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显示 收起
【关键词】 精神卫生;创伤和损伤;暴力;儿童;农村人口
农村留守儿童现象是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的产物,特指农村地区大量劳动力外出打工,使未成年儿童留在家乡,缺少父母一方甚至双方有效的监护与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生活环境的改变,其心理社会能力发育偏离以及健康问题已经受到社会各界包括儿童教育和社会工作者的关注。
1 留守儿童的监护类型
留守儿童的父母将儿童托付给在家的一方或长辈、亲戚朋友等,受托方(监护人)的选择及其照顾的好坏会关系到儿童的心理社会适应与发展。
对留守儿童的监护类型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方法。李庆丰 [1] 将留守儿童的监护类型分为隔代、上代(亲戚和朋友)和自我监护,未考虑父母一方抚养类型。段成荣等 [2] 将留守儿童的家庭结构分为单独留守,占4.41%;与父亲留守,占2.46%;与母亲留守,占7.73%;与父亲以及其他亲属留守,占25.96%;与母亲以及其他亲属留守,占8.04%;与其他亲属留守,占51.76%。叶敬忠等 [3] 以社区为研究单位,将留守儿童的监护类型分为4类,即隔代(祖辈)监护、单亲(父亲或母亲)监护、上代(亲戚或邻居)监护、同辈(哥哥姐姐或自我)监护等,对陕西、宁夏、河北和北京地区10个村庄的调查结果表明,前2种类型分别占16.9%和79.2%。殷世东等 [4] 将留守儿童监护分为单亲监护型、祖辈监护型、亲朋监护型和自我监护型,安徽省皖北地区的4种监护类型分别占52.5%,40.5%,4.7%和2.3%。
综合研究表明,尽管调查地区不同,但全国留守儿童的监护类型都是以单亲监护为主,其次为隔代监护。而在单亲监护类型中,又以与母亲留守为主,这与我国“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文化有关。单亲监护特别是母亲作为监护人,面临着很多的家庭教育压力。一方面单亲监护人面临着繁重的农活及家务劳动负担,无暇顾及子女的学习和情感交流;其次是农村地区的女性往往文化程度偏低,难以胜任对子女的教育任务。隔代监护则可能发生对儿童生活照顾不够理想、对儿童学习辅导或监督束手无策、对儿童缺乏情感沟通或缺乏管教等 [5] 。
2 留守儿童的心理卫生问题
留守儿童心理行为问题是最易出现和给予关注较多的问题。鉴于国外对亲属抚养儿童心理卫生问题研究经验,有必要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卫生需求进行广泛的评价 [6] 。
2.1 留守儿童的主观幸福感 既往的观点认为,留守儿童的主观幸福感偏低;还有一些研究认为,外出打工家庭的经济状况优于非外出打工的家庭,留守儿童的主观幸福感应该高于非留守儿童。但张丽芳等 [7] 用“总体幸福感量表(GWB)”评定留守和非留守中学生的结果显示,留守儿童的主观幸福感略低于非留守儿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这可能因为缺少父母的直接关爱和情感交流,引起主观幸福感降低,从而削弱经济状况优势及其相关幸福感的增加。
2.2 留守儿童的孤独与抑郁 由于留守儿童缺少家庭的亲情关怀,长期与父母两地分离,缺少与父母交流的机会,留在家里的祖辈、其他亲戚或母亲/父亲无暇顾及他们的情绪变化和情感需求,长期积累对于儿童的心理健康非常不利。有研究用“儿童孤独量表(CLS)”评定三~六年级留守小学生的孤独感,结果表明,有孤独感的留守儿童占17.6% [8] 。还有研究显示,留守儿童虽然退缩、无助、自卑、寂寞等心理行为增加,但与非留守儿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9] 。
2.3 个性发展的偏异 留守儿童正处于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他们特别需要长辈尤其是父母的关爱与引导,然而留守儿童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人际关系和自信心明显不如父母在家的儿童 [8] 。长此以往,一些留守儿童变得郁郁寡欢、脾气古怪、孤僻内向、性情淡漠,甚至会产生怪诞失常行为;久而久之,极易造成认知和人格发育偏异。 2.4心理病理症状增加 越来越多的研究者使用多种心理卫生评定量表评定留守儿童的心理病理症状。黄爱玲 [10] 运用“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评定中学生的心理卫生问题表明,留守儿童心理卫生问题检出率为27.3%,主要为轻度心理问题,其中强迫症状为55.6%,焦虑为26.3%,抑郁为24.2%,偏执为23.5%,敌对为22.2%。王东宇等 [11] 同样用“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在福建3个地区中学生调查结果表明,30.3%的留守儿童有心理问题,其中强迫为6.3%,焦虑为16.2%,抑郁为12.3%,偏执为8.5%,检出率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
3 留守儿童的伤害与暴力
留守儿童由于得不到家庭和父母的有效监督,伤害和暴力以及虐待问题成为新的公共卫生问题。
3.1 伤害 留守儿童由于疏于监护以及在心理应激情况下,难以及时获得父母的心理支持,很多研究者推论其伤害行为的发生情况可能更为频繁,所以应开展调查和监测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的伤害行为现状、特征和影响因素等课题的研究。由于农村地区的地理特征,留守儿童的溺水死亡事件时有发生,农村留守儿童的道路交通伤害、触电等也较多见。与心理健康状况不良有关的问题之一是留守儿童的自伤行为和自杀意念、自伤未遂等增加,自杀死亡的案例时见报道。
3.2 虐待与忽视 国外研究表明,亲属抚养(kinship care)儿童的躯体虐待、忽视和性虐待发生率增加 [12] 。然而,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监护人情况复杂,其虐待和忽视情况可能不同,如祖父母、外祖父母监护可能更多放任对孙辈的管教,其他亲属往往不便管教。但有研究显示,父亲外出打工或工作是中学生反复躯体虐待和情感虐待的危险因素 [13] 。同时,隔代和上辈监护对留守儿童情感和医疗上的忽视问题增加 [14] 。农村留守女童的性虐待/性侵犯问题时见媒体报道。伍慧玲等 [15] 研究认为,性安全防范意识教育缺乏、安全监护缺位和农村地理环境缺乏安全性防范是女童遭受性侵犯的危险因素,必须严格父母的监护责任。家庭、学校、社会要对留守女童加强性安全的意识教育,在加强性侵犯活动防范的同时,加大打击和惩处的力度,震慑犯罪分子。
由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难以在短时期内消除,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规模有扩大的趋势,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促进和伤害预防控制的研究需要进一步加强。
【参考文献】
[1] 李庆丰.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对“留守子女”发展的影响:来自湖南、河南、江西三地的调查报告.上海教育科研,2002,(9):25-26.
[2] 段成荣,周福林.我国留守儿童状况研究.人口研究,2005,29(1):34-36.
[3] 叶敬忠,王尹欢.留守儿童的监护现状与特点.人口研究,2006,30(3):55-59.
[4] 殷世东,朱明山.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社会支持体系的构建:基于皖北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调查与思考.中国教育科学,2006(2):14-16.
[5] 黄小娜,吴静,彭安娜,等.农村“留守儿童”:社会不可忽视的弱势群体.医学与社会,2005,18(2):5-6.
[6] LESLIE LK,GORDON JN,LAMBROS K,et al.Addressing the develop-mental and mental health needs of young children in foster care.J Dev Be-hav Pediatr,26(2):140-151.
[7] 张丽芳,唐日新,胡燕,等.留守儿童主观幸福感与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6,14(4):368-370.
[8] 王良峰,张顺,孙业桓,等.农村留守儿童孤独感现状研究.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6,15(7):639-640.
[9] 周宗奎,孙晓军,刘亚,等.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问题.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71-78.
[10]黄爱玲.“留守孩”心理健康水平分析.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4):351.
[11]王东宇,林宏.福建省284名中学留守孩的心理健康状况.中国学校卫生,2003,24(3):521-522.
[12] 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Committee on Early Childhood and Adop- tion and Dependent Care.Developmental issues for young children in foster care.Pediatrics,2000,106(5):1145-1150.
[13]陶芳标,叶青,Kim SD,等.青少年童年期反复身体和情感虐待经历及其相关因素研究.中国学校卫生,2006,27(4):310-314.
[14]唐喜梅,卢清.农村留守儿童亲子教育缺失问题及对策研究.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19(10):70-72.
[15]伍慧玲,陆福兴.关注农村留守女童的性安全问题.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27(4):42-43.
作者单位:安徽省宿松县许岭中心学校,246523;中国学校卫生杂志社;安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儿少卫生与妇幼保健学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