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05年第3卷第14期

鼻内镜手术治疗霉菌性鼻窦炎16例

来源: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
摘要:近年来,鼻窦的霉菌性感染日益增多,过去对其早期诊断及治疗较困难,随着鼻内镜的普遍应用及CT扫描技术的提高,目前早期诊断及治疗呈现了良好的发展前景。2003年6月~2005年2月,我院采用鼻内镜手术治疗霉菌性鼻窦炎16例,疗效满意。16例均有抗生素治疗史。术前均行鼻窦冠状位、水平位CT扫描,其中2例为右侧上颌窦致密影......

点击显示 收起

  近年来,鼻窦的霉菌性感染日益增多,过去对其早期诊断及治疗较困难,随着鼻内镜的普遍应用及CT扫描技术的提高,目前早期诊断及治疗呈现了良好的发展前景。2003年6月~2005年2月,我院采用鼻内镜手术治疗霉菌性鼻窦炎16例,疗效满意。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6例患者,男10例,女6例,年龄21~54岁。主诉头痛、鼻塞8例,单纯表现为头痛3例,涕中带血2例,头痛、牙痛、面部疼痛3例。16例均有抗生素治疗史。术前均行鼻窦冠状位、水平位CT扫描,其中2例为右侧上颌窦致密影,窦腔扩大,上颌窦内侧壁及上壁有骨质破坏吸收,术前做病理组织活检确诊为“曲霉菌病”。11例为单侧上颌窦、筛窦致密影,3例为左侧蝶窦后外侧壁致密影。

    1.2 手术方法 使用30°硬性鼻内镜。3例采用全麻下单纯开放蝶窦;13例采用局麻,其中上颌窦开放3例,上颌窦、筛窦开放8例,鼻内镜联合上颌窦根治术2例。

    1.2.1 手术过程 2%地卡因肾上腺素棉片,表麻并充分收缩鼻腔黏膜,1%利多卡因做蝶腭神经阻滞麻醉及钩突前缘浸润麻醉,用镰状刀切开钩突前缘,切除钩突,根据病变范围,单纯上颌窦病变者则探查上颌窦自然开口,并扩大至直径1~1.5cm,彻底清除窦腔内病变组织,用0.5%甲硝唑液冲洗窦腔;上颌窦、筛窦同时有病变者,则同时开放上颌窦及筛窦,其中3例单纯蝶窦病变者,只开放了蝶窦,术后用氟康唑液滴鼻,全身未行抗真菌药物治疗,术后1个月内每周鼻内镜下清理鼻腔1次,术后1~3个月每2周清理鼻腔1次,术后3~6个月每1个月清理鼻腔1次。
     
  1.2.2 鼻内镜联合上颌窦根治术 其中2例由于病变较重,估计单纯在内镜下难以彻底清除病变,选用了联合上颌窦根治术,即:先行上颌窦根治术,彻底清除上颌窦内病变组织,然后在鼻内镜下进行上颌窦自然口扩大。

    1.3 结果 术后病理检查均证实为霉菌感染。16例患者术后均恢复顺利,无一例并发症。14例3个月内出现鼻窦内上皮化,2例4个月鼻窦内上皮化,随访1年,无一例复发,疗效满意。
    
  2 讨论

    
  随着抗生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及抗肿瘤药物等的应用,以及因发生全身消耗性疾病造成菌群失调、机体抵抗力下降,霉菌性鼻窦炎发病率有增高趋势,主要以曲霉菌多见,可以分为四型:非侵袭型,侵袭型,暴发型,过敏型。以非侵袭型多见。

    霉菌感染的临床症状与细菌性鼻窦炎相似,通常病变局限于一个窦腔,以上颌窦多见,其次为蝶窦、筛窦、额窦。主要症状为:鼻塞、脓涕、涕中带血,有时可伴有头痛、牙痛、面颊部疼痛不适,有患者自鼻腔内擤出灰褐色干酪样团块,鼻腔检查无明显异常。侵袭型者起病较急,病程进展快,常向邻近鼻窦或组织发展,出现眼球突出、眼肌麻痹、视力障碍、颊部肿胀等,有时可破坏骨质、侵犯血管,可循血管系统或直接侵犯颅底而被误诊为鼻窦恶性肿瘤。

    霉菌性鼻窦炎的典型CT表现是窦腔内有不规则的点状或斑块状钙化阴影,根据病理检查可以确诊。应用鼻内镜治疗霉菌性鼻窦炎能彻底清除霉菌团块,建立鼻窦持久的引流,从而彻底改变霉菌菌落赖以生存的环境,降低复发率。    

  作者单位:1 611530四川省邛崃市人民医院
  
       2 510320广东广州解放军91708部队医院

  (编辑晓 青)

作者: 何莲谢晓明 2005-9-23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