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国学校卫生2007年第27卷第12期

精神创伤理论及其团体治疗方案

来源:《中国学校卫生》
摘要:团体处理。治疗创伤性事件如袭击、强奸、抢劫、严重车祸、亲人突然死亡、暴力恐吓等频繁发生已经使得创伤后应激障碍日益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问题。在一般人群中,有75%的人暴露于各种类型的创伤事件中,而在这些人中又有25%的人可能发展为创伤后应激障碍。而且有50%未接受过治疗的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会在日后的生活......

点击显示 收起

【关键词】  精神运动性障碍;团体处理;治疗

  创伤性事件如袭击、强奸、抢劫、严重车祸、亲人突然死亡、暴力恐吓等频繁发生已经使得创伤后应激障碍日益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问题。在一般人群中,有75%的人暴露于各种类型的创伤事件中,而在这些人中又有25%的人可能发展为创伤后应激障碍。而且有50%未接受过治疗的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会在日后的生活中表现出各种障碍症状[1]。创伤会破坏个体对自己和他人的感觉,会粉碎个体对现实世界的安全感和对自己生活的控制感;如果创伤是由他人所造成,还会逐步破坏个体对他人的基本信任,甚至瓦解个体的自我价值感和自尊感。因此,及时有效地发现和帮助个体了解自己反常的精神状态和行为方式并正确应对,对个体恢复身心健康和维护社会稳定至关重要。目前广泛使用的干预手段有认知治疗、行为治疗(松弛疗法、暗示疗法、催眠疗法、生物反馈)、认知行为治疗、精神分析治疗和团体治疗等。其中团体治疗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人际交流平台,通过团体成员内部的人际互动而形成一种彼此理解、相互支持的情感氛围,在帮助个体克服创伤后的疏离感和不信任感等方面效果很好,因此使用频率较高。

  1  精神创伤的理论

    在精神病学上,创伤被定义为“由超出一般常人经验的事件所造成的身体或精神损害”。其常见的共同点是深受强烈的恐惧、无助、失控和毁灭感的威胁。判断创伤性事件有2个条件:(1)事件本身的性质。一般包括现实的或害怕的死亡威胁,以及严重的身体或情绪损害。(2)事件对于受害者具有的意义。有些体验如恐怖事件、遭遇强奸等对任何人来说都可能是带有创伤性的,但是对于某些创伤性事件,则有的人体验为创伤,有的人则不会。这是因为个体对该事件的体验(或者说事件对当事人的意义)与事件本身同等重要。

  1.1  精神分析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持续的创伤反应反映了创伤事件与童年时期被压抑的冲突之间的一种联系,并且表现为个体努力防止在意识上觉知这些事件。他把创伤引发的情绪剧变看作是创伤性神经症的根源,遭受的创伤愈强烈,一个人愈加无法从意识上表达它,而个体的无准备性又导致了这些刺激对机体防御机制的冲击和破坏。

    埃里克森则认为,创伤摧毁了个体的安全感,其持续时间的长短受重新认知和理解创伤所需时间的制约。假如个体能有效地将创伤在意识中整合、认知和重构,积极回归现实生活,心理危机就能得以解决[2]。

    现代理论认为,受创伤者的发展水平和可利用的自我资源,对于他或她体验创伤的方式以及会产生哪些症状都是非常关键的。因此,精神分析理论学家和临床医生普遍关注受创伤者认识和忍耐伤害的能力,并积极探索有效的方法来帮助他们发展适宜的应对机制,从创伤中获得成长。

  1.2  认知-行为理论 

  认知-行为理论最先受到学习理论的影响。莫勒指出,恐惧是通过经典性条件作用而习得的,即一个中性刺激通过与厌恶刺激相结合使人产生恐惧。用此理论解释创伤后应激障碍,意味着创伤时存在的中性刺激物,通过与被刺激后的反应之间建立的联系引发了恐惧,并且由于泛化作用和次级条件作用,凡是与受创时存在的刺激相似的其他刺激也能引发恐惧。回避行为是通过操作性条件作用建立起来的,即一个人能学会使用回避或逃避行为,不再对刺激感到恐惧,从而降低与创伤有关的焦虑。

    其次,认知理论也直接影响着认知-行为疗法。认知理论认为,正是一个人对事件的解释而非事件本身,构成了情绪反应的基础。因此可以认为,人们之间正是由于对同一事件的解释方式不同,最终引发了不同的情绪。

  1.3  心理生物学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创伤后应激障碍是个体对刺激的自主反应调节机能的失效,具体表现为患者活动过度或表情木然。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的反应过度可通过心率、皮肤导电和血压等生理指标测定,它们是对创伤事件刺激物的反应。

    研究还发现,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患者会出现神经激素的变化以及奇特的脑异常症状[3]。

  1.4  五大领域模式

  这是近年来一些心理学者基于自我发展理论所提出的对精神创伤后个体心理的较新解释,它整合了自我心理学、客体关系理论、人际关系理论和社会认知理论,认为创伤破坏了心理需要的五大领域,即安全、信任、控制、尊重、亲密关系,也破坏了个体对自身和他人的认知模式,因此强调认识深层的改变。这个模式重视创伤后个体对事件的解释和重构,对前面的理论有继承也有发展,五大领域在团体治疗中均可获得较好的满足。

  2  团体治疗的意义和方案

  2.1  团体治疗的涵义 

  卡特赖特等认为,团体中的每个人应该是:①经常接触;②承认自己是该群体的一分子;③也被群体中的其他人所接纳;④与群体成员遵守共同的规则;⑤大家有共同的目标,共同的榜样;⑥从群体中得到回报;⑦在实现目标方面互相依赖;⑧团结合作,行动一致。心理治疗团体是一个特殊类型的团体,因为它的目标是要改善成员的心理状态并矫正其适应不良的行为,所以又有特点:(1)容量不太大,一般不超过20人,否则就很难操纵;(2)团体成员不一定有完全一致的目标,每个人的具体目标可能不同。

  2.2  团体治疗的作用机制
 
  团体治疗是通过个体间的互动来实现治疗的目标。其作用机制主要表现在:(1)能为患者燃起康复的希望。当患者看到其他人获得了改善,自己也会产生积极的期待。(2)能产生共感。当患者看到别人也有和自己一样的问题和困扰时,会减轻自己的焦虑。(3)通过一些具体的活动,如相互倾诉、解决问题、表演戏剧等,把大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分享着共同的体验。(4)促进利他行为。在团体中互相支持和帮助能够增加成员对自我潜能的发现,以及提高成员的自尊,促使自我中心的人更多地关心他人。(5)加深对自我的认识。通过一些具体的活动,促使患者认真思考自己的成长经历,增加对自我的认识。(6)患者会将自己的真实感受投射到与其他成员或者治疗者的关系中。(7)相互模仿。通过提供有价值的榜样,成员可以找到改善自己行为的依据[4]。

  2.3  团体治疗对精神创伤患者的意义 

  对于精神创伤患者,团体治疗的效果主要表现在可以减少受害者的孤立感。因为受害者通常是退缩的,他们认为别人难以理解自己的痛苦和感受。但在团体中,成员可以明确感受到支持而不用担心受到指责。团体的形式还有助于使患者创伤的感受和反应正常化,有助于使患者认识到创伤性体验的真实性,并相互交流有效的应对方式。团体的形式还有助于防止自责,提高自尊。因为在团体治疗中,来访者之间的关系更加平等,这有助于减少来访者的依赖性,唤起他们自身的力量。这是一个安全的环境,来访者在这里可以发展出亲情的关系,共同分享悲伤和丧失。最后,团体治疗还能够更好地帮助受害者赋予创伤性事件新的意义,推动认知加工过程。

  2.4  团体治疗方案 

  方案具体框架[5]见表1。团体为封闭式,每周定期活动一次,每次活动时间是90 min,为期2个月。表1  精神创伤团体治疗方案(略)

  2.5  团体治疗注意事项 

  2.5.1  做好准备工作 

  要确保团体咨询取得成效,指导师必须要在事前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准备。准备工作包括两大方面:人格方面和专业方面。前者是指团体咨询指导师应该全面考虑个人的素质和能力是否能够胜任本工作,并进行必要的心理准备;后者主要指的是明确团体咨询的目标、理论依据,以及多方搜集资料,合理设计团体活动的结构和形式等。

  2.5.2  在互动中传递真诚坦率、尊重接纳的态度 

  创伤性事件的患者在处理人际关系时通常要比常人敏感、退缩。因此,需要指导师付出更多的爱和真诚[7]。不仅如此,在团体创立之初,指导师也应该致力于营造一种平等接纳的氛围,以利于开展后续工作。

  2.5.3  富有经验并且熟练运用咨询技巧 

  作为一个治疗性团体的指导师,要使工作取得成效,需要有一定经验,最好是以前曾经参加过一些团体活动,并且亲自进行过个体咨询和团体咨询。这些经验都将有利于圆满处理成员在活动期间出现的诸多特殊情况,比如阻抗等。

    团体治疗对于精神创伤患者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适时的团体咨询可以为当事人提供适应性服务。在与成员们的交流中,他们获得支持、得到理解,并在指导师的帮助下学习正确有效的应对方式,最终可以恢复自信、重拾快乐。

【参考文献】
    [1]丁薇,郑涌.创伤与创伤后应激障碍.中国临床康复,2006,10(18):146-148.

  [2]DENA R,MARY BW.精神创伤之后的生活.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29-52.

  [3]潘光花,王鹏.创伤后应激障碍简述.实用医药杂志,2005,22(6):62-67.

  [4]刘海平,郑传芹.西方团体心理治疗的理论与实践.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24(6):94-97.

  [5]KIM P,Jr ARTHUR EJ.团体治疗指导计划.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101-105.

  [6]曹丽丽.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团体咨询研究.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6:33-36.

  [7]杰拉尔德·柯瑞.团体咨询的理论与实践.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37-72.


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应用心理系,上海 200234

作者: 张雪琴 2008-5-29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