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04年第2卷第9A期

进口高纯生物合成胰岛素引起急性胰岛素过敏反应1例

来源: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
摘要:我院近期发现1例糖尿病人使用进口的生物合成人工胰岛素9个月后,出现急性过敏反应,并于停胰岛素后5个月证实病人血中胰岛素抗体呈强阳性。因反复发生注射胰岛素后立即出现恶心呕吐,口中异味感。两年半前在门诊多次作OGTT加胰岛素释放试验,均发现胰岛素水平较高。耐糖试验+胰岛素释放试验的结果见表1。...

点击显示 收起

  我院近期发现1例糖尿病人使用进口的生物合成人工胰岛素9个月后,出现急性过敏反应,并于停胰岛素后5个月证实病人血中胰岛素抗体呈强阳性。这种病例目前十分罕见,现报告如下。

  1 病因摘要
   
  患者,女,67岁。因反复发生注射胰岛素后立即出现恶心呕吐,口中异味感。于2002年11月25日来我院就诊。患者12年前体检发现FBG7.2mmol/L,未予重视,9年前查出FBG8mmol/L及PBG11mmol/L,到某医院就诊,开始用达美康80mg每日1次,后改成优降糖2.5mg每日2次,治疗均有效,血糖控制在FBG<7mmol/L和PBG<10mmol/L。两年半前在门诊多次作OGTT加胰岛素释放试验,均发现胰岛素水平较高。4年前发现双下肢水肿,休息后可消退。2年前下肢水肿持续不消,查24h尿蛋白质发现,β2M和α1M均增高,白蛋白为23.2μg/min,疑糖肾病而收入本市某医院诊治。当时糖尿病用药为立克糖0.5g3次/日+优降糖2.5mg每日3次+拜唐苹25mg每日3次。入院后检查:FBG11.6mmol/L,PBG12.9mmol/L,HbAlc6.7%,GAD抗体(-),及IAA抗体(-)。耐糖试验+胰岛素释放试验的结果见表1。24h尿微量蛋白质定量:β2M(310μg/L)和α1M(18.04mg/L)增高,尿白蛋白(26.33mg/24h)在正常值内。判断有糖肾病而开始使用胰岛素强化治疗,先用三餐前各6U+临睡前10U(中效),均为进口高纯生物合成人胰岛素。
   
  经逐渐增加剂量10天后达标,胰岛素用量为16,12,14,及 14U。血糖控制在空腹及三餐后2h分别为5.6,5.7,9.7及8.6mmol/L而出院。
   
  出院后病人改为30U预混人胰岛素每天两次注射(早餐前及晚餐前半小时各一次),每天剂量在37~60U之间。从出院后8个月到出院后15个月之间,血糖控制差,波动大。有时发生明显的夜间低血糖症状(心慌,出汗,手抖及饥饿感)。并间断发生在注射胰岛素后立即出现恶心呕吐(“相当严重”)。同时出现全身荨麻疹,瘙痒,烧灼感。逐渐在注射部位(大多在双侧下腹部)荨麻疹融合成片,局部发肿发热。在2002年1~6月共发生7次。并逐渐发现双侧下腹部脂肪萎缩大片凹陷(图1)至今未消。半年前又作一次胰岛功能试验(表1)并诊断为胰岛素过敏性皮炎而停止胰岛素治疗,改成口服药(瑞易宁,拜唐苹加格华止)。一个月后复查FBG13.6mmol/L及PBG18.2mmol/L,HbAlc8.8%,目前仍然在用口服药治疗。
   
  2002年11月25日在我院门诊作血清胰岛素抗体测定:样品管(双管)与125-碘标记胰岛素的结合率均值为69.9%,正常人血清(5人)结合率均值为7.5%;样品+高浓度胰岛素管(双管)的结合率均值为11.7%。结论:血清胰岛素抗体强阳性。
   
  此外病人有20年的高血压史,一直用降压药治疗。其长子有糖尿病及高血压。病人在发现糖尿病以前曾发生过荨麻疹,但较轻,无全身症状。

  表1 耐糖试验加胰岛素及C-肽释放试验(略)

  2 讨论

  注射胰岛素可引起三种免疫反应,即局部过敏反应 [1,2]  ,全身过敏反应和胰岛素抗体生成引起的抗药(胰岛素)性 [3]  。此例患者三种都有,实属罕见。众所周知,药用胰岛素的免疫原性主要决定于胰岛素的纯度。胰岛素的动物种属和胰岛素制剂添加的辅料成份(如鱼精蛋白)也与药用胰岛素的免疫原性有关 [4]  。高纯胰岛素的法定规格是,胰岛素原及其他非胰岛素分子在10ppm以下 [5]  ,细菌蛋白低于4ppm(USP1990),这么微量的不纯物在理论及实践经验上均显示,生物合成的人胰岛素免疫原性很低,胰抗检出率在10%左右,即使有胰抗其效价也很低,应该无症状,也不会干扰药用胰岛素的药代和药效。本例发生较强的胰岛素免疫反应可能与病人有过敏体质有关。
   
  经验证明,胰岛素抗体一般产生在用药3~6个月并逐渐增加,本例情况大致吻合。停药后需要1~2年或更长时间胰岛素抗体才能逐渐消失。血中产生胰抗会干扰用免疫法测定胰岛素,因为这种血清等于是在测定管中多加了抗体,影响测值偏低。而C肽测定不受影响。故会出现胰岛素低而C肽高的不一致现象。C肽高还可能由于血中未与抗体结合的游离的(能起生理作用的)胰岛素减少使血糖升高而刺激β细胞分泌增多所致。故胰岛素治疗的病人如发现胰岛素和C肽的测值一低一高不一致时,应想到胰抗生成的可能性。这种病人在短期内治疗是相当困难的。因为大量的血中胰抗无论用胰岛素或口服药(SU或其他促泌剂)均难以有效的提高血中“游离”的胰岛素,因而不能满意的控制血糖。本病人的情况证明此点。须等待胰抗逐渐消失以后,口服药的效果才能得到改善。这种病人发生夜间低血糖可能是在睡眠时血pH稍低,抗体释放出结合的胰岛素所致。

  (图片见封三)(略)

  参考文献
    
  1 汪志红,张青华,洪苏玲,等.人胰岛素过敏一例.中国糖尿病杂志,2002,10(4):249-250.
   
  2 王鸥,潘慧,向红丁,等.人胰岛素制剂过敏一例.中国糖尿病杂 志,2002,10(5):306-307.
   
  3 文昭明.变态反应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7,365-366.
   
  4 邓尚平.胰岛素免疫原性的临床研究.胰岛素纯度与抗体生存、用药计量和血糖控制的关系.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1987,3(2):80-82.
   
  5 扬继虞,邓尚平,方芳,等.高纯度胰岛素的研制与临床应用.华西医大学报,1991,22(2):178-180.
    
  (收稿日期:2004-05-31)

  (编辑李 木)

  作者单位:610041四川省成都友谊医院  

作者: 邓尚平 李晓忠 陈石先 2005-9-22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