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04年第2卷第10B期

眼部带状疱疹23例临床分析

来源: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
摘要:眼部带状疱疹是一种嗜神经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眼部并发症1],临床上并不少见。3眼部并发症(1)角膜炎12例(52。(2)虹膜睫状体炎6例(26。1%),其中3例角膜后大量羊脂状KP,3例点状棕色KP,房水闪光(+),前房积脓2例,其中1例导致虹膜萎缩。...

点击显示 收起

  眼部带状疱疹是一种嗜神经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眼部并发症 1]  ,临床上并不少见。现将近3年收治的23例病例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3例患者,男11例,女12例,年龄最小17岁,最大78岁,50岁以上者19例,占2.6%,以老年患者最多,均为单侧患病,病程最短7天,最长4个月。

    1.2 皮肤损害的症状、部位及分布 16例患者在眼睑及邻近皮肤出现针刺样疼痛,6例出现剧烈疼痛、烧灼痛并放射至全头顶部,1例仅表现为眶上神经痛。23例中13例疱疹出现在左侧,10例出现在右侧。12例就诊时眼睑皮肤可见不同程度的潮红、丘疹及水疱;5例上眼睑、前额及头顶部皮肤出现群簇状半透明疱疹;4例鼻翼旁出现簇状半透明疱疹;3例眼睑、前额未见疱疹,仅见皮肤色素沉着及浅凹性瘢痕。以上病例皮肤损害均沿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分布,沿神经排列成带状,不越过中线。

    1.3 眼部并发症 (1)角膜炎12例(52.2%),浅层点状6例,树枝状4例,角膜实质炎2例。(2)虹膜睫状体炎6例(26.1%),其中3例角膜后大量羊脂状KP,3例点状棕色KP,房水闪光(+),前房积脓2例,其中1例导致虹膜萎缩;局限性虹膜后粘连3例,广泛虹膜后粘连3例。(3)继发性青光眼4例(17.4%)。(4)瞳孔括约肌麻痹致瞳孔扩大1例(4.3%)。

  1.4 方法

    1.4.1 一般方法 用病毒唑湿敷及相应对症治疗。

    1.4.2 抗病毒药物 全身运用无环鸟苷,利巴韦林,聚肌胞,复方大青叶等。对浅层点状角膜炎患者局部点利巴韦林、无环鸟苷及贝复舒眼药水,树枝状溃疡者除局部点药外,碘酊烧灼溃疡面后球结膜下注射利巴韦林效果很好。

  1.4.3 激素治疗 对角膜炎和虹膜睫状体炎患者除全身用抗病毒药物外,球结膜下注射地塞米松+利巴韦林,可视病情隔1~2天1次,同时局部点典必殊及抗病毒药水。激素一般不全身应用,但有人认为激素的应用能减轻疱疹后的神经痛。对有虹膜后粘连者用1%阿托品膏充分散瞳,继发青光眼者口服醋氮酰胺以降低眼内压。

    1.4.4 其它 应用丙种球蛋白、转移因子、干扰素、恢复期血清、消尖痛、维生素B、维生素C等。

     2 结果

  本组报告各种并发症患者除1例因角膜炎反复发作致失明、2例虹膜睫状体炎和1例继发青光眼视力不同程度下降外,其余均治愈,治愈率82.6%。

     3 讨论

  本病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所致。儿童感染时称水痘病毒,为原发感染;感染成人时则称带状疱疹病毒,病毒属继发感染。目前认为带状疱疹是原发感染后水痘病毒在体内潜伏下来的结果,病毒潜伏于三叉神经节中,当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或其它外界刺激诱导下病毒即被激活,繁殖而发病,各种年龄及性别的人均可发病,但50岁以上发病率最高,占87%。

    本病由原发感染而致眼部带状疱疹者极少见,多发生于过去患过水痘者,尤其年老体弱者,起病时多有发热、寒战。文献统计有10%~56%侵犯三叉神经第一支,在第二支的分支中眶上支多见,鼻睫支、鼻尖及鼻翼处出现带状疱疹为睫状神经受侵犯的信号,多数学者认为其后必发生角膜炎与虹膜睫状体炎 [2]  。带状疱疹即皮疹呈带状排列,初起侵犯皮肤有针刺样疼痛及剧烈神经痛,继之该区出现红斑,如不形成水疱则病程称短钝挫性,有形成大疱称大疱性,有的水疱含血性则称出血性,有的水疱基部组织坏死,由于破坏真皮愈后留有小凹称坏死性,疼痛可渐消失,但有少数遗留不易治愈的疱疹后神经痛。此病多为单侧发病,病侧耳前及颌下淋巴结常肿大,除以上皮肤症状外,还可并发角膜炎;其发病率为2%~100%,本文12例占52.2%;虹膜睫状体炎或中间部葡萄膜炎,前者Duke-Elden分为弥漫性和局限性虹膜斑疱两型,可见羊脂状和棕色点状KP,房水闪光阳性,少数可见前房积脓、虹膜后粘连、虹膜血管 早期扩张,最后因闭塞性血管炎而致虹膜缺血萎缩;继发青光眼是由于房水内色素颗粒细胞碎屑堵塞小梁网或小梁炎症及虹膜周边前粘连致眼压升高,但有极少数病例侵犯睫状体如广泛坏死,也可致眼压降低;浅层巩膜炎多为前巩膜者可呈弥漫性亦呈局限性,文献报道10%左右,因本文报告病例较少,未发现此并发症需进一步观察;眼肌麻痹其发生率2%~4%。

    总之,病因无定论,有专家认为是神经源性,亦有认为是由于神经周围炎或血管周围伴随的特殊肌炎引起,还有学者报道合并视网膜、视神经炎等。因此在治疗上以抗病毒药物为主,局部用药及相应的对症治疗,提出激素的局部应用,应用两种丙蛋白、转移因子、干扰素、恢复期血清等以提高机体免疫力,缩短病程,促进痊愈。

  参考文献

    1 何守志.临床眼科学.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490.

    2 王延华,宋守道,宋国祥.眼与全身病.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75,370.     

  作者单位:441021湖北省襄樊市中心医院眼科 

  (收稿日期:2004-07-28) (编辑夫 凡) 

作者: 龚秀英 2005-9-22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