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04年第2卷第8A期

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TRI)的护理体会

来源: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
摘要: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最常用的途径为股动脉,但近年来随着介入治疗器械的质量、性能,不断完善、改进,各种导管和支架的直径越来越小,操作技术的日渐成熟和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优势,使TRI逐渐开展并成熟起来。现将我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1术前护理1。告知病人术日晨可进食清淡易消化的半流质饮食,避免过饱。...

点击显示 收起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最常用的途径为股动脉,但近年来随着介入治疗器械的质量、性能,不断完善、改进,各种导管和支架的直径越来越小,操作技术的日渐成熟和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优势,使TRI逐渐开展并成熟起来。近期我科也开展了TRI,共22例,均取得良好疗效。现将我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术前护理
   
  1.1 术前准备 做碘过敏试验、青霉素过敏试验、备皮,备皮范围为手背及腕关节上10cm处,汗毛稀疏者可不备皮,腹股沟处备皮备用;告知病人术日晨可进食清淡易消化的半流质饮食,避免过饱。
   
  1.2 心理护理 向病人介绍介入治疗的目的、大致过程、穿刺途径以及术后注意事项,讲解经桡动脉穿刺的优点,并向病人讲明因桡动脉较细有可能穿刺失败,取得病人的理解。尽量消除病人的紧张焦虑感,积极配合治疗。
   
  1.3 观察手部血管条件 经桡动脉穿刺首先要求桡动脉粗、直、弹性好,另外尺动脉功能要好,术前应作Allen试验。Allen试验阳性说明桡动脉和尺动脉之间有良好的侧枝循环,可行桡动脉穿刺。相反对于Allen试验阴性者,则不宜经桡动脉穿刺。另外对于无桡动脉搏动者,或因血液透析做过动静脉瘘者以及桡动脉细小者如个子矮小的老年妇女等患者,也不能行TRI。

  2 术后护理
   
  2.1 术后观察 患者返回病房后,立即给予心电监护,测量血压,观察穿刺处有无出血、渗血,注意心率及心律的变化。并遵医嘱给予补液500~1000ml。
   
  2.2 拔管的护理 因桡动脉压力较小,出血机会少,故手术后可以立即拔出鞘管。拔管时,指导病人深吸气后屏气,并测量拔管前、后血压,观察心律及心率的变化,及病人的神志、面色等,避免发生迷走反射。鞘管拔出后,经按压止血5~10min后给予绷带加压包扎。我们使用的方法是:将2~3块纱布折成大小约2cm 2 、厚约1.5~2.0cm纱布垫,放置在穿刺点上方,用绷带用力缠绕数圈,最后用绷带系结扎住。应注意纱布垫要小,压迫在穿刺点上方即可,这样既可增加压迫动脉的压力,又减少了对静脉的压迫,可以避免因静脉回流障碍,引起患者手部肿胀疼痛。一般术后1~2h后松解绷带。
   
  2.3 指导病人 患者返回病房后不需绝对卧床,可下床活动、入厕等,但应注意穿刺侧腕关节应保持伸直位、不要活动,肘、肩关节可自由活动。并指导病人多饮水,以帮助造影剂的排除。但应注意要分次饮用,当尿量达到1000ml左右,可停止喝水。
   
  2.4 穿刺处及术侧肢体的观察 术后应密切观察穿刺处出血、渗血、血肿及手部皮肤的颜色、温度及活动情况。若穿刺处有出血或渗血,提示包扎位置不正确,或包扎太松、压力太小,需重新包扎。若病人手部肿胀发紫、疼痛、肢端麻木等,则提示加压过紧,影响了静脉血液循环,应适当放松加压束带。如手部肿胀无皮肤发紫,手指活动正常,可嘱病人将术侧前臂向上举起,或放于胸前,每隔20min左右活动手指5~10次,可有效缓解手部肿胀。如发生出血、局部血肿、皮下瘀血等情况,可适当延长加压绷带包扎时间。一般拔管后12h拆除绷带,嘱病人在穿刺未愈合前,应保持局部干燥清洁。
   
  3 体会

  TRI与经股动脉穿刺途径相比较,存在明显优势。首先病人术后不需绝对卧床,可下床活动,减轻了因长时间卧床带来的腰痛等不适症状。不再有因体位限制而需导尿的患者。穿刺后止血较容易,出血等并发症减少,减轻了病人的痛苦,同时也减轻了医护人员的工作量,病人舒适度增加,住院天数以及住院费用减少。随着TRI的开展,已使更多的病人从中受益。护理人员应认真做好术前的健康教育工作及术后并发症观察,尽量减少并发症发生,努力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收稿日期:2004-04-19)

  (编辑李 木)

  作者单位:257034山东东营胜利油田中心医院心血管内科 

作者: 刘秀荣 2005-9-22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