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国学校卫生2009年第29卷第3期

儿童青少年体质量指数与腰臀围及腰臀比关系的研究

来源:《中国学校卫生》
摘要:【关键词】人体质量指数超重肥胖症生长和发育青少年儿童青少年肥胖已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国内外许多研究表明,儿童超重肥胖与许多成年期慢性病如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关系密切。本文对1289名儿童青少年进行腰臀围及腰臀比的研究,以了解体内脂肪中心性分布状况,为预防......

点击显示 收起

【关键词】  人体质量指数 超重 肥胖症 生长和发育 青少年

  儿童青少年肥胖已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国内外许多研究表明,儿童超重肥胖与许多成年期慢性病如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关系密切;腰围及腰臀比(WHR)与内脏脂肪堆积密切相关,随着WHR增加,患者病死率及心血管疾病危险性也随之增加。本文对1 289名儿童青少年进行腰臀围及腰臀比的研究,以了解体内脂肪中心性分布状况,为预防儿童肥胖及代谢综合征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选取北京市海淀区5所中小学校7~18岁1 289名儿童青少年。所选学生均排除有慢性疾病者。

  1. 2  方法

  1.2.1  测量指标  身高、体重、腰围、臀围等项目测量。体重用杠杆体重秤,身高用标准的身高计。腰围:取双侧腋中线处髂前上嵴与肋骨下缘连线中点的水平方向,在正常呼气末测量, 每次测量3次,记录平均值。臀围是环绕臀后部最突出点测出的臀部水平周径,每次测量3次,记录平均值。

  1.2.2  判断标准  超重、肥胖采用WGOC“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筛查分类标准”[1]。

  1.3  统计分析  采用EpiData 3.1建立数据库,转入SPSS 11.5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数据双录入核查和逻辑检错。组间比较用方差分析,均值与标准差用x±s表示。

  2  结果

  2.1  不同BMI人群的构成  共检测7~18岁儿童青少年1 289名,其中男生708人,占54.9%;女生581名,占45.1%,男女性别分布均衡。10~12岁比较集中,16~18人数偏少,其他各年龄段差异不大。根据WGOC推荐的中国儿童青少年BMI分类标准分为正常组576名,占44.7%;超重组375名,占29.1%;肥胖组338名,占26.2%。

  2.2  不同年龄段男女腰围均值比较  由表1可见,随着年龄的增长,男女生腰围均呈逐渐增长的趋势,且男生腰围均值大于女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时随着超重程度的增加,男女腰围均值也在明显增长,增长幅度男生正常组与超重组差值为11.88 cm, 超重组与肥胖组差值为8.94 cm;正常组与肥胖组差值为14.61 cm;女生正常组与超重组差值为10.13 cm, 超重组与肥胖组差值为7.06 cm, 正常组与肥胖组差值为17.19 cm; 肥胖组>超重组>正常体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10.152,P<0.01)。

  2.3  不同年龄段男女臀围均值比较  见表1。男女生随着年龄的增长,臀围均值呈逐渐增长的趋势,以10~12岁间涨幅最大,超过10 cm,有明显的青春期生长突增表现。同时随着超重程度的增加,男女臀围均值也在明显增长,肥胖组>超重组>正常体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04.118,P<0.01),且男生臀围均值大于女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892,P<0.01)。

  表1  北京市海淀区不同年龄段男、女生腰臀围比较(略)

  2.4  不同年龄段男女腰臀比比较  见表2。男生随着年龄的增长,腰臀比均值呈逐渐增长的趋势,同时随着超重程度的增加男生腰臀比也在明显增长,肥胖组>超重组>正常体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06.074,P<0.01)。同时,女生也有同男生相同的趋势,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随着超重程度的增加腰臀比也在明显增长,肥胖组>超重组>正常体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01.728,P<0.01),且男生腰臀比大于女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80,P<0.01)。

  2.5  相关性分析  偏相关分析结果提示,年龄和性别对腰围、腰臀比的高低都有影响(P值均< 0.01),臀围与性别无关(P>0.05),与年龄相关(P<0.01)。在控制了年龄、性别的影响后,7~18岁儿童青少年腰围、腰臀比、臀围与体质量指数呈独立正相关,偏相关系数r分别为0.828,0.575,0.792(P值均<0.01)。

  表2  北京市海淀区不同年龄段男女生腰臀比比较(略)

  注:*P<0.01。

  3  讨论
   
  儿童青少年肥胖已成为全球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2-3] 。大量研究证实,儿童青少年时期超重或肥胖是成年肥胖的预测因子,不但影响儿童青少年的身心发育,而且增加儿童青少年乃至成年期高血压、糖尿病和血脂紊乱等的患病风险[2,4]。该研究中男女肥胖组与正常组的腰围、臀围均值、腰臀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肥胖对健康的危害不仅与脂肪含量有关,更与脂肪分布部位有关[5]。从解剖、生理学来说,人体内的脂肪高达50%以上主要储存皮下组织。皮下脂肪主要分布在腹部、肩部、脐周、小腹、臀部、大腿、膝盖和踝内上部。上述部位中又以臀部和腰侧部容易粘附脂肪,其次是脐周和小腹部。腰围(waist circumference,WC)为腰部的围度[6] ,一般略小于本人的胸围,腰围的大小反映腹腔及腹部皮下脂肪的多少以及腹肌张力的情况,是反映其脂肪堆积程度的最佳指标。如果腰围大于胸围,则说明腹腔和腹部皮下脂肪堆积过多,腹肌张力较小,身体肥胖。儿童少年因腹肌张力小,胃、肝的位置较下,腰围几乎与胸围相等。臀围是臀部向后最突出部位的水平围度。经测定,男性脂肪多储积在身体较高部位,如腹腔内;女性则多堆积在身体较低部位,如下腹部、臀部、大腿上部和内侧[7]。该研究中,儿童青少年的腰围、臀围均值发育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各年龄段、各体型男生腰围均值数值都大于女生。
   
  腰臀比例(WHR)可以反映内脏脂肪的分布情况,是早期研究中预测肥胖的指标[8],对反映肥胖引起疾病的风险很有参考价值,是评价肥胖的辅助指标。WHR偏高提示脂肪多分布于上半身或腹部,为腹型肥胖;腰围(WC)作为评价腹型肥胖的替代指标,已经广泛应用于成年人群,并被证明是糖尿病和CVD发病和死亡的风险预测因子[9]。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 MS)反映多种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 CVD)危险因素在同一个体的聚集,与腹型肥胖关联密切[10-11]。WHR偏低(尤其女性)提示脂肪主要分布在臀部、大腿和股部,仍属外周性肥胖。
   
  白种人男性腰臀比>1.0,女性腰臀比>0.85,为腹部脂肪堆积。对亚洲人来说,男性腰臀比应在0.75~0.85;女性腰臀比应在0.70~0.80。WHO专家建议的界值点,WHR男性为0.90,女性为0.85;腰围男为94 cm,女为80 cm,适用于欧裔白人和非裔黑人[12],对中国成年人[13]适宜腰围应是男性90 cm,女性80 cm;BMI≥28 kg/m2而WC≥90 cm,绝大多数男女呈腹型肥胖,WHR为0.95时,80%的男性和70%的女性腹内脂肪量≥100 cm2,体型和潜在的健康风险是有密切关系的。腰臀比例数值过高表明内脏脂肪分布较多,有相当的健康风险。当然,这些数值和年龄有一定关系,年龄越大,腰臀比可以相应高一些。海淀区7~18岁儿童青少年腰围、臀围均值指标规律性显示出随年龄而增长的趋势,并有明显的青春期生长突增表现。腰臀比可以区分上半身型肥胖(苹果型)和下半身肥胖(鸭梨型)。对于亚洲人来说,腰臀比较小。脂肪主要堆积在臀部和大腿。不大容易得心血管系统疾病,但如果肥胖,减肥比较困难。上半身型则>0.9~1.0(男),0.8~0.85(女),脂肪堆积在腰、腹及手臂等较高部位,易患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等。本文研究的肥胖儿童中男生腰臀比>0.9,女生超重肥胖儿童均>0.8~0.85,说明肥胖及超重儿童中腰部的脂肪过多, 患心脏疾病和糖尿病的可能性比那些脂肪主要集中在臀部周围的人要大很多。苹果形体型的人胃部会承受过多的重力,比梨形体型的人有更大的健康危险。若想减肥,较鸭梨型人容易,因梨形体型的人过多的重力都主要集中在臀部和大腿部位。
   
  儿童臀围未充分发育,使用WHR不一定敏感,但男15岁、女13岁后的青春中后期,WHR区分腹型和外围性肥胖的作用显现。总之,WC和WHR均可能成为反映青少年腹腔脂肪积聚程度的指标,是判断肥胖类型的重要临床指标,在筛查代谢综合征等多危险因素集聚的易患群体时发挥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季成叶.中国学生超重肥胖BMI筛查标准的应用.中国学校卫生,2004,25 (1):125-128.

  [2] LOBSTEIN T, BAUR L, UAUY R. Obesity in children and young people: a crisis in public health. Obes Rev, 2004, 5 ( S1): 4-104.

  [3] 米杰,程红,侯冬青,等.北京市2004年2-18岁儿童青少年超重和肥胖流行现状.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6,27(6):474-479.

  [4] FIELD AE, COOK NR, GILLMAN MW. Weight status in childhood as predictor of becoming overweight or hypertensive in early adulthood. Obes Res, 2005, 13 (1): 163-169.

  [5] 孟玲慧,米杰,程红,等.北京市3~18岁人群腰围和腰围身高比分布特征及其适宜界值的研究.中国循证儿科杂志,2007,2(4):245-252.

  [6] 陈兆荣.广州市少年儿童50年形态发育状况研究//广州市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调查研究成果(2000).广州:广东省语言音像出版社,2002:71-72.

  [7] 王大中,蔡宇之.青少年体育锻炼实用手册.北京:学苑出版社,2001:93.

  [8] 杨静宜,徐峻华.运动处方DIY减肥.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14.

  [9] 李光伟. 胰岛素敏感性评估及其在临床研究中的应用. 中华内分泌杂志, 2000, 6(3): 198-200.

  [10]MORENO LA, PINEDA I, RODRIGUEZ G, et al. Waist circumference for the screening of the metabolic syndrome in children. Acta Paediatr, 2002, 919 (12): 1 307-1 312.

  [11]OKOSUN IS, LIAO YL, ROTIMI CN, et al. Predictive values of waist circumference for dyslip idemia, type 2 diabetes and hypertension in overweight white, black, and Hispanic America adults. J Clin Epidemiol, 2000, 53 (4): 401-408.

  [12]ANDERN C,JANSSEN L,ROSS R,et al.Development of Health Related Waist Circumference Thresholds with in BMI Categories.Obes Res,2004,12(7):1 094-1 103.

  [13]Working Group on obesity in china(WGOC).Guidelines fo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overweight and obesity in chinese adults.Biom Environ Sci,2004,17(Suppl):1-36.


作者单位:北京市海淀区教育委员会中小学卫生保健所,100081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研究所

作者: 2009-8-25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