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05年第3卷第18期

风湿性心脏病117例死亡病例临床与心电图特点

来源: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总结风湿性心脏病死亡病例临床与心电图特点。方法对1987~2004年收治并死亡的117例风湿性心脏病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了解死亡病例入院时和死亡前的体表12导联心电图变化,并分析其与临床的关系。结果心脏瓣膜病变越严重或受累瓣膜越多,心功能越差以及室颤等严重心律失常发生越多,死亡率越高。【关键词】......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总结风湿性心脏病死亡病例临床与心电图特点。方法  对1987~2004年收治并死亡的117例风湿性心脏病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了解死亡病例入院时和死亡前的体表12导联心电图变化,并分析其与临床的关系。结果  心脏瓣膜病变越严重或受累瓣膜越多,心功能越差以及室颤等严重心律失常发生越多,死亡率越高。结论  治疗应以预防为主,一旦经内科系统治疗效果较差,必须进行手术或换瓣治疗,同时对住院患者应加强并发症处理及心电图监护,以防止室颤发生。

  【关键词】  风湿性心脏病;死亡病例;心电图

    目前风湿性心脏病(RHD)的发病率已明显下降,但其死亡率在心血管疾病中仍然占较大的比例,甚至占首位。已有许多有关RHD死亡病例的分析报道,但有关RHD死亡的临床特点与心电图的关系却少见报道。我们回顾性分析了117例RHD死亡病例的临床及心电图的特点,以探讨它们之间的关系和临床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1987年1月1日~2004年1月31日,根据第6版《内科学》风湿性心脏病诊断标准[1]确诊并住院的风湿性心脏病1240例,其中死亡117例(9.44%),男47例,女70例,男女比例为0.67∶1;年龄11~73岁,平均(35.1±14.4)岁,病程7~23年,平均58年。住院时间2~2472h,平均(2823±395)h。

  1.2  方法  回顾性分析死亡病例入院时和死亡前的体表12导联心电图变化,并分析其与临床的关系。

  1.3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基础瓣膜病变与心功能  单纯二尖瓣狭窄(MS)20例(1709%),单纯二尖瓣关闭不全(MI)4例(342%),MS并MI 37例(3162%),单纯主动脉瓣关闭不全(AI)5例(427%),单纯主动脉瓣狭窄(AS)1例(085%),AL并AS 4例(342%),联合瓣膜病(二尖瓣+主动脉瓣)46例(3932%)。心功能按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1928年提出的分级方案分级[2],其中Ⅱ级1例(085%),Ⅲ级24例(2051%),Ⅳ级92例(7863%)。并发风湿活动18例(1538%)。

  2.2  死亡原因  急性肺水肿60例(5128%),心室纤颤(室颤)26例(2222%),多器官功能衰竭综合征(MOF)11例(940%),脑水肿5例(427%),心源性休克4例(342%),顽固性心力衰竭3例(256%),急性肾功能衰竭2例(171%),洋地黄中毒2例(171%),心脏破裂(换瓣术后)1例(085%),冠状动脉栓塞1 例(085%),换瓣术后瓣周漏1例(085%),感染性休克1例(085%)。

  2.3  基础瓣膜病变与主要死亡原因的关系  见表1。

  表1  117例RHD死亡病例的基础瓣膜病变与死亡原因的关系  (略)

  2.4  心电图特点  见表2。

  表2  117例RHD死亡病例入院时及死亡前的心电图特点  (略)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风湿热预防的加强,RHD治疗的方法及手段的增加和不断改进,RHD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均显著下降。在一些发达国家,上世纪50年代RHD的发病率就下降至0.16%~018%。但我国部分地区RHD仍然是一种多发病、常见病,且致残率和病死率仍然很高,甚至其死亡率在心血管疾病中占首位[3]。因此,RHD的防治仍然是目前我国医务工作者的重要任务之一。我们对117例RHD死亡病例的临床及心电图特点进行了如下总结分析。

  3.1  死亡年龄特征与病程  本组结果表明,RHD死亡年龄与其发病年龄相似,均以中青年多见,病程可长可短,且可在住院短期内死亡,也可在住院经过系统治疗很长时间后死亡。

  3.2  基础瓣膜病变与病情  本组资料显示,RHD死亡与瓣膜的病变程度和病情密切相关,瓣膜病变越重或受累的瓣膜越多,其死亡率越高,同时心功能越差,其死亡率也越高。本组结果还显示,风湿活动与死亡也有密切关系(117例中有18例,占15.38%),风湿活动可加重瓣膜病变和心衰的发展,因此,必须及时有效地控制风湿活动,以降低死亡率。

  3.3  死亡原因及与瓣膜病变的关系  本组结果表明,死亡原因中急性肺水肿仍占首位(5128%),其次是室颤(2222%)和多器官功能衰竭(940%)。值得重视的是室颤所占的比例不少,必须加强心电监护,以及时发现、及时治疗心律失常,防止室颤的发生。本组也有2例分别死于换瓣术后心脏破裂和瓣周漏,因此,对换瓣术后的患者也应加强监护和抗感染及抗风湿治疗,防止这些并发症的发生。前2位的死亡原因均以多瓣膜病多见(分别为3932%和3162%),可能与瓣膜受累多,心功能差,心搏出量少,各重要器官的血液供应少,心肌细胞的电活动不稳定,而更易出现急性肺水肿、室颤和多器官功能衰竭有关。因此,此类患者应尽早进行换瓣治疗。同时死于脑水肿的病例中以二尖瓣狭窄最多(60%),可能是由于二尖瓣狭窄患者易发生房颤,心房或心室壁内易形成附壁血栓,脱落后容易引起脑栓塞甚至脑水肺。

  3.4  心电图特点  本资料显示,117例死亡病例在入院时及死亡前均有不同程度的心律失常,其中死亡前的窦性心动过速和房颤较入院时显著减少(P<0025和P<0005),而室颤则显著增多(P<0005),这可能是,虽然入院后经过系统的治疗,病情可以得到暂时缓解,部分心律失常甚至可以得到控制,但瓣膜病变没有解除,仍然存在病情突然变化加重,发生更严重的心律失常甚至室颤的可能。因此,必须加强监护,防止和及时处理病情变化和严重心律失常。同时,本组结果还表明,RHD死亡前QT间期较入院时显著延长(P<0005),提示QT间期的延长易导致死亡,应定期检查心电图,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从以上分析可见,RHD是一种严重损害劳动力的疾病,而且一旦形成并经内科系统治疗效果较差,必须进行手术或换瓣治疗,所以治疗应以预防为主。同时对于住院患者应加强各种并发症(如心衰、心律失常等)的处理和心电监护,防止室颤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03-324.

  2  陈敏章.中华内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856.

  3  尉挺.现代临床心脏病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2,435.

  作者单位: 524500 广东吴川,吴川市人民医院心内科

  (编辑:子  涵)

作者: 易远明 2005-9-23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