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04年第2卷第6B期

经络动态平衡法治疗慢性肾炎30例临床观察

来源: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经络动态平衡法治疗慢性肾炎的疗效。方法本研究选取慢性肾炎、肾功能不全病人30例,采取口服中药、温灸相关穴位及药物穴位导入的方法,在口服药物内治的同时,再用疏通经络的药物通过穴位治疗,内外兼治。结论经络动态平衡法治疗慢性肾炎有较好的疗效。关键词经络平衡中药穴位温灸慢性肾炎慢性肾......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探讨经络动态平衡法治疗慢性肾炎的疗效。方法 本研究选取慢性肾炎、肾功能不全病人30例,采取口服中药、温灸相关穴位及药物穴位导入的方法,在口服药物内治的同时,再用疏通经络的药物通过穴位治疗,内外兼治。结果 以症状、体征及化验检查为观察指标,经分析效果良好。结论 经络动态平衡法治疗慢性肾炎有较好的疗效。

关键词经络平衡 中药 穴位 温灸 慢性肾炎

慢性肾炎一般病程长,迁延难愈,近年我们应用经络动态平衡疗法治疗慢性肾炎、肾功能不全30例,疗效满意,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原发性肾小球肾炎30例,其中住院病人12例,门诊病例18例;男17例,女13例,年龄最大63例,最小19例,平均45.06岁。西医诊断标准按照1985年第二届全国肾脏病学术会议拟订的肾小球疾病临床分型方案,诊断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Ⅱ型9例,慢性肾炎普通型19例,高血压型2例,其中合并肾功能不全型6例。中医辨证标准按照1986年第二届全国中医肾病专题学术讨论会通过的《慢性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中医辨证分型试行方案》分型,肺肾气虚证4例,脾肾阳虚证10例,肝肾阴虚证9例,气阴两虚证7例。轻重分级标准,按照1993年卫生部颁发《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确定,其中重度8例,中度16例,轻度6例。

1.2 治疗方法 口服药物(水煎剂):以健脾益气、补肾利水为组方原则,随证加减,基础方为:黄芪30g,熟地15g,山萸肉10g,茯苓15g,泽泻10g,白术10g,玉米须20g。肺肾气虚证加冬虫夏草、蛤蚧、紫河车、胡桃仁等,脾肾阳虚证加补骨脂、九香虫、附子、肉桂等,肝肾阴虚加锁阳、肉苁蓉、菟丝子、旱莲草等,气阴两虚证加太子参、五味子等。穴位温灸用药:黄芪、肉苁蓉、大黄、益母草、附子、透骨草、防风、金银藤。温灸常用选穴:肾俞、关元俞、涌泉、三阴交、中、昆仑、阴陵泉、太冲、曲泉。方法:口服药物以基础方随证加减,确定服药时间及剂量。温灸穴位用药依据辨证选药水煎浓缩,用自行研制的温灸仪选定适合穴位,按时进行药灸。3个月为1疗程,除高血压型兼服降压药外,均不服用其它药物。

1.3 观察指标 观察治疗前后症状、体征、尿常规、尿蛋白定量、肾功能及肝功能、血常规的变化。

1.4 疗效标准 完全缓解:水肿等症状与体征完全消失,尿蛋白检查持续阴性或“±”,2个月以上或24h尿蛋白的定量持续<0.2g,高倍镜下尿红细胞消失,尿沉渣计数正常,肾功能正常。基本缓解:水肿等症状与体征基本消失,尿蛋白检查持续减少50%以上,高倍镜下尿红细胞不超过3个,尿沉渣计数接近正常,肾功能正常或基本正常(与正常值相差不超过15%)。有效:水肿等症状与体征明显好转,尿蛋白检查持续减少1个“+”;或24h尿蛋白定量持续减少25%~49%,高倍镜下尿红细胞不超过5个,肾功能正常或有改善。无效:临床表现与上述实验室检查均无明显改善或反加重者。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 完全缓解14例(46.7%),基本缓解9例(30.0%),有效5例(16.7%),无效2例(6.7%),总有效率93.3%。

2.2 疗效与西医诊断分型的关系 19例慢性肾炎普通型全部缓解和有效,9例原发性肾病综合征Ⅱ型缓解和有效7例,2例慢性肾炎高血压型缓解和有效,6例合并肾功能不全者有4例好转。

2.3 疗效与中医证型的关系 四个证型中的所有病例,在治疗过程中未发现证型相互转化。4例肺肾气虚证均缓解和有效,10例脾肾阴虚证缓解和有效9例,9例肝肾虚证缓解和有效8例,7例气阴两虚证均缓解和有效。

2.4 疗效与轻重分级的关系 6例轻度均缓解和有效,16例中度均缓解和有效,8例重度缓解和有效6例。

2.5 症状变化 30例病例中有浮肿者23例,经治疗完全消退者21例,减轻2例;兼有腰脊酸痛者17例,治疗后缓解9例,减轻8例。

2.6 实验室指标的变化 见表1。经秩和分析,U=4.8,P<0.001。

表1 治疗前后尿蛋白定性分析

3 典型病例

患者,男,63岁,退休工人,于2002年6月2日初诊,就诊时曾到某肾病专科医院诊治,诊为慢性肾炎普通型,经治疗1年未愈,经人介绍到我院就诊。就诊时症状:双下肢浮肿,面色苍白,畏寒肢冷,胫酸腿软,足跟痛,神疲,便溏,舌嫩胖淡,有齿痕,脉沉迟无力,血压140/85mmHg。尿常规检查:蛋白++,潜血+。尿沉渣镜检:总蛋白62g/L,肌酐112mol/L,辨证为脾肾虚型,基本处方:附子6g,肉桂6g,黄芪30g,熟地15g,山萸肉10g,山药10g,茯苓15g,白术10g,仙灵脾10g,何首乌10g,五味子6g,泽泻10g,玉米须20g。温灸用药:肉苁蓉、透骨草各100g,分别水煎浓缩。温灸选穴:肾俞、三阴交。经治疗7个月,尿常规、肾功能均正常。

4 讨论

慢性肾炎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原发肾小球的一组免疫炎症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蛋白尿、血尿、水肿及高血压,后期可导致肾功能不全,目前该病治愈率低,复发率、死亡率高。本病属于中医水肿、虚劳、腹痛等范畴 [1] 。目前国内外治疗本病,多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 [2~4] ,免疫抑制剂、细胞毒素类药物、生物制剂等方法。我们采用经络动态平衡疗法,是在祖国医学脏腑、经络等理论的指导下所研究的治疗方法。其机理是调节阴阳平衡,疏通经脉,益气固本。从而使机体功能恢复正常,由阴阳偏盛偏衰,转化成新的动态平衡,达到治疗的目的。因慢性肾炎证型多为肺肾气虚、脾肾阴虚、肝肾阴虚及气阴两虚故口服药物以健脾益气,补益肝肾为主要药物组成,其基础方以六味地黄丸为基本框架,随证型不同加减用药,因慢性肾炎为肾虚,故以六味地黄丸为基础方,加黄芪补气升阳,利水退肿,玉米须利尿退肿。肺肾气虚证加用补肺肾之蛤蚧、冬虫夏草等药;脾肾阳虚证加用温肾补阳之肉桂、附子、补骨脂等药;肝肾阴虚证加用补肾益精之肉苁蓉、女贞子、旱莲草、菟丝子等药;气阴两虚证加用补气生津之太子参、五味子等药。穴位用药黄芪、肉苁蓉、大黄、益母草、附子、透骨草、防风、金银藤等药,除具有外治 作用外,尚有疏通经络的功效。而温灸多选用足厥阴肝经、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及足太阳膀胱经穴位为主。膀胱经与肾经互为表里,故取膀胱经之肾俞、关元俞、中、昆仑等穴,具有补肾通络等功效;涌泉为足少阴肾经井穴可治疗小便不利;三阴交为足太阴脾经穴位又是足太阴脾、足厥阴肝、足少阴肾三经交会之穴,具有健脾舒肝益肾功用;太冲穴为足厥阴肝经输穴,曲泉为足厥阴肝经合穴,均可治疗小便不利。我们依据辨证采取不同的内服药、穴位用药及穴位进行治疗,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张大宁.实用中医肾病学.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0,344.

2 李彬之,徐延香,陈举云.现代中医奇效良方宝典.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1996,767-820.

3 祝总骧,郝金凯,针灸经络生物物理学.北京:北京出版社,1989,447.

4 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一辑.1993,153:157.

作者单位:063600河北省乐亭县中医院

(收稿日期:2004-03-03)

 (编辑秋 实)

 

作者: 赵连臣  2005-9-22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