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国学校卫生2009年第29卷第1期

浙江省中学生减负前后应激源对照研究

来源:《中国学校卫生》
摘要:【摘要】目的比较浙江省中学生应激源状况减负7a前后的变化情况,为制定有效的心理干预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中学生应激源量表,评估2007年浙江省中学生的应激源状况,并与7a前所测浙江省7所中学学生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减负后,除初一、初二年级外,其他各年级学生的压力都有所减轻。女生的身心压力......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比较浙江省中学生应激源状况减负7 a前后的变化情况,为制定有效的心理干预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中学生应激源量表,评估2007年浙江省中学生的应激源状况,并与7 a前所测浙江省7所中学学生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减负后,除初一、初二年级外,其他各年级学生的压力都有所减轻;女生的身心压力增加。减负后,属于教师压力的2个条目退出主要应激事件的前10位,属于自我身心压力的2个条目进入前10位。除自我身心压力外,其他各类压力在不同年级间存在差异,各项压力都以初二年级最高。各年级学生占前3位的都是学习压力、身心压力和朋友压力。学习压力虽然仍居应激源的第1位,但除了初一、初二年级外都有下降。结论减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中学生压力减轻工作可以从学习、个性培养、人际关系等方面着手。

【关键词】  应激,心理学;压力;精神卫生;评价研究;学生

  Comparison Study of Stressors Among Middle School Students Before and After Burdenreducing in Zhejiang Province

  DENG Yichao, ZHANG Dexuan, CHEN Shulin, et al.
  
  Medical Psychology Department of Medical College,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310058), 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stressor status before and after burdenreducing for seven years among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n Zhejiang Province, and to provide theoretical evidence for mental intervention measures.  Methods  The Scale of Stressors f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was used to evaluate the stressors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n Zhejiang Province in 2007. The data were compared with those from the previous study using the same scale in Zhejiang Province seven years ago. Results  After the burdenreducing, except for the grade one and two in junior school, the stressors were reduced in both junior and senior schools. However, the scores of self physical and mental stressors increased in girls. After burden reducing, two items belonging to the stress from the teachers were not in the top 10 stressful events, but other two items belonging to stress from self became in the top 10. Except the self stress, the scores of stress differed in different grades with the highest scores in grade two in junior school. The top three stressors for each grade were the stress from study, self and peers. Although study stress was still the biggest for each grade, the decreased with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except in grade one and two in junior school.  Conclusion  The burdenreducing policy have effects in some extent. In order to reduce stress in middle school students, efforts should be made in three aspects, such as study pressure, personality 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Key words】Stress, psychological; Pressure; Mental health; Evaluation studies; Students

  大量研究表明,心理压力与身心健康密切相关[1-2]。对于中学生来说,长期的心理压力是抑郁、焦虑及其他心理问题的有效预测因子[3-4]。过重的心理压力甚至会产生自杀意念[5-6],且自杀意念随年级上升而升高[7-8]。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学生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多,导致了多起中小学生心理偏差的事故,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2000年初教育部召开“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负担工作”电视会议,强调了中小学生负担过重的危害性,要求各级有关部门切实做好“减负”工作。本研究采用中学生应激源量表[9]评估2007年浙江省各县市初一到高三年级中学生的各种心理压力状况,并与1999年的调查结果进行比较,以了解学生压力源的变化情况,从而推测当前减负手段的实际效果,为制定有效的心理干预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浙江省各县市5所中学的学生为调查对象,收到有效问卷1 484份。其中女生689名(46.4%),男生795名(53.6%);初一到高三学生人数分别为216人(14.6%)、214人(14.4%)、196人(13.2%)、286人(19.3%)、333人(22.4%)和239人(16.1%)。

  1.2  方法

  1.2.1  应激源评定 

  采用郑全全等[5]编制的“中学生应激源量表”,该量表共7个分量表,分别评估学生的学习压力、教师压力、家庭环境压力、父母教养方式压力、同学朋友压力、社会文化压力及自身生理心理压力,采用0~4级的5点评分。该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适合对中学生群体进行心理应激源评估。

  1.2.2  统计分析 

  统计分析运用SPSS 13.0软件进行。

  2  结果

  2.1  减负前后各应激源得分比较 

  将2007年测得的各年级及不同性别学生各应激源量表得分分别与1999年所得结果进行t检验,结果见表1。2007年初一年级学生的学习压力和身心压力有所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初二年级学生身心压力增加;初三年级学生的学习压力、教师压力、家庭环境压力、父母管教压力、朋友压力均有下降;高一年级学生除身心压力以外,其余压力均下降;高二年级学生的学习压力、教师压力、父母管教压力均下降;高三年级学生除学习压力和身心压力外,其他压力均下降。2007年男生除家庭环境压力及身心压力外,其余压力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女生学习压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身心压力增加,其余压力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1  浙江省中学生2007年与1999年各应激源得分排序比较(略)注:*P<0.01,**P<0.05。

  2.2  主要应激事件比较 

  1999年排在前10位的应激事件主要来自学习压力、身心压力、朋友压力、教师压力4个方面;到2007年排在前10的应激事件不再有属于教师压力维度的条目。见表2。表2  浙江省中学生减负前后应激事件得分比较(略)

  2.3  不同年级中学生各应激源因子得分比较 

  将本次调查中各个年级的7个应激源因子分分别进行F检验,结果见表3。由表3可见,各年级学生除身心问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以外,其余问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各项压力都以初二年级最大,其中学习压力和社会压力与初三年级相似,学习压力最小的是高二年级;教师压力和身心压力最小的是初一年级;家庭环境压力、父母管教压力、朋友压力最小的是高三年级。各年级占前3位的都是学习压力、身心压力和朋友压力。与1999年相比,对各个年级中学生来说,学习问题仍然是第1位,但教师压力在2007年已经从前3位以内退到第4位。表3  2007年浙江省不同年级中学生应激源得分比较(略)

  3  讨论

    调查结果表明,减负前后各个年级学生压力的变化并不一致,可能与各年龄段学生的特点和环境有关。对学生造成最大影响的应激事件减负前后也有微小变化。不同年级学生之间的压力居前3位的压力因子虽然相同,但除身心压力维度外,不同年级学生在同一压力维度上承受的压力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减负”前相比,学习压力得分在高年级学生中有所下降,“减负”体现了一定的效果;但学习压力仍然是中学生的主要应激源,尤其是考试问题,仍然是当前中学生最重要的压力来源。这可能是因为7 a来中考和高考的体制仍然没有实质性的改变,考试制度带来的激烈竞争决定了中学生学习负担依然沉重。

    初一年级学生学习压力和身心压力较减负前反而增加。这可能是因为初一年级学生面临学习任务的突然加重,不适应新的学习方法,同时身心压力也增加。身心压力主要反映情绪、躯体、睡眠等状态,这一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儿童期向青春期的发展,心理和生理都需要调整。而由于社会环境的变化,与7 a前相比各方面更早熟,对学习压力的增加体会更明显,身心症状也更突出。调查发现,学习压力在初一年级学生中广泛存在,与抑郁关系密切[10]。从初三年级开始,各压力源得分都呈下降趋势。初三年级压力较7 a前减少,可能是因为升学压力较7 a前有所减轻,初中毕业后有多种选择。高中各年级学生压力较7 a前均下降,可能是因为高校的扩招,使高中毕业生的升学率大幅度提高,高三年级学生的心理压力也有所减轻。研究还发现,女生的自我身心压力增加,可能和女生的个性特点有关,现代社会压力不断增加,女生的自我调整能力可能欠缺。

    学习压力尤其是考试压力在任何时期都是主要压力源。虽然教育模式正在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逐渐转型,但目前的升学体制还是分数决定一切,学习压力也就不可能减小。1999年属于教师压力的2个条目到2007年降至10位以外,而属于身心压力的几个条目得分位次提至10位以内。说明“减负”以后,教师压力可能也有下降,而且这几年国家一直较为重视教师职业道德的提高,使得教师对学生的教育方式更人性化,对学生的不文明行为减少,学生感觉到的来自教师的压力比7 a前下降。学生身心压力的提高,说明提高中学生心理素质是当前重要任务之一。身心压力主要评估来自学生自身感受到的躯体及心理不适。躯体和心理的健康可以相互影响,从中学生的年龄段来看,单纯的躯体健康水平应该是比较好的,出现躯体不适多数还是因为心理健康状况下降。从文献看,近几年中学生各类心理问题越来越多[11-12],其影响因素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13]。且有自杀意念的中学生往往就是心理健康水平低的学生,本次调查也发现了这种趋势。提示在关注学生学习的同时,还要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提高中学生适应社会变化的能力。

    各年级之间的压力因子分比较发现,各项压力都以初二年级学生最高,学习压力最小的是高二年级;教师压力和身心压力最小的是初一年级;家庭环境压力、父母管教压力、朋友压力最小的是高三年级。由此可见,初二年级是中学生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对来自各方面的信息都非常敏感,在这一时期给予他们正确的引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可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高三年级学生的心理逐渐成熟,对来自各方面的压力有较好的处理能力,这也与2002年浙江省5个城市中学生心理健康调查结果吻合,即初中生的学习焦虑水平高于高中生[14]。

    对同一年级学生的各压力得分排列位次发现,各年级占前3位的都是学习压力、身心压力和朋友压力。这给教育工作者提出了减轻中学生压力的有效途径:一是继续深入目前的“减负”政策,使得学习逐渐成为一种主动有乐趣的过程,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升学目标;二是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普及中学生的心理教育,改善情绪和个性;三是引导他们正确处理和同性及异性的关系。这一阶段处于青春期,他们重视同伴关系和同伴对自己的认可程度;对异性之间的关系感到好奇、敏感,正确处理这些关系对他们一生的发展都有着积极的意义。“减负”最重要的是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15]。从本次调查结果看,7 a的减负措施还是颇有成效的,各年级学生的各项压力都有不同程度的减轻。本研究结果也提示,教育工作者可以从减轻学习压力、培养健全个性、改善人际关系等方面入手,针对不同年级的特点,找到解决中学生存在压力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LAZARUS RS. From psychological stress to the emotions: A history of changing outlooks. Ann Rev Psychol, 1993, 44(1): 2-19.

  [2]KESSLER RC. The effects of stressful life events on depression. Ann Rev Psychol, 1997, 48: 191-211.

  [3]李东升,陶芳标. 中学生生活事件评定及其与焦虑、抑郁之间关系的研究.安徽预防医学杂志, 2000, 6(4):241-243.

  [4]潘建男,郑胜圣,郑全全,等. 城市中学生应激源调查.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0, 8(4):408-410.

  [5]PACKMAN WL,MARLITT RE,BONGAR B, et al. A comprehensive and concise assessment of suicide risk. Behav Scien Law, 2004, 22(5): 667-680.

  [6]张雪海, 张新卫, 章珍珍, 等. 杭州初中生自杀倾向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学校卫生, 2008, 29(4): 324-326.

  [7]高鸿云,吴增强,邓伟,等.上海市中小学生自杀行为及心理社会相关因素的研究.中国循证儿科杂志,2007,2(1):32-37.

  [8]袁飞,俞晓红,于颖慧.张家港市中学生自杀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中国学校卫生, 2007, 28(12):1 076-1 077.

  [9]郑全全,陈树林.中学生应激源量表的初步编制.心理发展与教育,1999,15(4):45-49.

  [10]舒明跃,王晋涛,刘仁刚,等.初一学生抑郁情绪影响因素调查.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6,20(7): 451-454.

  [11]陈富国,冯海英. 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分析.现代中小学教育,2007,11:51-53.

  [12]吕若然,段佳丽.北京不同类型中学生心理及行为问题现状调查.中国公共卫生,2004,20(9):1 145-1 146.

  [13]胡珍玉,张郭莺,谢曙光.宁波市青少年学生的心理状况调查.上海精神医学,2007,19(5):260-263.

  [14]陈朝阳. 中学生心理健康诊断测验结构的探索.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2, 24(3): 10-13.

  [15]谢维和.重要的是减轻中小学生的心理负担.教育研究,2000,4(9):41.


作者单位:1 浙江大学医学院医学心理教研室,杭州 310058;2 杭州师范大学;3 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医学心理科。

作者: 2009-8-25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