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04年第2卷第10B期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坏疽的临床观察

来源: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
摘要:糖尿病坏疽是糖尿病的一个严重合并症,也是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临床表现为间断跛行,夜间疼痛性痉挛,神经性水肿,皮肤慢性溃疡,下肢肌肉萎缩,皮温减低,足背动脉搏动微弱等。7%,占糖尿病住院人数的20%~50%[1],美国因此截肢占非创伤性截肢的50%,65岁以上糖尿病患者截肢率达10%[2]。笔者运用中西医结合治......

点击显示 收起

  糖尿病坏疽是糖尿病的一个严重合并症,也是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临床表现为间断跛行,夜间疼痛性痉挛,神经性水肿,皮肤慢性溃疡,下肢肌肉萎缩,皮温减低,足背动脉搏动微弱等。其发病率国外约5.8%~6.3%,国内发病率较低约0.9%~1.7%,占糖尿病住院人数的20%~50% [1]  ,美国因此截肢占非创伤性截肢的50%,65岁以上糖尿病患者截肢率达10% [2]  。目前尚无有效防治药物。笔者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体会颇深,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20例,男12例,女8例,年龄最大82岁,最小36岁。均有糖尿病史,病程最长的32年,最短4年,空腹血糖最高19.6mmol/L,最低8.2mmol/L。双侧坏死3例,其余均为单侧坏死;坏死范围最大从足趾至足根,最小的为小趾溃破。2例截肢病例中,1例坏死至足根,高位截肢,膝关节上1/3;另1例为足趾坏死,并扩散至足心,小腿下1/3截肢;余均临床治愈。

  2 典型病例

    患者,男,干部,既往有糖尿病史30年,入院两年前患脑梗塞,右侧肢体偏瘫。于入院1年前,右足疼痛,足小趾破溃发黑,经治疗未愈,且逐步扩散,五趾均变黑,夜间痛剧。入院时面色潮红,呼吸短粗,右肺底有湿性罗音;右足五趾均黑,中趾至小趾均坏死,趾间、趾端均溃破,有较多脓性渗出物,足背动脉搏动消失,周围动脉搏动不明显。心率:26次/min,血压:19/13kPa。实验室检查:Blood WBC11900/dl,N90%,Blood SGU11.27/L,BUN6.4mmol/L,CO 2 CP20.1mmol/L,余均正常。诊断:右足糖尿病坏疽。治疗:采用“四环节”治疗法。40天痊愈。

  3 “四环节”治疗法

    3.1 控制血糖 由于本病源于糖尿病,故血糖控制的好坏是能否取得满意疗效的先决条件。依据患者血糖高低,一般治疗取口服降糖药或静脉点滴胰岛素,原因是血糖与感染相互影响,二者成正比。

    3.2 控制感染 由于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可使血浆渗透压升高,以致白细胞吞噬能力明显降低、肌体的防御能力降低,而且高血糖又是一个很好的培养基,有利于细菌的生长和繁殖,故极易发生感染,且扩散较快,控制较难。因此控制感染的成败是治疗能否成功的关键和基础。

    在治疗中,必须做脓培养和药敏检查,以便使用针对性抗生素。在此治疗基础上辅以具有清热解毒、益气养阴功效的中药,如五味消毒饮(经方,常规用量)等治疗,以控制感染发展,同时还应用自制的“三黄液”(主要成分:黄连30g,黄柏30g,大黄20g等水煎)外洗伤口,以控制炎症发展,使其局部组织脓液分泌减少,以利于肉芽的生长。

    3.3 蚕食换药 采用蚕食换药的方法处理局部坏死组织,此疗法也是决定伤口能否快速愈合的关键阶段。蚕食换药的原则:保留健康组织,清除坏死组织。清除程序;按照先远端后近端,先清除疏松后清除牢固的坏死组织。此外还应依据肉芽生长情况来清除坏死组织。

    3.4 改善微循环 微循环的改变是糖尿病坏疽的病理改变之一,长期血流不畅,周围组织缺血缺氧,导致组织坏死。临床治疗,以活血化瘀法加静点脉络宁,以改善微循环、预防血栓形成,同时增加血流量,建立侧支循环,从而加速溃破部位的血液供应,为肉芽组织的生长提供更多的能量。

  4 结果

  20例患者中,2例截肢,其中1例坏死至足根,高位截肢,膝关节上1/3;另1例为足趾坏死,并扩散至足心,小腿下1/3截肢;痊愈18例(90%)。

    5 讨论

  糠尿病坏疽其发病率呈逐年增高趋势。现代医学认为:由于高血糖及维生素B族代谢紊乱,使一些组织器官营养得不到保障,功能降低,皮肤上的微生态失调、神经病变失去感觉和缺血失去活力易受损导致感染,感染后又难以愈合。控制糖尿病是治疗血管病变的先决条件,控制感染与控制血糖并重,有效控制并发症是提高疗效、减少死亡率的关键。

    糖尿病坏疽属于祖国医学“脱疽”的范畴,早在《灵枢·痈疽篇》即有“发于足趾,名脱疽,其状赤黑,死,不治;不赤黑,不死,治之。”的记截。笔者临床观察:本病总以正虚为本,热毒瘀阻经脉为标;采用中西医结合、辨证论治之扶元养正、清热解毒、化瘀通经、祛腐生肌的“四环节”治疗法,内服、外敷并用,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且可使很多患者免去截肢之苦。

  参考文献

    1 冯之静,胡翠芬.糖尿病足的防治对策.职业与健康,2003,19(7):139-140.

  2 蒋玲,江维岩,张晓黎,等.糖尿病足坏疽58例临床特点分析.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2002,54):255.  
  作者单位:1 300162天津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医学院科研部成果转化处
    2 300162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医学院附属医院中医科 

  (收稿日期:2004-07-08) (编辑海 涛)

作者: 何 煜熊 杰 2005-9-22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