;再次为对人焦虑倾向,为(6.11±2.04)分,见表2。

  表2 有、无自杀意念组MHT得分比较(略)

  2.3 自杀意念的影响因素分析
   
  2.3.1 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以自杀意念的有无(有=1,无=0)为因变量,参考相关文献报道,选取相关因素为自变量进行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是否患慢性病、过去1个月饮酒的天数、过去7d玩电子(包括网络)游戏的时间、认为父母期望过高、与父母的关系、童年期的看护人、父母之间的关系等共8个自变量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中学生自杀意念影响因素的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略)
    
  2.3.2 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  以单因素分析中遴选出的变量及MHT各分量表得分为自变量,进行多元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入选水准为0.15。共筛选出7个变量,自杀意念的危险因素按危险度大小排列依次为:患有慢性病、母亲的职业是“文卫科技”人员(参照组为工人)、冲动倾向、过去1个月饮酒的天数、学习焦虑倾向、过去7d玩电子游戏(包括网络游戏)的时间、对人焦虑倾向。见表4。
    
  表4 中学生自杀意念影响因素的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略)
    
  3 讨论
    
  3.1 中学生自杀意念的发生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中学生自杀意念的报告率为18.39%,略低于梁军林 [4] 等人所报道的调查结果(20.7%),可能与自杀意念的评价方法不同有关。有资料显示,女性产生自杀意念的比例显著高于男性 [5] ,笔者研究结果与此相符。
    
  3.2 自杀意念的影响因素
   
  3.2.1 身心健康状况  国内外研究显示,有自杀相关行为者心理健康状况较差,多有不同程度的抑郁和焦虑。此次调查证实,有自杀意念的青少年,其焦虑程度显著高于无自杀意念者;同时发现,患有慢性病是青少年产生自杀意念的重要危险因素。笔者考虑可能与患病青少年受身体状况影响,学习及其他活动的能力较差,常有更多失败的体验,内心脆弱、敏感、情绪不稳定、自信心不足,当遭遇意外事件时,更易选择消极的方式来应对,如自杀。
    
  3.2.2 健康危险行为  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多相互影响,有某种不良行为可增加其他行为的可能性 [6] ,而酒精的使用是男性自杀的重要危险因素 [7] 。笔者研究亦显示,过去1个月饮酒天数是自杀意念产生的危险因素,这与上述报道相符;同时,通过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筛选出过去7d玩电子游戏(包括网络游戏)的时间也是自杀意念的危险因素之一。这一方面可能是电子或网络游戏将青少年与外界隔离,内心封闭,局限在游戏的虚拟世界里,不能与家人、朋友进行有益的交流;另一方面,青少年心理发育尚未成熟,辨别事物的能力较弱,刻意模仿游戏的内容。
    
  3.2.3 学习压力  青少年自杀意念的产生与其学习密切相关。首先,学习成绩越差自杀意念的发生率越高,这与国内文献报道相符 [8];其次,父母的期望过高、有学习焦虑倾向均是有自杀意念的危险因素。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竞争日益激烈,过去被称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已不再是社会的“宠儿”。面对残酷的现实,父母对子女的希望也不仅仅是上大学,上研究生、出国已成为更多父母厚重的期望,因此,学习成绩是父母最关心的。这些都给孩子带来沉重的心理负担,一旦遭遇意外的学习和生活事件,自杀常成为一种解脱的方式。本研究发现,母亲职业是文、卫、科技人员也是青少年产生自杀意念的危险因素,考虑与上述原因有关,因为从事这些职业的女性承受的竞争压力较大,对子女的期望更高。
   
  总之,影响青少年自杀意念的因素较多,应根据这些因素开展相关的预防和干预工作。

【参考文献】
    [1] MURCHAEL RP,LI XIANYUN,ZHANG YANPING.Suicide rates in Chi-na,1995-1999.Lancet,2002,3(59):835.

  [2] 陈建梅,况利.青少年儿童自杀行为的流行病学特点.重庆医学,2005,34(1):125-127.

  [3] KESSELAR RC,BORGES G,WALTER EE.Prevalence and risk factors for lifetime suicide attempts in the national co morbidity survey.Archives of General Psychiatry,1999,56:617-626.

  [4] 梁军林,孙录,赵静波,等.中学生自杀意念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0,10(3):144-146.

  [5] 赵静波,季建林.儿童和青少年的自杀行为.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1997,24:163.

  [6] PATE RR.Association between physical activity and other health behaviors in a representative sample of US adolescents.Am J Public Health,1996,86:1577.

  [7] SHAFFER D,GOULDMS,FISHER P,et al.Psychiatric diagnosis in Child and adolescent suicide.Arch Gen Psychiatry,1996,53:339.

  [8] 陶芳标,张洪波,曾广玉,等.青少年自杀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中国公共卫生,1999,15(3):247-248.


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儿少卫生与妇幼保健学系,湖北武汉 430030

作者: 张敏 王礼桂 邢艳菲 2008-5-29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