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04年第2卷第7A期

输液配药中消毒剂进入药液中的原因分析与预防对策

来源: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
摘要:输液配药是一项常用的护理操作技术和工作内容,配药瓶口消毒,续点药物接点前消毒液棉球瓶口覆盖[1],都是必不可少的操作过程,如果操作不当,极易将消毒剂带入药液中,引起药液的变性,造成对人体的危害。现将2003年我科在加药过程中出现的4例消毒剂进入瓶内药液的实例进行分析,旨在与护理同仁共同予以重视。5%碘伏......

点击显示 收起

输液配药是一项常用的护理操作技术和工作内容,配药瓶口消毒,续点药物接点前消毒液棉球瓶口覆盖 [1] ,都是必不可少的操作过程,如果操作不当,极易将消毒剂带入药液中,引起药液的变性,造成对人体的危害。现将2003年我科在加药过程中出现的4例消毒剂进入瓶内药液的实例进行分析,旨在与护理同仁共同予以重视。

1 临床资料

病例1,医嘱生理盐水250ml内加先捷4.0g静脉滴注,护士无菌操作,操作时用0.5%碘伏棉球消毒瓶口,棉球过湿,用20ml注射器溶药后瓶内药液出现混浊,不能输入。

病例2,医嘱5%葡萄糖250ml内加生脉注射液60ml静脉滴注,护士无菌操作,0.5%碘伏棉球消毒瓶口后,用20ml注射器6次抽吸注入药液,注药后回抽瓶内空气,碘伏棉球覆盖瓶口待续点,5min后发现瓶塞内有碘伏敷着,部分药液泡沫呈黄色,碘伏液吸入瓶内,药液不能输入。

病例3,医嘱0.9%生理盐水250ml内加肝素12500U冲洗化疗泵用,无菌操作,用0.5%碘伏棉球消毒瓶口,配药结束后用20ml注射器抽取肝素液20ml,瓶口用碘伏棉球覆盖,10min后发现液体变黄,碘伏液吸入瓶内,不能使用。

病例4,医嘱8.5%乐凡命250ml内加安达美10ml静脉滴注,无菌操作,0.5%碘伏棉球消毒瓶口,用20ml注射器加药后回抽瓶内空气,碘伏棉球覆盖瓶口待续点,10min后发现瓶内药液变黄,碘伏液吸入,不能输入。

2 原因分析

2.1 消毒剂过湿 浸有消毒剂棉球过湿,使消毒液存留于瓶塞表面,加药时随针头进入瓶内,致使药液发生变性。

2.2 药液瓶内呈负压状态 瓶内药液的注入与抽吸,必将引起瓶内压力的变化,瓶内负压易使瓶塞表面消毒剂或药液由针孔吸入瓶内,因此,要保持瓶内外压力平衡,抽取或加药结束后要注入或回抽与瓶内药液相等的空气量,避免造成瓶内负压状态。

2.3 瓶塞针孔松大 由于瓶塞反复抽吸注药,可以使针孔松大,在瓶内呈负压的状态下,可以使消毒棉球内的消毒剂被吸入瓶内,引起药液变性。

3 预防措施

3.1 浸有消毒剂的棉球不宜过湿 消毒后瓶塞须待干再 进行抽吸或注药操作,防止将消毒剂带入瓶内。

3.2 加药前后要保持瓶内压力平衡 抽取瓶内药液前须注入等量的空气,注入药液结束后须回抽等量空气,以保持瓶内外压力的平衡,避免瓶内药液外溢或外敷消毒剂棉球内消毒剂被吸入瓶内,引起瓶内药液变性。

3.3 避免反复抽吸注入药液 反复抽吸注入药液,一是增加操作过程的污染机会,二是反复针扎瓶塞易使瓶塞针孔松大,易导致消毒剂由针孔渗入瓶内和接点后出现漏药现象。在护理操作中要根据抽吸和注入药液量,要选择合适的注射器,针头应选择12~16号为宜。

3.4 续点药物接点前,以干棉球敷盖瓶口 静脉续点加药后消毒剂棉球外敷瓶口,是护理操作的一个重要过程,为防止出现消毒剂吸入瓶内现象,可以将续点药物瓶口由消毒剂棉球敷盖改为干棉球敷盖,同样可以保持瓶口处于无菌状态。

4 小结

输液配药是护理工作的重要工作内容,消毒剂的使用又是无菌操作的前提。碘伏[2] 具有广谱、高效的杀菌特点,对人体无毒、无害、无刺激性,已成为当今世界医用消毒剂首选药物。碘伏溶液在碱性环境中极不稳定,易氧化,不宜与还原物质合用。因此,在护理操作中要正确规范执行操作程序和方法,注意加药前后药物的性状,一旦发现消毒剂进入瓶内,药液应停止使用,确保药物治疗安全。

参考文献

1 高佳.pH值对聚维酮碘溶液有效含量的影响及稳定性观察.中国药房,2002,13(4):235.

2 潘学田.中国药品实用手册.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0,578.

作者单位:130011吉林省长春市一汽总医院肝胆外科

(收稿日期:2004-02-14) (编辑秋 实)

作者: 沈少萍 柳燕 2005-9-22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