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国学校卫生2009年第29卷第3期

遵义市中学生心理问题及干预效果分析

来源:《中国学校卫生》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中学生心理问题干预方法及其效果,探索适合心理健康的辅导模式,为学校教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从遵义市随机抽取24个班的中学生,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实验组学生进行连续18个月的心理干预,并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全体学生进行干预前、后测试。结果干预后,初中对照组学生......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探讨中学生心理问题干预方法及其效果,探索适合心理健康的辅导模式,为学校教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从遵义市随机抽取24个班的中学生,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实验组学生进行连续18个月的心理干预,并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 - 90)对全体学生进行干预前、后测试。结果 干预后,初中对照组学生在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恐怖、精神病性、其他等7个因子和总症状指数上得分显著高于实验组,实验组学生的心理问题发生率降低;高中对照组学生干预后在人际关系因子、抑郁、焦虑、偏执、精神病性、其他等6个因子和总症状指数上得分显著高于实验组,实验组学生的心理问题发生率降低。结论 心理干预对改善中学生心理状况有显著作用。

【关键词】  精神卫生 干预性研究 问卷调查 学生

  Psychological Problem and the Intervention Effect Among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n Zunyi/

  YANG Yingping, XIE Qinhong, PAN Guishu, et al.

  Zunyi Medical College,Zunyi(563003), Guizhou Province,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psychological problems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and the effectiveness of intervention methods, and to provide theoretical bases for school health education. Methods  The students were randomly chosen from 24 classes in Zunyi then they were divided into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The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was carried out to the experimental group for 18 months. SCL-90 was used for all the students in pretest and posttest. Results  After the intervention, the control group scored higher in the factors of compulsiveobessiv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depression, anxiety, phobic and psychoticism, other and general symptom index among jun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n sen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the control group scored higher in the factors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depression, anxiety, paranoid, psychoticism, other and general symptom index. The incidence of psychological problems decreased both among the senior and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Conclusion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improving the psychological state of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Key words】  Mental health; Intervention studies; Questionnaires; Students

  中学生正处在一生中身心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中学阶段是人生极为重要的年龄阶段。在这一阶段,身体各个方面都在迅速发育并逐渐成熟,心理的各个方面虽然也在发展,但相对身体发育速度来说是平稳的,由此会造成心身发展的内在矛盾及情绪的不稳定性[1]。同时,由于缺乏应对外部压力的调适方法,往往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导致学习障碍、情感障碍、人格障碍、适应困难,影响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阻碍成长。有研究表明,我国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率为10%~30%[2]。本研究旨在探讨中学生心理干预的方法和有效性,试图探索适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辅导模式,从而为学校教育提供理论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从遵义市的中学中随机选择24个班参与该试验(初中、高中各12个班),并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剔除无效问卷和未完全参与干预全程的学生后,有效人数为1 061人,其中初中生641人(实验组274人,对照组367人);高中生420人(实验组213人,对照组207人)。

  1.2  工具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 进行心理健康调查。本测验共90个自我评定项目,由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其他10个因子构成,每个项目均采用5 级评分制,分数越高,心理问题越严重[3],总分在200分以上表示有明显心理问题。该量表分半信度为0.85,Cronbach alpha系数为0.96,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1.3  实验程序

  1.3.1  前测  干预前采用SCL-90问卷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所有学生进行团体心理测试,并根据心理测试结果制定相应的心理干预方案。

  1.3.2  心理干预  采取团体讲座、小组干预和个体心理咨询等多种方法相结合的形式进行:(1)心理卫生讲座。对实验组学生每2个月进行1次心理卫生讲座,讲座内容主要为中学生的心理特点、青春期常见的心理卫生问题和自我保健。(2)小组干预。根据前测结果将实验组学生分成10人左右的小组进行小组干预。活动每隔1周进行1次。主要以认识自我、人际交往、情绪调节、学习方法指导、自我管理训练、归因及自信训练等主题为干预内容,采用团体游戏、角色扮演和团体讨论的形式进行。并在干预前与所有参与小组活动的人员签订保密协议,要求所有成员严格遵守保密原则。(3)个体心理咨询。对首次心理测验中需要及时进行心理干预的学生给予关注,如有需要,同时给予个别心理辅导。其间,咨询者严格遵循保密性,以真诚、关注、尊重的态度认真聆听学生心声,运用询问、鼓励、释意、支持等技巧,正确而广泛的获取信息,深入探讨和解决个体问题,对符合中度以上抑郁、焦虑、强迫者给予适合的药物治疗。(4)多方参与。学校设置多种形式支持系统,校长直接参与组织课题开展, 班主任和相关任课教师对干预对象的生活和学习给予足够的关注,情感上予以长期支持,并向实验组学生及教师公布心理教师的联系电话,随时接听咨询电话。

  1.3.3  效果评价  干预时间为18个月左右,干预结束后再次用SCL-90问卷对参与课题的所有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评定,未连续参加心理干预的学生不参加实验统计。

  1.4  统计方法  将测验结果整理后输入计算机,采用SPSS 16. 0统计包处理分析。

  2  结果

  2.1  初中组学生心理干预效果分析  由表1可见,干预前实验组学生在偏执因子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而在其余各因子上,实验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后,对照组在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恐怖、精神病性、其他等7个因子和总症状指数上显著高于实验组。实验组学生的心理问题发生率干预后(11.68%)明显低于干预前(20.44%),对照组学生的心理问题发生率后测(19.61%)高于前测(15.53%)。

  表1  遵义市初中生心理干预前后实验组与对照组SCL-90得分比较(略)

  注: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P<0.05,**P<0.01。

  2.2  高中组学生心理干预效果分析  由表2可见,干预前实验组学生在强迫因子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而在其余各因子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后实验组学生在各因子及总症状指数上的得分均低于对照组,并且在人际关系、抑郁、焦虑、偏执、精神病性、其他等6个因子和总症状指数上的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后测中,心理问题发生率实验组(14.08%)与对照组(17.87%)均低于前测(31.92%,25.12%)。

  表2  遵义市高中生心理干预前后实验组与对照组SCL-90得分比较(略)

  注: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P<0.05,**P<0.01。

  3  讨论
   
  现代社会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竞争意识的提高,家庭结构的改变,人们心理负担普遍加重,儿童心理有问题者亦逐年增多,可涉及各年龄段,以儿童期和少年期最多, 文化程度以中、小学生居多[4]。
   
  中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心理活动状态的不稳定性、认知结构的简单性、生理与心理成熟的不同步性、对社会和家庭的依赖性等,使他们更容易产生心理健康问题。蒋传发等[5]研究发现,有16.79%的青少年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其中初中生为13.76%,高中生为18.79%,并且随年龄的增长,心理问题呈上升趋势。申艳娥等[6]对福州市471名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发现,28.2%的中学生存在轻度心理问题,3.4%的中学生存在较严重的心理问题。在本研究中,初中实验组学生心理问题发生率为20.44%,对照组心理问题发生率为15.53%,高中实验组心理问题发生率为31.92%,对照组心理问题发生率为25.12%。如何使中学生走出心理困境,提高心理素质,已成为摆在全社会和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
   
  在干预方案中,采取团体讲座、小组干预和个体心理咨询等多种方法相结合的干预形式:通过团体讲座,让中学生了解自己的身心发展特点,青春期常见的心理卫生问题及自我保健知识;通过小组干预,让学生在团体的氛围中讨论、学习模仿他人,以便更好地认识、接纳自我,改善自己对人、对事的认知,调整自己的情绪,改善与他人的关系,改变学习方法,形成积极的归因风格,提高自信心;通过个体心理咨询,深入探讨和解决个体问题,对中度以上抑郁、焦虑、强迫者给予适合的药物治疗。同时,要求学校教师对干预对象的生活和学习给予足够的关注,情感上予以长期支持,以促使其更多的改变。后测中,初中对照组学生的得分均高于实验组,并在强迫因子、人际关系因子、抑郁、焦虑、恐怖、精神病性、其他等7个因子和总症状指数上的差异显著;高中对照组学生在各因子及总症状指数上的得分均高于实验组,并且在人际关系因子、抑郁、焦虑、偏执、精神病性、其他等6个因子和总症状指数上的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同时,干预后,初中实验组学生的心理问题发生率降低,对照组学生的心理问题发生率升高;高中实验组对照组的心理问题发生率均降低,但实验组的变化率较对照组大。提示心理干预对中学生心理状况的改变有显著作用。

【参考文献】
    [1]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346.

  [2] 王极盛,李焰,赫尔实.中学生SCL-90信度、效度检验与常模建立.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13(1):8-10.

  [3] 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31-35.

  [4] 臧玉玲,姜小娣.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分析.江苏大学学报:医学版,2003,13(4):91-93.

  [5] 蒋传发,陈巨华,曾喜童.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试验研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1,9(1):38-39.

  [6] 申艳娥,叶一舵.福州市471名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中国学校卫生,2002,23(6):520-521.


作者单位:遵义医学院医学心理学教研室,贵州 563003;遵义市一中;遵义市四中;遵义市桐梓县四中。

作者: 2009-8-25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