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04年第2卷第11B期

清热散治疗小儿急性热症的的疗效观察

来源: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
摘要:小儿急性热症,一般指外感温热疫毒、伏邪化热或伤寒传变化热所引起的发热、神昏、谵语、惊厥等证候的热证,是儿科临床最常见的一种症状,可发生在许多疾病之中,不论是急性高热或低热,均可影响小儿的发育和健康,因此也是儿科急症之一。2治疗方法小儿清热散(自拟经验方)方剂组成:蝉蜕9g,僵蚕9g,大青叶6g,荆芥9g,......

点击显示 收起

 

  小儿急性热症,一般指外感温热疫毒、伏邪化热或伤寒传变化热所引起的发热、神昏、谵语、惊厥等证候的热证,是儿科临床最常见的一种症状,可发生在许多疾病之中,不论是急性高热或低热,均可影响小儿的发育和健康,因此也是儿科急症之一。

  1 临床资料

    本组104例患儿均为门诊就医者,男64例,女40例;1~2岁32例,2~3岁60例,3~4岁12例;病程半天内24例,1天内40例,1~2天32例,2天以上8例。临床表现为发热,精神萎靡,脉数。其中伴有恶寒无汗72例,咳嗽咽痛40例,口渴欲饮72例。

  2 治疗方法

    小儿清热散(自拟经验方)方剂组成:蝉蜕9g,僵蚕9g,大青叶6g,荆芥9g,薄荷6g,柴胡9g,黄芩9g,银花9g,石膏6g,知母9g,甘草6g。本方可打成粗末煮散,亦可做汤剂煎服,每剂煎煮2次合兑约200ml,分3~4次服完,重症患儿可日服2剂,每次煎煮10~15min即可。

    配伍:恶寒无汗配苏叶、葱白;咳嗽有痰配紫苑、冬花;咳喘加麻黄、杏仁;咽喉肿痛加牛蒡子、桔梗;口渴欲饮加元参、麦冬;热盛便结加大黄、元明粉;高热欲作惊风谵语者配紫雪丹。

  3 结果

    3.1 疗效判定标准 治愈:体温恢复正常,症状及体征消失;好转:体温基本正常,症状及体征消失;无效:持续发热,症状及体征同前。

    3.2 治疗结果 服药1~2天治愈88例,占84.6%;好转16例,占15.4%。一般服药2~3天好转或治愈。

    4 体会

  小儿急性高热多由外感而发,这是由于小儿为稚阳之体,阳气偏盛,感邪后易于化热,因而无论感受风寒或风热外邪或感受温毒时邪,均以高热者居多,另外小儿又因“脏腑薄,藩蓠疏,易于传变”等病理特点,往往在感邪之后,外邪未罢,里热已炽,出现表里俱热之证。特别是我省地处高原,气候以燥、寒为特征,寒冷季节长,昼夜温差大,小儿感寒邪者多,但因燥气偏胜,感寒后化热极速,故高原地区小儿外感发热以表寒里热、表里燥热之证较多,最易耗津伤阴,故其病情也表现较重。我省名老中医陆长清主任医师根据本地区小儿外感热证的特点,集多年经验,拟成小儿清热散一方,既能疏散表邪而透热于外,又能清解里热而泻热于下,突出了疏、清、解、透的特点。该方由升降散、小柴胡汤、白虎汤3方经陆师化裁加减,有疏表透邪、解肌清热、清气解毒、凉营定惊的功效,凡小儿外感急性高热初期皆为所宜。方中蝉蜕、僵蚕既能疏风散邪又能清热定惊,荆芥、薄荷疏表透热,2组药相配,加强了疏散表邪,逐邪外出之作用;柴胡、黄芩解肌清热,石膏、知母清热泻热,更配大青叶、银花凉营解毒,使其里热顿挫,气营两清;全方温凉并施,表里双解,使邪热表里分解,截断病理传变之势,有防患于未然的治病特点,疗效确切。    

  作者单位:810000青海红十字医院 

    (收稿日期:2004-10-16) (编辑云 兆) 

作者: 王力红 2005-9-22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