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四川精神卫生2006年第19卷第3期

抑郁症预后的影响因素

来源:《四川精神卫生》
摘要:【关键词】抑郁症对照研究表明,抑郁症状的缓解率不足50%。这就意味着,相当多的病人有残余症状,他们对治疗部分有效或无效[1]。这里将回顾抑郁症预后的影响因素。1抑郁亚型11抑郁性人格障碍这种病人呈消极反应素质。...

点击显示 收起

【关键词】 抑郁症

  对照研究表明,抑郁症状的缓解率不足50%。这就意味着,相当多的病人有残余症状,他们对治疗部分有效或无效[1]。这里将回顾抑郁症预后的影响因素。

  1 抑郁亚型

11 抑郁性人格障碍 这种病人呈消极反应素质。青少年开始,症状恒定,倾向持续终生[2]。因为程度轻,故算不上是抑郁症。因为是人格障碍,故对药物治疗效果差。

12 轻性抑郁 轻性抑郁诊断混乱,价值可疑。其特征是性格缺陷明显,抑郁较轻,焦虑突出,持续时间较长,这与心境恶劣很相似。但心境恶劣要求病程2年以上,而轻性抑郁则无明确规定。轻性抑郁和心境恶劣治疗有效,但易自发波动。

13 慢性抑郁 是指一次重性抑郁发作持续2年以上。用抗抑郁药可能起效,但起效慢(12周),有效率低(48%),完全缓解率低,复燃和复发率高。

14 双重抑郁 是指在心境恶劣基础上加上重性抑郁阶段性发作。这种抑郁不可能缓解,通常是在重性抑郁发作缓解后又回到心境恶劣状态,而心境恶劣状态又成为重性抑郁复发的危险因素,故双重抑郁复发率高,易感难治性抑郁症。

15 严重抑郁 严重抑郁症病人的自杀危险性大,共患精神病或内科疾病多,病程长,自发缓解率低,残余症状常见[1],复发率高,故易感难治性抑郁症。

16 不典型抑郁症 是以反向植物神经症状(多吃、多睡、性欲和体重增加)加抑郁症状为特征。在性格上,对他人的否定特别敏感。这种病人服单胺氧化酶抑制剂效果比服三环抗抑郁药好。当治疗6月后,苯乙肼停药后的复燃率比丙咪嗪停药后为高[2]。

17 反复发作性一过性抑郁症 每次严重抑郁仅发作2~7天,但发作频繁,可转向重性抑郁症,也可由重性抑郁症转回此症。治疗上尚无好办法[2]。

  2 病史资料

21 青少年 有研究表明,青少年如出现亚临床性抑郁症状,预示后来会出现重性抑郁症发作,其危险性比常人高2~3倍[1]。如为早发性抑郁,则共患人格障碍和物质滥用率高,易感难治性抑郁症。

22 老年 60岁以上首发抑郁症,称为晚发性抑郁症,常为精神病性抑郁,或共患内科疾病,或共患早期痴呆,故易感难治性抑郁症。但也有人认为:老人比成人的抑郁缓解率高(84%∶7%),复燃率高(16%∶7%),但最终恢复率也高(66%∶57%)[3]。

23 家族史 有情感障碍家族史的抑郁症病人倾向早年发作和慢性化,而早年发作和慢性化易感难治性抑郁症;如果家族中有抑郁症是难治性的,则预示该抑郁症病人也难治。如果家族中抑郁症病人对某种药物疗效好,则预示抑郁症本人对该药疗效也好。

24 其它内科疾病 如果冠心病糖尿病艾滋病癌症和慢性疼痛被漏诊或处理不好,则易感难治性抑郁症,特定社会心理干预能减轻这类抑郁,改善生活质量,延长寿命。

  3 病程经过

31 近期疗效 急性期部分起效的病人后来不大可能完全缓解。抗抑郁起效快和缓解彻底的病人比部分起效的疗效更易巩固[8],近4周无症状的病人后来复燃率也明显降低[1]。

32 残余症状 抑郁发作的持续时间越长,残余症状就越多[1]。持续半年以内的,残余症状率6%;持续半年~1年的,残余症状率18%;持续1~2年的,残余症状率32%;持续2年以上的,残余症状率44%[1]。有残余症状的比无残余症状的复燃率高,两次重性抑郁发作的间歇期缩短,使用医疗服务增加,自杀和物质滥用率增加,不上班、人际摩擦和对工作场所不满意率增加[1]。

33 复发次数 只要发过一次抑郁症,约75%~90%的将反复抑郁发作[4]。抑郁症每发作一次,下一次发作就倾向比上一次发作更快,更严重。既往抑郁发作0~3次的病人在恢复后3月内,有10%的复发;而既往抑郁发作4次以上的病人在恢复后3月内,有45%的复发。提示抑郁发作次数越多,短期内复发率越高[4]。

  4 预后差的可能机制

41 童年虐待 人在童年时缺乏单独应付应激的能力,如果受虐待,又不能得到保护,可引起持久的应激的反应,表现为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ypothalamuspituitaryadrenal,HPA)轴功能亢进,其中皮质醇升高在海马激动糖皮质激素Ⅱ型受体,导致海马缺血和细胞凋亡,海马萎缩[5,6],这种改变常不可逆[6]。海马能抑制HPA轴,当海马萎缩后,HPA轴在应激后易感功能亢进。当HPA轴功能亢进时,能诱导肝脏酪氨酸氨基转移化酶和色氨酸吡咯化酶,后两者分别降解酪氨酸和色氨酸,酪氨酸是NE前体,色氨酸是5-HT前体;当酪氨酸和色氨酸被降解后,中枢NE和5-HT合成降低,引起抑郁[1]。

42 抑郁症发作 抑郁反复发作、循环加速和严重度增加,可致皮质醇持续性升高,故多次发作的抑郁症病人海马体积进一步萎缩[4],HPA轴更易功能亢进,更易感抑郁复发和抑郁慢性化[4]。

  参 考 文 献

1 Greden JF.Physical symptom of depression:unmet needs.J Clin Psychiatry,2003,64(Suppl7):5~11.

2 Johnstone EC,Freeman CP,Zealley AK.Companion to Psychiatric Studies.London.Churchill Livingstone,1998.405~406.

3 Rabheru K.Special issue in the management of depression in older patients.Can J Psychiatry,2004,49(Suppl1):41~49.

4 Delgado PL.Common pathways of depression and pain J Clin Psychiatry,2004,65 (Suppl12):16~19.

5 喻东山.抑郁症的生化和解剖基础.四川精神卫生,2001,14(1):60~62.

6 Schatzberg AF,Arnow BA,Byrt VK,et al.Depressive and physical symptoms:the mindbody connection.J Clin Psychiatry,2004,65(6):867~876.

作者单位:210029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
 

作者: 喻东山 2008-5-29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