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04年第2卷第10A期

静脉注射时消除微量空气进入静脉的方法

来源: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
摘要:静脉注射是日常护理和急救工作常见的治疗途径,能迅速达到治疗目的,但在分离头皮针的过程中,容易使微量空气进入头皮针栓而不宜排除,随着静脉推注和输液进入血管,给患者及家属造成不必要的心理压力。我们在临床工作中采用不同连接方法进行临床实践研究,现将研究方法及结果介绍如下。1资料与方法1。2质量控制为了......

点击显示 收起

  静脉注射是日常护理急救工作常见的治疗途径,能迅速达到治疗目的,但在分离头皮针的过程中,容易使微量空气进入头皮针栓而不宜排除,随着静脉推注和输液进入血管,给患者及家属造成不必要的心理压力。我们在临床工作中采用不同连接方法进行临床实践研究,现将研究方法及结果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2年10月~2003年10月在我科住院的输液患者300例,平均年龄50岁。随机分为3组,即A组(常规组)100例,B组(回血组)100例,C组(回抽组)100例。

     1.2 质量控制 为了减少人为的或客观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我们每组均使用统一规格的注射器,采用同一条静脉通路并保证输液通畅,操作者所用力度相等,衔接头皮针针栓深度以衔接尽接头为准。

  1.3 方法 A组方法为直接分离输液器与头皮针,然后反折靠近头皮针针栓部细管,再接上已准备好的注射器进行静脉给药。B组方法为先扎止血带,然后直接分离头皮针,待回血将针栓内空气排除后连接注射器,松止血带后给药即可。C组方法为先回抽,见气泡同时抬高注射器,使气泡升至注射器上端,保持注射器向上倾斜,推入药物,将微量气泡滞留于注射器中。

     2 结果

  采用A组方法连接后有空气者50例,占50%;B组方法连接后有空气者10例,占10%;C组方法连接后有空气者为0。结果显示C组方法能杜绝空气进入静脉。

     3 讨论

  在输液中,采用分离输液管接头的方法进行静脉推注,很容易在接头两端产生微量气泡,随着操作带入静脉。微量气泡的产生是与在分离接头的过程中破坏了密闭的输液系统,使大气压的平衡受到影响有关,当大气压大于静脉压时由于物理的空吸作用,空气便迅速进入头皮针的针栓内及输液管的末端开口处。按A组常规方法直接接注射器推注药物,很容易把针栓内存有的空气推入头皮针的细管,形成微小气泡进入静脉。对于B组方法若遇有患者心功能不良,周围静脉循环差,分离头皮针后血液无返流时不能把针栓内空气排除。对于C组的方法,在头皮针与注射器 连接时先回抽,空气升至注射器顶端,此时针栓内即被药液充满,推药完毕,空气滞留于注射器乳头,所以在注射药物过程中不会有空气进入静脉。

     微量气泡连续进入的速率决定了大部分静脉空气栓塞的临床表现,少量的微泡速率<0.02ml/kg体重·min可测出,但不引起生理紊乱;速率0.4ml/kg体重·min时可出现脉压升高,微量气泡连续进入的致死量为2ml/(kg体重·min) [1]  。但患者并不知道空气进入静脉的致死量为多少,只要有空气进入静脉就会紧张,造成许多不必要的心理压力。

     研究证实,空气污染是造成注射过程中微粒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 [2]  。由于头皮针上无过滤装置,进入针栓内的空气,在外力的作用下直接进入血管,造成人为污染。C组连接法能有效的防止输液时微量空气进入静脉,且不受回血的限制,消除了患者的心理压力,减少了不必要的损伤及不安因素,使病人获得了最佳治疗时间及效果,有利于提高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 LUEASW.如何处理空气栓塞.国外医学·麻醉学与复苏分册,1988,6:369-372.

     2 陈家周.注射及注射器微粒污染的研究现状.中华护理学杂志,1994,29(3):183.     

  作者单位:264500山东省乳山市人民医院内二科 

  (收稿日期:2004-07-05) (编辑秋 实)   

作者: 姜 燕 宫云珍 2005-9-22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