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05年第3卷第14期

脑梗死急性期血压调控的分析

来源: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观察脑梗死急性期的血压调控对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对431例合并高血压的急性脑卒中患者密切观察其住院半月内的血压变化。结果240例入院时血压最高,191例住院后继续升高,其中153例持续到住院3天内下降。抗高血压治疗与非抗高血压治疗血压恢复正常的比例差异无显著性,各组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观察脑梗死急性期的血压调控对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  对431例合并高血压的急性脑卒中患者密切观察其住院半月内的血压变化。 结果  240例入院时血压最高,191例住院后继续升高,其中153例持续到住院3天内下降;抗高血压治疗与非抗高血压治疗血压恢复正常的比例差异无显著性,各组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比例差异无显著性。 结论  脑梗死急性期的血压调控,应遵循慎重适度、合理的个体化治疗。

  关键词  脑梗死 血压调控
      
  高血压是脑卒中的主要原因及独立危险因素。调控血压是治疗脑梗死的重要原则之一,在较大程度上直接影响着脑卒中患者的转归和预后。对我院1994~2004年住院的431例合并高血压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连续半月动态观察其血压变化及抗高血压治疗的影响,以期为脑梗死急性期合理抗高血压治疗提供有益的经验。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本组431例,男234例,女197例,平均年龄(60.2±10.1)岁。诊断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并经头颅CT或MRI检查证实。249例有高血压史1~25年,患者均在发病24h内入院,肢体瘫痪较重,肌力0~Ⅳ级,血压高于正常。15天内死亡的患者不列入研究范围。

  1.2 方法

  1.2.1 分组 分抗高血压治疗组和非抗高血压治疗组。非抗高血压治疗组213例,男116例,女97例,平均年龄(59.6±8.9)岁,81例有高血压病史。抗高血压治疗组218例,男118例,女100例,平均年龄64.8岁,168例有高血压病史。抗高血压治疗组入选条件:(1)有明确高血压史;(2)腔隙性脑梗死或小梗死,Ⅱ级以上高血压;(3)血压>220/120mmHg(1mmHg=0.133kPa),需紧急降压。两组根据病情适当给予甘露醇、银杏制剂、胞二磷胆碱、钙拮抗剂、阿司匹林等药物治疗。抗高血压治疗组同时或继续给予依波定等1~2种口服降压药,血压>220/120mmHg者静滴硝酸甘油 等快速降压药,血压平稳后改口服降压药治疗。

  1.2.2 血压检查及分析方法 两组的血压记录方法和分析指标相同。用标准汞柱式血压计统一检测患者仰卧位右侧肱动脉血压,以mmHg为计量单位。记录半月内所有血压数值,计算每天的平均血压。

  1.2.3 神经功能评分 采用改良爱丁堡斯堪的那维亚神经功能评分标准(1995年全国会议通过),对患者入院时、半个月或出院时的神经功能进行评分。分析抗高血压治疗和非抗高血压治疗患者恢复的比例与差别。

  1.3 统计学方法 实验数据用(ˉx±s)表示,采用χ 2 检验及成组t检验等。

  2 结果
    
  2.1 入院半月内各组患者的血压变化 240例以入院时首次血压为最高,191例住院后血压继续升高。最高血压出现时间:70例住院24h内,82例住院2~3天,39例住院4~7天。高峰血压持续数小时,2天后逐渐回落,一般在3~4天下降幅度最大。294例住院7天内恢复至正常,137例住院7天后血压仍处于高水平。

  2.2 抗高血压与非抗高血压治疗对患者血压恢复正常的比较 无论抗高血压治疗与非抗高血压治疗,患者血压恢复正常的比例差异无显著性(P>0.05)。见表1。

  2.3 各组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 抗高血压与非抗高血压治疗组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表1 抗高血压与非抗高血压治疗7天内血压正常例数比较 (略)
    
  3 讨论
    
  脑卒中后,神经功能的恢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受损脑组织的血液灌注量,而动脉血压是影响这一灌注量的主要因素。这时患者的血压调控到什么程度最好,应深入研究。

    多数研究认为脑卒中急性期,血压短时升高,持续大约1周左右大多数患者能回落,但少数仍处于高水平。据此,国内有学者主张在脑梗死发病1周后开始抗高血压治疗 [1] 。本组431例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压升高,294例住院1周内恢复至正常血压高限,住院1周后仍有137例血压高。我们还发现,无论是否对血压进行干预,部分患者的血压先升后降,在住院3~7天内血压恢复正常,这种趋势基本不变。分析其机制有 [2] :中枢机制,交感神经激活,儿茶酚胺释放增加,应激反应,焦虑,紧张,缺氧,疼痛等。经过几天后,上述几种作用逐渐减弱,血压也逐渐下降。另外也说明脑梗死患者的高血压变化不一,抗高血压治疗的起始时间宜参照患者的高血压变化,采取个体化方案。有研究表明,脑卒中14天内的早期死亡率以及远期预后与患者的血压呈“U”形曲线相关,即当收缩压在140~180mmHg时,死亡率最低,预后最佳;而血压太低(收缩压<140mmHg)或血压太高(收缩压>180mmHg),患者的预后差,死亡率增加 [3] ,且入院时高收缩压是脑梗死恶化的独立因素。国内亦有报道,脑卒中后血压显著增高者,发病6个月后神经功能恢复差 [4] 。故脑梗死急性期抗高血压治疗较为重要。一般理论上讲,脑卒中后降低血压可以减少再出血的发生,减轻脑水肿,以及减少梗死的出血性转化等,但降压不当可导致脑灌注不足,使脑缺血加重,扩大梗死范围,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恶化 [5] 。因此,对脑卒中急性期的血压调控,大都主张遵循慎重适度的原则。国际高血压联盟的高血压治疗指南指出:高血压并发脑梗死时,除非血压很高,如>180/105mmHg,否则应暂停用降压药物直至病情稳定 [6] 。2001年欧洲卒中指南也认为:脑梗死患者以往有高血压史,血压控制标准为180/105mmHg,以往无高血压病史的患者轻度血压增高(160~180/90~100mmHg)对病情有利。但血压极度增高者(200/120mmHg以上),患者脑梗死病情严重,合并夹层动脉瘤、左心衰、高血压危象等,则应迅速采用紧急降压,尤其放在降低颅内压环节上,因过高的血压对患者生命更具威胁。血压骤升,可导致高血压脑病,脑血管被强制扩张,脑血流量被动增加,加重脑水肿、高颅压,可引发梗死的出血性转化,进而威胁生命。另一方面,如为腔隙梗死或小梗死,其颅高压症状缺如或较轻,血压升高主要是原高血压病的表现,在脑梗死急性期停用降压药的利弊有待权衡。本研究对有明确高血压史,高血压Ⅱ级以上的部分腔隙梗死及小梗死患者口服抗高血压药治疗。抗高血压治疗与非抗高血压治疗,平均动脉血压最低值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提示口服抗高血压药未加重脑梗死后的血压自行下降。脑卒中后降压治疗,如掌握指征适当,应用得当,既可避免因停用降压药引起的血压骤升及继发脑部受损,也不致引起降压过度,使神经损害加重。

    本组为对相对较多患者的宏观数据分析。总之,脑卒中治疗中的血压调控并非是个简单的问题,必须认真对待。对血压严密的监测,适度慎重的调控,合理的个体化治疗,对于降低脑卒中患者死亡率,减轻致残和防止复发均有重要意义。至于平时血压水平、用药情况、吸烟、糖尿病、激素的应用等都可能影响到神经功能的恢复。这种影响程度的大小,还不清楚,尚需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 黄海威,黄如训.脑卒中急性期的血压调控.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1999,25:64.

   2 董艳娟,汤晓美.卒中急性期的血压变化及处理.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1999,7(1):21.

  3 Mbala,Mukendi M,Tambwe MJ,et al.Initial arterial pressure and prog-nosis of cerebrovascular accidents.Arch Mal Coeur Vaiss,1995,88(1):21-25.

  4 王湘庆,孙圣刚,童萼塘.脑卒中急性期血压变化临床研究.临床神经病学杂志,1998,11:39.

  5 郭玉璞,王文志,李允德.中国脑血管病治疗专家论文集.沈阳:沈阳出版社,1995,253-263.

  6 WHO/ISH.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hypertension.J Hyperten-sion,1999,17:151.     
  作者单位:210000江苏省南京市下关区小市医院内科

  (编辑子 涵)

作者: 刘翼 2005-9-23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