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04年第2卷第9B期

运用中医药治疗胃癌的临床体会

来源: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
摘要:我国胃癌猝死率为25。中医药在治疗胃癌上具有延长患者生存期、提高生存率、改善生活质量等作用。笔者总结运用中医药治疗胃癌有一些体会如下。胃癌属于中医脾胃病范畴,但非一般脾胃病所能相比,虽然不能按一般的脾胃病论治,但亦必须坚持辨证论治的原则。...

点击显示 收起

  我国胃癌猝死率为25.2/10万,占全部恶性肿瘤的23.2%,占恶性肿瘤死亡率中的第一位 [1]  。中医药在治疗胃癌上具有延长患者生存期、提高生存率、改善生活质量等作用。并且,与化疗合用能够起到增效减毒作用 [2,3]  。笔者总结运用中医药治疗胃癌有一些体会如下。

  1 坚持辨证论治的原则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精髓所在,亦最能体现中医学的学术思想。胃癌属于中医脾胃病范畴,但非一般脾胃病所能相比,虽然不能按一般的脾胃病论治,但亦必须坚持辨证论治的原则。抗癌中草药常常以清热解毒为多,常在辨证加减中运用,临床中屡见不予辨证而大量堆积使用,结果适得其反。抗癌中医药的运用当谨慎,察舌脉、辨阴阳而后用之。如舌淡苔白提示阴寒偏盛者,或见舌淡胖边有齿痕、脉沉紧而见脾胃虚寒者,苦寒之品当慎用,如苦参、白花蛇舌草、龙葵、蒲公英、白英、椿树皮、马鞭草等,即使性凉之品如半支莲、藤梨根、蛇莓、八角莲、黄药子等亦当慎用。若见舌质红无苔或苔燥、脉细或数提示胃阴不足或兼阴虚火旺者,苦寒、辛温之品当慎用,且利水渗湿药亦不宜多用,如泽漆、半边莲、野葡萄根、茯苓、猪苓等。若见舌红苔黄燥、脉弦滑者,提示阳热亢盛,则温热药当慎用,如铁树叶、雄黄、温莪术、斑蝥、蟾酥(干蟾皮)、蜈蚣等。若见舌苔黄腻或灰厚、脉滑数而见湿热内蕴者,滋补药如人参、黄芪、龟版、天冬、当归、熟地等当慎用。总之,以辨证分型、分阶段论治为宜,忌盲目堆积使用抗癌中药

  2 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胃癌的症状除表现为胃之纳化升降失常外,还突出特定表现为积(癌肿)的病变,其自身病变的发展有一定的规律性。因此,可以采取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方法运用中医药。胃为阳明之腑,以通为用,以降为和,积极采取软坚消积的治疗,符合胃腑的生理病理特点,又能达到祛除病邪的目的。一般而言,早期以攻为主,中期攻补兼施,晚期扶正为主。诚如《医宗必读》概括“积聚”的治则为攻补两法,提出根据病程的初中末三期有机地结合运用,并指出治积不可急于求成,而当“屡攻屡补,以平为期”。这一两法三期的治疗法则,极其符合胃癌的治疗,可作借鉴。如病之早期正气未衰时,在辨证的基础上,可以结合现代中药药理学对胃癌细胞抑制作用的结果,病证结合,则针对性更强。如补益胃气,选择生黄芪、党参、苡仁、白术、山药、白扁豆等;滋补阴津,选用玄参、地黄、百合、沙参等;清热解毒选用半支莲、白花蛇舌草、藤梨根、蛇莓、八角莲、绞股蓝等;活血祛瘀选用生莪术、白屈菜、水红花子、急性子、露蜂房等;软坚化痰散结选用蛇六谷、半夏、胆南星、牡蛎等。这些药物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其对胃癌细胞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如此既辨证又辨病,体现了继承与发展相结合的思想。

  3 药物剂量之掌握
   
  胃癌用药剂量的权衡至关重要,正确掌握大剂量和常用量的运用直接关系到胃癌的疗效,以及避免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胃癌,尤其晚期胃癌,病迁日久,病邪缠绕,正虚邪盛,一些药性平和的药物按照常规剂量施治于胃癌,恐难应验。此时,若药轻量弱,则虽补而不足匡正,欲攻亦难驱病邪。故在胃能收纳的前提下,一些药物必须超常用量,方能中的回生。如补益药黄芪、山药、苡仁、扁豆、黄精等,每可处以20~30g,扁豆、苡仁和山药甚至可用至50g以上,但党参、白术的用量则不宜超过20g,以免导致恶心胀满。理气消滞药如枳实、枳壳、槟榔、佛手、厚朴花等,可适当加重剂量。尤其在补气与理气并用时,宽中理气药物加大用量,有利于脾胃之气的补益,同时使得胃脘胀满得减,脾胃之气得生。抗癌中草药用于胃癌,用量往往可偏大,如半支莲、白花蛇舌草、半边莲、仙鹤草、莪术、藤梨根、七叶一枝花、绞股蓝等;但对有毒性的药物如蟾酥(或干蟾皮)、山慈姑、黄药子、斑蝥、蜈蚣、马钱子、雄黄、龙葵等,用量应恰当掌握,防止出现中毒反应,或损害肝肾功能。

  4 靶向治疗的观念
   
  中药的引经与归经理论,可谓是药物靶向治疗的先驱。胃癌的用药配伍中,恰当地加入归经和引经药物,显得相当重要,尤其选择入于脾胃经和肝经的药物,是胃癌用药的特点之一。如每在药方中加入八月札、木香、青皮、陈皮、沉香、佛手、郁金、香橼皮等,疏肝理气、调和脾胃,冀肝气之条达,有助于脾胃之气升降有序,经络之气通畅,进而引药入于胃经,更好地发挥作用,达到靶向治疗之目的。此外,如 将药物煎汁加藕粉调服或将药粉装入特制的胃释放胶囊后服用均是胃癌的靶向治疗的方法。

  5 顾护胃气的重要性
   
  脾胃为后天之本,水谷生化之源。五脏皆秉气于胃,胃气一旦衰弱,人体元气必将失去充养而衰。古训云:“得水谷者昌,失水谷者亡”,“胃气一败,百药难治”。因此,胃癌的治疗中必须时刻牢记顾护胃气。临床顾护胃气的方法主要有:(1)慎一味厚腻滋补而碍胃,胃癌病人,尤其在晚期往往表现出不同程度阴阳气血不足之象,若因此而投大量十全大补、参芪等不免妨碍胃气,适得其反。(2)抓住胃气以通为用,以降为和的生理特征,在治疗中无论攻邪或扶正,不忘配伍适量运气和胃之品,如半夏、陈皮、枳壳、佛手、绿梅花、木香、砂仁等,选择1~2味配伍运用。(3)坚持少而精的用药原则。“凡药三分毒”,尤其抗肿瘤中药往往药性猛烈或有一定毒性,因此药味少、剂量轻,则胃腑易于容纳,从而达到顾护胃气的目的。反之,若药物庞杂,胃腑不受,则难以言效。这就要求临证中尽可能选择一药双效或多效的药物。此外,分阶段抓住主要矛盾,兼顾次要矛盾亦是精选用药的一种方法。如辨证为脾胃虚寒证,即使见有瘀血之象,也不宜轻投四物桃红或血腑逐瘀,而是在温补脾胃的基础上处以能行瘀化滞之焦山楂、莪术等。(4)存得一份津液,救得一份胃气。晚期胃癌,尤其贲门部肿瘤,表现为“噎嗝”,容易形成“关格”。中医认为乃三阳热结,肾水受煎。存阴救液对于预后极其关键。古人谓:存得一份津液,救得一份胃气。赵献可在《医贯·噎嗝》中云:“盖肾主五液,又肾主大小便,肾与膀胱一脏一腑,肾水既干,阳火偏盛,熬煎津液,三阳热结,则前后闭涩,下既不通,必反于上,直犯清道,上冲吸门咽喉,所以噎食不下也。”在治疗上强调,“直须以六味地黄丸料大剂煎饮,久服可挽于十中一二。”注重滋养肾水,实为胃癌治疗中治本之图。

  参考文献
    
  1 孙秀娣,牧人,周有尚,等.中国1990-1992胃癌死亡调查分析.中华肿瘤杂志,2002,24(1):8.
   
  2 宋洪恩.三参化瘀汤及拔毒攻坚散治疗胃癌93例.上海中医药杂志,1997,(5):27.
   
  3 天伟.参芪注射液在胃癌化疗中的增效与减毒作用.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7,20(1):53.
    
  (收稿日期:2004-07-13)

  (编辑李 木)

  作者单位:210001江苏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作者: 唐暮白 陶寰 2005-9-22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