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05年第3卷第1期

穿刺静脉局部反应的原因分析及预防

来源: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
摘要:穿刺静脉局部反应是献血后常见的一种局部不良反应,有皮下血肿、静脉炎两种。它的发生不仅给献血者带来身体上的痛苦、精神的压力,而且间接影响无偿献血工作的开展。我中心通过对1999年发生的静脉反应进行研究分析并采取针对性预防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1穿刺静脉局部反应资料我中心1999~2003年的静脉局部反应资料......

点击显示 收起

    穿刺静脉局部反应是献血后常见的一种局部不良反应,有皮下血肿、静脉炎两种。它的发生不仅给献血者带来身体上的痛苦、精神的压力,而且间接影响无偿献血工作的开展。我中心通过对1999年发生的静脉反应进行研究分析并采取针对性预防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穿刺静脉局部反应资料

    我中心1999~2003年的静脉局部反应资料见表1。

    表1 1999~2003年静脉局部反应资料 例(%) (表略)
   
    1999年发生的静脉炎,局部未有感染症状,沿静脉走行可扪及大小不等的硬结,同时伴有程度不同的皮下瘀血,男5例,女2例。局部血肿男6例,女2例。

    2 原因分析

    2.1 医源性因素

    2.1.1 采血时碘酒消毒、酒精脱碘待干时间不充足 (1)献血者是单位组织的无偿献血者,人员过于集中,往往导致采血人员在操作时酒精待干时间不充分,酒精可误带入血管,对血管壁造成化学性刺激。(2)消毒剂使用时间过长,降低了有效浓度。原包装碘酊应现用现开盖,开盖后使用不超过3天,才能确保消毒效果,但实际包装为500ml/瓶,不能保证在短期内用完,随着时间的延长,有效碘含量将递减,污染细菌总数及致病菌将递增 [1] 。

    2.1.2 止血带结扎过紧、时间过长 止血带结扎过紧,不仅压迫动脉,影响动脉血流量,同时也阻止了静脉血的回流,影响血液流出。

    2.1.3 拔针方法不正确 为了避免采血后出血,有些采血人员嘱献血者在拔针过程中用力按压针眼部位,由于过分用力致使在拔针时造成静脉壁的再次损伤。

    2.2 献血者因素

    2.2.1 按压采血后针眼部分不正确 采血针与皮肤呈30°~45°进针,当针头刺入皮肤后在皮下移行一段再进入静脉。皮肤针眼与血管针眼有位移,献血员只按压了皮肤进针处而未按压血管进针处,导致血液流入皮下造成瘀血甚至血肿。

    2.2.2 采血后按压止血方法不当 自《献血法》颁布实施后,无偿献血进入一新阶段,献血主体多为初次献血者的健康公民,他们缺乏对献血知识的了解而普遍存在紧张好奇的心理,在采血后按压止血过程中不断移开无菌纸块,观看情况,致使刚形成的血凝块被破坏,血液渗出 [2] 。

    2.2.3 内衣袖口过紧 每年第四季度是献血高峰期,由于天气寒冷且献血者不了解采血的步骤,穿的衣服较多且不便脱袖口,致使采血时袖口过紧,使针眼部静脉压持续增高,血管张力增大,影响了血凝块的形成。

    2.2.4 麻痹大意无所谓的心理 从一般资料分析发生情况,男11例,女4例,有显著差别,这是由男性的个性特征导致的。男性献血者普遍存在天生好胜、逞强的心理,按压时间不够,导致血凝块还未形成即被破坏,造成皮下血肿。

    2.3 环境因素 采血秩序混乱,人声嘈杂。献血者大多数是适龄的大学生、单位职工,每位献血者都有几名陪伴人员,致使献血秩序混乱,严重影响了护理人员与献血者的交流,并且干扰了外室医生对献血者的观察。

    3 预防措施

    3.1 多层次、多因素、多角度的护理 质量管理是保证防止静脉局部反应的重要基础、人与管理之间的互动,通过管理可提高人的素质,而人的素质本身也制约着管理水平。3.1.1 严格护理质量管理,建立检查监督考核制度 建立无菌物品消毒液使用记录,定期检查配合不定期检查,对于不规范操作给予及时指正。

    3.1.2 提高护理人员素质 加强责任心,采血人员自觉遵守每一项采血操作步骤,准确把握各个关键环节,严格的无菌操作和“一针见血”的穿刺技术是十分重要的。

    3.1.3 加强采血人员业务技术的培训 组织采血人员到外参观学习,了解当前护理新知识、新技术动态,为有效保证自觉遵守操作规程提供理论依据。

    3.1.4 改进采血皮肤消毒剂 安尔碘取代碘酊、酒精消毒。安尔碘可速干,着色浅,无需脱碘,具有持续的杀菌作用,简化了操作步骤,提高了工作效率且便于护理管理。

    3.1.5 遵守科学的质量管理体制 按照PDCA循环的基本步骤对1999年发生的静脉局部反应进行原因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分析各种影响因素,找出影响的主要因素,针对各影响因素,制订计划和改进措施。

    3.1.6 加强消毒隔离、无菌技术管理 质控科每月对采血人员手指、空气进行监测,发现问题及时进行纠正,为预防和纠正措施制定提供了有效依据。

    3.2 熟练、准确、规范的采血穿刺 是保证防止发生静脉局部反应的关键。

    3.2.1 采血前慎重选择穿刺血管 选择充盈、粗大饱满、不易滑动的血管 [3] ,皮肤进针处与血管进针处位移不要>0.5cm,尽量保证一次穿刺成功,避免反复皮下穿刺剧烈疼痛不仅引起交感神经兴奋,使静脉收缩更不易穿刺,而且会导致局部组织血管的损伤,发生局部甚至全身献血反应。

    3.2.2 避免采血中血液外渗 采血过程中注意观察献血部位有无异常情况,询问献血者有无不适感,可有效避免采血中血液外渗入皮下的发生。

    3.2.3 及时处理血流不畅 先寻找发生的原因,然后采取相应措施予以解除,避免采血时间过长,可有效防止针头对血管壁的长时间刺激减少诱发静脉炎的因素。

    3.2.4 避免结扎止血带过紧,时间过长 对于采血时间长的献血者在采集血液过程应注意间歇松解止血带,可有效防止止血带结扎部位以下的组织血管损伤。

    3.2.5 正确指导献血者按压采血部位 献血者用食、中、无名指三指并拢,以针进处为起点向上按压。

    3.2.6 采用正确拔针方法 在拔针过程中嘱献血者先轻压采血处纸块,待针拔出后再向下用力按压,有效避免了针头对血管壁的再次损伤。

    3.3 良好采血环境是保证防止发生静脉局部反应的始动环节 采血环境应安静、舒适、空气清新、采血秩序良好,避免人员嘈杂。

     3.4 人文关怀贯彻于采血过程中 (1)制作正确按压指示牌,献血宣传栏,加强献血常识的宣传教育。(2)采血人员态度和蔼,热情周到,采血过程中随时与献血者交流,热情讲解献血基本知识,解除其思想顾虑使其精神放松。(3)外室医生密切观察献血者采血后情况,并给予正确指导。

    3.5 加强对重点人群的采血后观察 这是保证防止发生静脉局部反应的有效措施。

    3.5.1 对男性献血者的观察 献血者多为初次献血者,缺乏对献血知识的了解,又鉴于其个性心理特点,易产生轻视、大意、无所谓的心理状态。

    3.5.2 采血时间过长与采血中有疑问的献血者 外室医生认真观察局部及全身反应,待观察无异常后再离开。

    4 小结

       按照PDCA循环科学管理步骤,有效减少了穿刺局部反应的发生,我中心针对1999年局部反应发生的例数,进行回顾性分析,找出发生问题的可能原因,采取相应措施后。2000年仅有1例因穿刺失败后而未及时按压造成的局部血肿,针对此原因又制定出相应措施,2001~2003年连续3年未有局部反应发生,有效地消除了献血者顾虑,对无偿献血事业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全面管理、全过程管理、全员管理、科学管理,使采血护理工作步入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 孔凡生.使用中碘酊溶液细菌污染及有效碘含量调查.中国输血杂志,2000,17(1):11.

    2 姚筱云.肾上腺素用于采血部位止血的探讨.临床输血及检验,1999,1(3):40.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国输血技术操作规程.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9.

     作者单位:300110天津市血液中心 

作者: 孙家苓 高美云 2005-9-22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