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国学校卫生2007年第27卷第6期

河北师范大学学生自我接纳状况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来源:《中国学校卫生》
摘要:【摘要】目的了解河北师范大学大学生自我接纳状况,为大学生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我接纳问卷、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安全感量表、信任量表和简易应对方式问卷,对河北师范大学1196名本科生进行调查。结果大学生总体自我接纳(41。在总体自我接纳上,恋爱学生高于未恋爱学生,独生子女高于非独生子女,......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了解河北师范大学大学生自我接纳状况,为大学生健康教育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自我接纳问卷、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安全感量表、信任量表和简易应对方式问卷,对河北师范大学1196名本科生进行调查。 结果 大学生总体自我接纳(41.17±5.80)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在总体自我接纳上,恋爱学生高于未恋爱学生,独生子女高于非独生子女,城市学生高于农村学生。在自我评价因子上,性别和专业之间存在交互作用(P=0.000)。大学生的自我接纳与信任、安全感、社会支持、应对方式有显著性相关。 结论 大学生的自我接纳受性别、年级、专业、是否恋爱、是否独生、城乡来源等因素的影响,人际安全、确定控制、积极应对、可依赖性和可依靠性是影响大学生自我接纳的个体内部心理因素。

【关键词】  自我评价(心理学) 精神卫生 因素分析 统计学 学生

  自我接纳是自我意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一个人对自己所具有的所有特征都愿意去了解、去面对,并且无条件地接纳,能确认其客观存在和正面的价值,并认可这一现实,不盲目自傲和自卑,也不因他人的毁誉而有所动摇 [1] 。它是个体自我客观化的前提,也是获得健全人格的重要条件,是个体生存的社会性需要 [2-3] 。不能准确如实地自我接纳是导致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社会支持、心理安全感、同伴信任感以及应对方式可能是影响大学生自我接纳的内部心理因素。为了解大学生自我接纳状况,探讨大学生自我接纳的内部影响因素,笔者对河北师范大学1196名本科生进行了调查,以期为大学生心理健康维护及教育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在河北师范大学文学学院、教育学院、物理学院、化学学院发放调查问卷1250份,回收有效问卷1196份,有效回收率为95.6%。其中男生412名,女生784名;文科学生594名,理科学生602名;一至四年级学生分别为356,300,260和280名。
   
  1.2  方法  采用信任量表(TS)、安全感量表(SQ)、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自我接纳问卷(SAQ)进行调查。
    
  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Scale,PSSS) [4] ,分为家内支持和家外支持2个因子。家内支持主要指遇到困难时感受到的来自于家庭内部成员的具体的或情感的支持与协助;家外支持指遇到困难时感受到的来自于家庭外部成员如朋友、同学等具体的情感的支持与协助。采用1~7级记分法,得分越高,得到的社会支持程度越高。
   
  安全感量表(Security Questionnaire,SQ) [5] ,共16题,由2个因子构成:人际安全因子,共8个项目,主要反映的是个体对于人际交往过程中的安全体验;确定控制感因子,共8个项目,主要反映的是个体对于生活的预测和控制、确定感。采用1~5级记分法,该量表得分越高,安全感越强。
   
  信任量表(Trust Scale) [6] ,用于测查关系密切者的相互信任,共18题,分3个因子:(1)可预测性,指能否预测同伴的特定行为,包括受欢迎的行为和不受欢迎的行为:(2)可依靠性,指可依靠同伴的程度;(3)可依赖性,指同伴可依赖的程度。采用1~7级记分法,该量表得分越高表明信任度越高。
   
  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implified Coping Style Questionnaire) [6] ,为自评量表,共20题,由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2个因子组成。4级评分,不采用、偶尔采用、有时采用和经常采用分别记为0,1,2,3分,因子得分为因子条目平均分。
   
  自我接纳问卷(The Self Acceptance Questionnaire,SAQ) [7] ,共16题,包括自我接纳和自我评价2个因子,该量表得分越高表明自我接纳程度越高。
   
  1.2.2  研究程序  在被试中进行团体施测,发放调查问卷,答题后回收问卷,筛除无效问卷,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大学生自我接纳现状  大学生总体自我接纳得分为(41.17±5.80)分,处于中等偏上水平;自我评价得分为(19.45±3.74)分,处中等偏下水平;自我接纳得分为(21.72±3.97)分,处中等偏上水平。见表1。
    
  表1 河北师范大学1196名学生自我接纳得分情况(略)
    
  2.2  人口统计学特征对大学生自我接纳的影响  对影响大学生自我接纳的主要变量性别、年级、专业、是否恋爱、是否独生子女、城乡来源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发现性别、年级、是否恋爱、是否独生子女、城乡来源对总体自我接纳影响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性别、年级、专业对自我接纳影响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年级、专业、是否恋爱、是否独生、城乡来源对自我评价影响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性别、专业、年级对自我接纳因子影响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表2 不同人口统计学特征大学生自我接纳得分比较(略)
    
  2.3  影响自我接纳相关因素的交互作用  对影响自我接纳及其各因子的主要变量性别、年级、专业进行交互作用分析,结果显示:在自我评价因子上,性别和专业之间存在交互作用(P=0.00),而其他影响变量间没有交互作用;在自我接纳因子和总分方面,各变量间的交互作用均不显著。见表3。
    
  表3 自我评价性别和专业的交互作用(略)
    
  表4显示:文科男生的自我评价显著低于理科男生,同时也显著低于文科女生;理科生自我评价男女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女生中文理专业间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
    
  表4 自我评价性别和专业的简单效应分析(略)
    
  2.4  自我接纳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以自我接纳总分为因变量,以信任、安全感、社会支持、应对方式中各因子得分为自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变量选入和剔除的标准为0.05。结果表明,安全感的人际安全因子、确定控制因子、应对方式的积极应对因子、信任的可依赖性因子和可依靠性因子依次进入回归方程,见表5。
    
  表5 自我接纳影响因素的逐步回归分析(略)
    
  3 讨论

  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总体自我接纳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他们的自我评价得分较低,处中等偏下水平;自我接纳得分较高,处中等偏上水平。此结果与高文凤等 [8] 对大学新生的研究稍有不同,可能是由本研究取样不仅为新生所致。
   
  本研究发现,男生、二年级、四年级、未恋爱的、独生子女、农村大学生自我接纳水平显著偏低。提示维护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男生、二年级、四年级、未恋爱的、独生子女、农村大学生应给予特别关注。
   
  中国传统社会对男女两性的要求不一样,男性更要自强、自立,要能给女性可依靠的感觉,而对女性的要求就低一些。这就容易导致女大学生降低对自己的要求从而接纳自己。二年级学生经过大学1a的适应以后,开始审视自己,自己确定的大学目标与自己能力的差距,使他们自我接纳水平降低;而四年级学生面临毕业,人生目标与自己就业现实之间的差距致使四年级的自我评价最差。研究显示,恋爱学生的自我评价及总体自我接纳高于未恋爱者。可见恋爱有助于大学生自我接纳。提示现阶段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是对大学生进行自我接纳以及健康教育的必要内容。研究结果还显示,独生、城市学生自我接纳好于非独生、农村学生。一般情况下,独生、城市学生拥有较好的家庭条件和生活环境,这些带给他们的影响有助于他们的自我接纳。交互作用提示,提高大学生的自我评价,文科男生是首要关注的群体。
   
  回归分析显示,个体对于人际交往过程中的安全体验、个体对于生活的预测和控制确定感、积极的应对方式、同伴的可依靠程度、可依赖程度是影响大学生自我接纳的重要内部因素。提示为大学生提供安全和信任的环境,引导大学生选择积极的应对方式是帮助大学生自我接纳的有效途径。
   
  建议高校在引导大学生自我接纳过程中,应特别注意教师、父母和朋友与大学生的交往过程,营造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的交往环境,帮助大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多给他们提供锻炼的机会,尊重他们的意见和选择,使他们拥有控制自己生活的安全感。一个得到社会接纳的人,才会逐渐地学会接纳自己。接纳每一个大学生是使大学生自我接纳的前提。另外,高校的健康教育还应特别注意引导大学生树立独立意识,靠自身的力量战胜困难和挫折,同时善于利用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运用积极的应对方式面对各种挑战。

【参考文献】
    [1] 李闻戈.对大学生自我接纳的现状及特点的研究.宁夏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24(1):112-114.

  [2] 朱智贤.心理学大辞典.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994-995.

  [3] 刘诚芳,陈国典,吴娟.藏族彝族大学生自我接纳的跨文化研究.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22(12):25-28.

  [4] 姜乾金.领悟社会支持量表.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1,10(10):41-43.

  [5] 丛中,安莉娟.安全感量表的初步编制及信度、效度检验.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2):97-99.

  [6] 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122-124,184-185.

  [7] 丛中,高文凤.自我接纳问卷.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1,10(10):186-187.

  [8] 高文凤,丛中.医学院新生自尊与自我接纳心理调查.中国学校卫生,2001,22(2):18-19.


作者单位:河北师范大学文学学院,石家庄 050091;河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河北师范大学外语教学部

作者: 李彦牛 王艳芝 孟海英 2008-5-29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