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04年第2卷第9B期

微创血肿穿刺抽吸引流术治疗重症高血压脑出血

来源: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评价微创血肿穿刺抽吸引流术治疗重症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对基底节区血肿出血量40ml者进行血肿穿刺引流术,同未手术而采取内科保守治疗者进行对比。结果治疗组显效2例,有效7例,死亡6例。结论微创血肿穿刺抽吸引流术较内科保守者更好地降低死亡率,缩短病程,促进患肢的早日康复。...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评价微创血肿穿刺抽吸引流术治疗重症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基底节区血肿出血量>40ml者进行血肿穿刺引流术,同未手术而采取内科保守治疗者进行对比。结果 治疗组显效2例,有效7例,死亡6例;对照组有效3例,无效1例,死亡11例。结论 微创血肿穿刺抽吸引流术较内科保守者更好地降低死亡率,缩短病程,促进患肢的早日康复。
   
  关键词 脑出血 微创血肿 抽吸治疗
     
  高血压脑出血是一种病死率、致残率极高的脑卒中,多发生于中老年患者,常伴有心、肾等重要脏器的损害。不是患者家属不同意手术,就是患者的机能状态不能承受开颅手术,所以自2000年3月以来,我科开展了微创血肿穿刺抽吸引流术,它操作简单,易于掌握,适合各种年龄,对出血量无限制。我们对基底节区血肿出血量>40ml者进行血肿穿刺引流,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30例患者均为基底节区血肿,出血量均>40ml,全部破入脑室。随机将他们分为两组,治疗组15例,男10例,女5例,年龄40~76岁,平均57岁,出血量45~90ml,平均58ml;对照组15例,男12例,女3例,年龄41~80岁,平均59岁,出血量48~92ml,平均60ml。入院时血压均有升高,既往患有高血压者25例,糖尿病6例。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首先测量病人头部CT脑内血肿的三维数据,计算出血肿面积的中心靶点,确定进颅部位,避开大脑外侧裂及中央区,用手摇颅钻开颅后,在探针的引导下,置入直径为3mm的硅胶引流管,首次抽吸血肿量的60%,对于血液凝固不易抽吸者用尿激酶1万U血肿腔内注入,保留1h后持续引流。若在抽吸过程中,有新鲜血液流出,则立即停止抽吸,应用肾上腺素0.5mg加冰盐水5ml反复冲洗或向血肿腔内注入立止血1KU加冰盐水3ml彻底止血,稳定8h后再注入尿激酶进行液化引流。根据复查头颅CT情况及临床表现,术后24~72h拔管。个别清除不满意者可反复尿激酶注入,夹管保留、冲洗引流。拔管时间可延长至术后3~6天。同时给予常规药物治疗,拔管后做腰穿脑脊液置换,直至脑脊液颜色接近正常为止,恢复期还要进行语言、吞咽及患肢的康复训练。对照组:给予常规内科治疗即脱水降颅压、减轻脑水肿、营养脑细胞、预防感染、防 止水电质失衡等对症药物治疗。
   
  1.3 疗效判定 痊愈: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基本消失,生活自理,病残程度0级。显效:生活部分自理,语言障碍显著好转,肌力较治疗前提高2级以上,病残程度为Ⅱ~Ⅲ级。有效:症状和体征有一定程度好转,肌力提高1级。无效: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或加重。死亡。
   
  2 结果

  见表1。

  表1 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对比(略)

  注:两组病人治疗前后差异有显著性(P<0.05)
    
  3 讨论

  高血压脑出血多见于粟粒状动脉瘤破裂出血,出血30min形成血肿,其周围实质发生海绵样变,形成海绵层;6h后血肿周围广泛性缺血,紧靠血肿的脑组织坏死,形成坏死层,在坏死层之外,依次为血管外出血层、海绵层;12h后,坏死层和血管外出血层融合成片。而微创血肿穿刺抽吸引流术操作简单,能在最短的时间内为患者进行血肿抽吸引流,中断血肿对脑组织的继发损害,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同时由于术后血肿腔内残留薄层雪块,可以预防残腔再出血的危险,这样就增加了抢救机会,改善了预后。对于基底节区出血量>40ml者,随时有脑疝发生,尽早清除血肿,充分减压是救治的关键,我们对15例大量基底节区血肿进行了微创血肿穿刺抽吸引流术与同样患者不愿手术而行内科保守治疗者进行对比显示:前者较后者的死亡率明显下降,患肢肌力有所提高,生活质量有所提高。
   
  (收稿日期:2004-06-22)

  (编辑元 红)

  作者单位:050011河北石家庄市三院神经内一科

作者: 陈立峰 华文凤 2005-9-22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