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国学校卫生2008年第28卷第3期

广州市2006年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析

来源:《中国学校卫生》
摘要:【摘要】目的了解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特点,为制定防制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广州市2006年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06年全市共报告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80起,其中传染病类68起。各类学校均有报告,其中小学61起,占76。...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了解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特点,为制定防制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广州市2006年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06年全市共报告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80起,其中传染病类68起;各类学校均有报告,其中小学61起,占76.25%;全年都有发生, 其中3-6月累计报告61起, 占全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76.25%。从首例发病到接到信息报告时间中位数为6.5 d;报告及时性与事件控制效果Pearson相关系数为0.698,P=0.000。结论 及早报告有利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时控制。

【关键词】  公共卫生;传染病;食物中毒;学生保健服务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1]。2006年广州共报告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80起,部分事件影响较大,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笔者通过对2006年广州市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流行特征进行分析,旨在进一步了解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特点,为防制策略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1  资料来源与方法
   
  资料来自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信息管理系统,即由医疗机构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通过网络直接报告的广州市各地各类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判定标准参照《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2]。应用SPSS 11.5软件进行流行病学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2006年共报告学校突发事件80起,其中传染病类68起,食物中毒10起,其他化学中毒1起,接种反应1起。波及119 109人,发病4 560例,无死亡,罹患率为38.28‰。与2005年相比,2006流感由2005年的1起上升到25起,食物中毒由2005年的2起上升到10起。此外,2006年新增流行性腮腺炎、麻疹、水痘、其他化学中毒、接种反应5种突发事件,见表1。

  表1  2006年广州市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构成统计(略)

  注:()内数字为构成比/%。

  2.2  人群分布  各类学校均有报告,其中幼托机构5起、小学61起、中学5起、中专及技校4起、普通高校5起。

  2.3  时间分布  1,2月无报告,3-6月累计报告61起,7-11月平均每月报告2~4起,12月报告8起。

  2.4  效果评价

  2.4.1  报告及时性  80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从首发病例发病时间到接到信息报告时间中位数为6.5 d,各类学校间事件报告的及时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47,P=0.052)。

  表2  2006年广州市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首发时间到接信息报告时间(略)

  2.4.2  事件控制效果  从一起事件经历时间长短来看,水痘、流感、流行性腮腺炎中位数分别为22,19,17 d,其他事件除麻疹(6 d)外均为1~3 d。见表3。

  表3  2006年广州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持续时间(略)

  2.4.3  报告及时性与事件控制效果相关分析  首例发病到信息报告时间与整个事件持续时间关系如图1所示,相关分析的Pearson相关系数为0.698(P=0.000)。

  图1  广州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及时性与事件持续时间(略)

  3  讨论

  3.1  2006年广州市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特点  (1)传染病类居首位,且以呼吸道传播为主。(2)3-6月是突发事件的高发季节。(3)小学校占据较大比重(76.25%),提示要把加强小学突发事件的监控作为今后学校防病工作的重点。(4)不同疾病突发事件经历时间有所不同,提示要科学应对各种突发事件,尤其要注意水痘、流性、流行性腮腺炎等持续时间较长的疫情,及时控制事件发展态势,防止大规模疫情爆发的出现。

  3.2  主要影响因素  (1) 广州市地处亚热带,年平均气温高,并且持续时间长,入秋后下降缓慢,客观上有利于多种病原生长[3];学校人口密集、学生接触密切、易感人群集中、寄宿的患病学生医学隔离困难,易于发生各类突发事件[4]。(2)预防接种工作可预防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很多传染病可以通过接种疫苗来保护易感者, 如果没有对多数人群进行免疫接种, 则无法形成有效的免疫屏障, 从而易引起疾病的爆发性流行[5]。近年来,由于教育一费制和群体性接种事件等影响,学校等集体单位对于进行广泛性疫苗接种落实难度较大。2006年广州大学城流感爆发疫情中,调查286名学生中仅有29(10.14%)名有疫苗接种史;对广州市一起小学流感爆发疫情调查发现,63名患病学生均否认近1 a接种过流感疫苗[6]。(3)早发现、早报告和早处理对疫情的发生、发展乃至是否演变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发病例出现后, 若不够重视或未及时发现并采取有效控制措施, 最后演变成为一起突发事件,这种现象在学校较为突出[7]。研究显示,从首例发病到接到信息报告时间与整个事件持续时间呈现明显相关,即首发病例出现后报告时间越晚,整个事件持续时间越长。所以及早报告有利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及时控制。

  3.3  应对策略

  3.3.1  建立体系、完善机制  (1)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 建立卫生应急机制和预案体系[8] , 健全卫生应急管理机构, 确保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及时、有效[9];(2)进一步提高信息报送质量和速度, 特别是流感样病例监测报告, 为早发现、早报告,及时预警、有效处置奠定基础[10];(3)完善疾病监测体系,尽快建立监测预警和应急指挥决策系统;(4)加强宣传与培训, 广泛开展卫生应急知识宣传,强化应急队伍培训与演练。

  3.3.2  加大学校卫生管理工作的监督力度  加强学校健康教育和免疫接种工作,增强学生自我防病意识;加强校医以及社区医生传染病报告意识,尽早发现,及时报告;认真落实晨检制度和患病学生隔离制度,减少续发病例;另外,针对传染病流行特点,加强流行期重点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工作,提高基层医疗机构一线医务人员的诊疗水平,减少漏诊和误诊病例。

【参考文献】
    [1] 王陇德.现场流行病学理论与实践.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9.

  [2] 卫生部办公厅.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卫办应急发[2005]288号).

  [3] 彭胜权.岭南温病研究与临床.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16-22.

  [4] 方利洪.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范和应急体系建设.中国学校卫生,2004,25(4):496.

  [5] 张颖,曾光.2004年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07,28(1):81-82.

  [6] 李铁钢,刘维斯,秦鹏哲,等.广州市海珠区一起小学流感爆发的流行病学分析.热带医学杂志,2007,7(4):366-367.

  [7] 廖文科.我国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基本原则和要求.中国学校卫生,2007,28(1):1-2.

  [8] 国务院办公厅.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国办函[2005]49号).

  [9] 王陇德.卫生应急工作手册.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14.

  [10]张黎明, 张晓新.美国公共卫生快速反应机制及SARS防治预警系统.中国医院管理, 2003,23(7): 620-621.


作者单位:广东省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510080

作者: 李铁钢,王鸣,杨智聪,刘于飞,王玉林,秦鹏哲,刘维 2008-5-29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