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国学校卫生2007年第27卷第10期

贫困大学生抑郁心理团体辅导效果评价

来源:《中国学校卫生》
摘要:【关键词】抑郁团体处理结果评价(卫生保健)学生贫困抑郁是大学生常见的情绪困扰,是一种以心理低落为特征的综合征,严重时可导致自杀。贫困大学生由于沉重的经济压力,抑郁心理比较明显。贫困大学生的抑郁心理状态表现为生活上的窘迫感、交往中的自卑感、对家人的内疚感、对现实的无奈感和对未来的无望感等[1]。贫......

点击显示 收起

【关键词】  抑郁 团体处理 结果评价(卫生保健) 学生 贫困

  抑郁是大学生常见的情绪困扰,是一种以心理低落为特征的综合征,严重时可导致自杀。贫困大学生由于沉重的经济压力,抑郁心理比较明显。贫困大学生的抑郁心理状态表现为生活上的窘迫感、交往中的自卑感、对家人的内疚感、对现实的无奈感和对未来的无望感等[1]。贫困大学生的抑郁心理极大地困扰着他们,影响着大学生活的质量。本研究采用团体心理辅导的方法,对贫困大学生的抑郁心理状态进行干预,旨在提高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某高等专科学校无法缴清学费、每月家中给予的生活费低于200元的一、二年级学生373名,用心理健康自评量表SCL-90筛选出22名有抑郁症状的学生,将其随机分出11名学生作为实验组,另外11名学生作为对照组。

  1.2  测评工具和方法

  1.2.1  测评工具

   (1)心理健康自评量表(SCL-90),共计90道题,均用5点评分。(2)抑郁自评量表(SDS),主要用于衡量抑郁状态的严重程度和治疗中的变化。

  1.2.2  团体心理辅导 

  共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相识阶段——有缘千里来相会。通过游戏让组员尽快的熟识起来,建立初步的信任感。第二阶段:主题活动阶段。分6次活动,每次活动都围绕一个主题,主要从改变认知、树立信心、调节情绪、学习解决问题几个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第三阶段:结束阶段——笑迎未来。要求每个组员分享参加整个活动自己最大的收获和体会。最后填写有关问卷,以便对此次辅导效果进行评估。

    辅导时间从2006年1月23日-4月23日,历时3个月(中间有1个月的寒假),每周辅导1次,每次约2 h,实际辅导8周,共计16 h。

  1.2.3  实验数据的获取 

  实验前先利用SDS量表进行前测;实验结束后,用相同的SDS量表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测试;实验结束1个月后,对2组成员再次施测,量表与前测相同。

  2  结果与分析

    由表1可以看出,实验组的前测结果高于对照组,但2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团体辅导结束后,实验组的抑郁水平低于控制组,说明团体辅导产生了良好的影响,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个月后实施的再测,实验组已显著低于对照组,说明团体心理辅导的长期效果较好。表1  实验组与对照组前测、即时后测和再测结果比较(略)

    实验组即时后测时抑郁水平值已明显低于前测,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1,P>0.05),再测的结果也显著低于前测(t=3.03,P<0.01),说明团体辅导能有效改善贫困大学生的抑郁心理状态;即时后测与再测结果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1,P<0.05),说明团体心理辅导结束以后,实验组的抑郁水平值不但没有反弹,反而还在进一步下降。

  3  讨论

    本次团体心理辅导之所以能取得较理想的效果,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3.1  设计周全、针对性强 

  围绕导致贫困大学生产生抑郁心理的经济因素、不合理的认知模式、社会支持不足、人际交往欠缺等因素,引导他们学习榜样洪战辉,自我激励,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贫困观”;通过自我反思和他人的“优点大轰炸”,自信心训练,帮助他们树立自信,走出自卑的阴影;通过“信任之旅”的游戏,培养他们对他人、对团体、对社会的信任感;通过“带高帽子”的活动,帮助他们认识到赞美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以及赞美必须真诚、恰如其分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通过画情绪曲线,帮助他们认识自己情绪变化的周期和规律,并学习情绪调节的方法;通过“头脑风暴”,使他们认识到解决一个问题至少有3种以上的方法,学习解决问题的灵活性。正是由于这种设计周全、针对性极强的团体辅导,极大地改变了贫困大学生的抑郁心理,突破了过去认为团体心理辅导不适合解决情绪方面困扰的局限[2]。

  3.2  重视成员的自我教育 

  每次活动结束,要求分享彼此的感受,然后用书面形式写下参加此次活动的心得体会,并将在团体中学到的经验运用到自己的学习生活中去。这是一个自我反思、自我调节、自我规划的过程,实质是成员的一个自我教育过程[3]。此外,还要发放指导教师根据本次团体辅导内容编辑的学习材料自学。这样通过参与团体活动获得的亲身体验,通过分享交流得到进一步深化,加上辅导材料的学习以及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从而使团体辅导的效果能够稳定而长久。

  3.3  改变贫困大学生对“贫困”的不合理的认知 

  已有研究表明,不合理的认知是导致贫困大学生抑郁心理的重要因素。同样是贫困生,有人抑郁,有人乐观,其中最大的不同,就是对待“贫困”的态度和对“贫困”的不同认知模式[4]。因此,帮助贫困大学生正确认识贫困,树立正确的“贫困观”,能改善他们的抑郁状态,而且是最切实可行的。通过学习2006年“感动中国”的入选者洪战辉的事迹,树立学习的榜样,能激发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通过学习辅导材料中“贫穷不是你的错”、“贫困与心理”,更能帮助他们一分为二地看待贫困,将贫困当作人生路上的动力和宝贵的精神财富,树立正确的“贫困观”。

  3.4  心理辅导时间相对较长 

  2006年1月15日正式组建团队后,因为寒假来临,辅导中断。但要求辅导对象在寒假要阅读1本心理健康方面的书籍,写学习心得,有条件的可以参加社会实践。本实验采取的是1周1次的辅导形式,前后长达3个月。由于团体辅导特有的安全感和归属感,对解决贫困大学生的抑郁心理无疑是有益的。

  3.5  注意营造融洽、团结、安全的团队气氛 
 
  贫困大学生绝大多数来自边远山区的农村,由于从小家里经济条件差,父母文化水平低,教育方式简单,缺乏与父母家人的有效沟通,一般都比较拘谨内向、胆小怕事、敏感多疑,有比较强的内疚感,往往自我封闭[5]。因此,在辅导中注意营造融洽、团结、安全的团队氛围就尤为重要,尤其应重视辅导者与成员、成员与成员之间的情感互动。因此,在辅导中采用群体动力学的研究成果,充分发挥人际沟通中的倾听、真诚、尊重、同理、平等等技巧[6],创设轻松、和谐、温暖、理解的团体气氛,使成员产生安全感和归属感,心情愉悦,精神放松,能够最大限度地开放与交流,从而提高活动效率,使成员最大限度地获益[7]。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将长期压抑在心中的苦闷倾诉出来,从而缓解了心理压力。

【参考文献】
    [1]刘宇宁,金月兰.大学生抑郁情绪及相关因素的初探.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1,9(3):208-209.

  [2]樊富珉.团体咨询的理论与实践.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16-17.

  [3]许若兰,王举行.运用团体心理辅导作好贫困大学生心理导向.四川心理科学,2002,85(1):42-45.

  [4]张鸿如.大学生抑郁心理的认知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导论,2004,67(7):54-57.

  [5]梁建春,李志.大学生抑郁与人际性格特征的相关性研究.健康心理学杂志,2002,10(3):200-202.

  [5]JACOBS EE,ROBERT LM,HARVILL RL,著.洪炜,译.团体咨询的策略与方法.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2-7.

  [6]黄丽春,丘文清,等.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的探索:广东药学院团体心理辅导的调查与研究.青年探索,2003,56(2):57-61.

  [7]李力生.团体咨询辅以个体咨询对提高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研究.健康心理学杂志,2004,12(1):78-80.


作者单位: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四川 611737

作者: 向群英 2008-5-29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