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05年第3卷第11期

清热解毒汤治疗疔疮疥肿30例观察

来源: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
摘要:疔疮疥肿是生于皮肤浅表的急性化脓性疾病,是外科常见多发病,治疗方法颇多,但疗效不一,笔者应用中药清热解毒汤治疗疔疮疥肿疾患30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2方法清热解毒汤组成:金钱草30g,公英30g,大黄15g,野菊花12g,紫花地丁15g,连翘12g,生地30g,白茅根12g,丹皮12g,赤芍12g,茜草根12g,栀子12g,川连9g,......

点击显示 收起

  疔疮疥肿是生于皮肤浅表的急性化脓性疾病,是外科常见多发病,治疗方法颇多,但疗效不一,笔者应用中药清热解毒汤治疗疔疮疥肿疾患30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30例,男18例,女12例,男女比例为1.5∶1。年龄最小14岁,最大40岁,其中20~30岁18例,占60.0%,说明青年发病率较高,而少年和壮年发病率低,老年人在本组病例未见有发病。病程最长6个月,最短15天,常反复发作。其中15天~1个月7例,2~4个月18例,5~6个月5例。本病发病原因多有内郁湿水,外感风邪,或因昆虫咬伤,或抓破皮肤等,经感染毒邪,蕴蒸肌肤,以致气血凝滞而成。
   
  1.2 方法 清热解毒汤组成:金钱草30g,公英30g,大黄15g,野菊花12g,紫花地丁15g,连翘12g,生地30g,白茅根12g,丹皮12g,赤芍12g,茜草根12g,栀子12g,川连9g,花粉12g,绿豆衣18g。随证加减:便于数日未解可加大黄9g。用法:水煎300ml,每日1剂,分2次服,治疗期间停用其他内服及外用药。
   
  1.3 疗效标准 治愈:疔疮疥肿及自觉症状全部消失。显效:疔疮疥肿基本消退,自觉症状消失。好转:经治疗未起新的疔疮疥肿,疮肿部分消退,自觉症状减轻。
   
  1.4 治疗结果 本组30例病例,治愈23例,占76.7%;显效4例,占13.3%;好转3例,占10.0%,总有效率100%。有效病例疗效出现最快者,服药6天症状大部分消退,肿痛减轻,服药9天症状消失;最迟1例,服药24天;其他患者均在20天以内症状消失。

  2 典型病例
    
  患者,女,21岁,上呼吸道感染治愈后10天,颈后部、背部等处散在脓疱样疥肿,逐渐增多,伴红肿、瘙痒疼痛,并向身体各处散发,经西药治疗半日,效果不显,一处将愈、他处又起,星罗棋布,不均匀,大小不等,伴发热、口干、便干、舌红,苔燥黄腻,脉滑数;实验室检查:白细胞8.9×10 9 /L,中性0.725,淋巴27%,酸性1%,诊断为疖肿。服上药9剂,颈、背部等处疖肿大部消退,红肿疼痛减轻,瘙痒消失,仍有发热,服15剂后,热退,疖肿消退,伴随症状消失,预后良好。
    
  3 讨论
    
  疖是一个毛囊及其所属皮脂腺的急性化脓性感染,常扩散到皮下组织。从现代医学观点分析,其发病诱因多以局部皮肤擦伤、不清洁及全身或局部抵抗力减低为主,致病菌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说明本病与细菌感染有关,为应用清热解毒汤提供了依据。在祖国医学中,对疖的描述为“疖者,初生突起,漂赤无根脚,肿见于皮肤,止阔一、二寸,有少疼痛,数日后微软,薄皮剥起,始出清水,后自破脓出”,说明有色红、灼热,疼痛突起根浅,肿热局限,范围多在3~6cm左右出脓即愈的特点。多由内郁湿火、外感风邪,或因感受火热之气,或因昆虫咬伤,复经感染毒邪,蕴蒸肌肤致气血凝滞而成。疖肿发展迅速,多见于颈部、背部,有脓头,初起红肿疼痛,范围局限,局部有潮红肤痛,可出现全身不适、发热、口干、便干、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等症状,辨证为热毒壅盛,自拟清热解毒汤治疗。本方有清热解毒、凉血清营之功。方中银花、连翘清热解毒;公英清热解毒,长于消痛,紫花地丁解毒长于疗毒,大青叶清热解毒凉血,用于治疗斑疹;丹皮、赤芍、茜草根清热凉血活血;栀子清三焦热邪,配合川连重在清心热;生地、白茅根养阴凉血护心;绿豆衣清心中邪热;花粉清热生津护阴;野菊花清热解毒。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公英、连翘、丹皮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显著抑制作用,金银花、大青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一定抑制作用,川连对葡萄球菌有一定抑制作用,野菊花有促进人体白细胞吞噬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作用,生地具有明显的抗炎作用,无论从现代医学研究证明,还是中药药理分析证实,诸药合用,相辅相成,清热之中能养阴扶正,养阴之中能凉血活血,故能迅速奏效。
   
  (编辑苜 紫)

  作者单位:250121山东省济南市天桥区大桥医院

作者: 刘士安 2005-9-22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