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05年第3卷第20期

浅谈心内科患者的心理护理

来源: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
摘要:心理护理主要是通过护理人员的语言、表情、姿势、态度、行为及气质等来影响和改善患者的情绪,解除其顾虑和烦恼,从而增强战胜疾病的意志和信心,减轻或消除引起患者痛苦的各种不良情绪和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种种躯体症状,使患者能在最佳心理状态下接受治疗和护理,达到早期康复的目的。疾病治疗的成败与护理工作质量有......

点击显示 收起

     心理护理主要是通过护理人员的语言、表情、姿势、态度、行为及气质等来影响和改善患者的情绪,解除其顾虑和烦恼,从而增强战胜疾病的意志和信心,减轻或消除引起患者痛苦的各种不良情绪和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种种躯体症状,使患者能在最佳心理状态下接受治疗和护理,达到早期康复的目的。疾病治疗的成败与护理工作质量有密切的关系,要提高医疗护理质量,除了给患者做好基础护理外,还必须注意患者的心理状态,了解和掌握患者的心理需求,消除各种不良的心理因素,以取得患者的积极配合。因此,护理人员必须熟练掌握心内科患者的不同心理特点才能做好心理护理。笔者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对心内科疾病患者在住院期间以心理护理配合药物、手术治疗,取得较好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

  1  患者心理状态

  1.1  从健康人到患者心理状态的转变  患者一开始大都有侥幸心理,即不肯承认自己真的患了疾病,迟迟不愿进入患者角色,一旦被确诊,又不能接受病情事实,不少患者此时的心态已无法正确地进行自我定位,并由此向恐惧、焦虑的心理转变。

  1.2  恐惧及忧虑  由于疾病来的突然,自觉症状明显,患者没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因而往往产生紧张及焦虑。与此同时,患者对入院后进行的必要诊断方法和综合治疗措施不了解,在接受不熟悉的医疗操作中会产生恐惧和不安心理。

  1.3  丧失信心  随着病情变化,患者的紧张、焦虑、忧愁、愤懑、急躁 、烦闷等消极情绪也经常出现。他们过分关注身体感受,过分计较病情变化,一旦受到消极暗示,就迅速出现抑郁心理,有时还可产生悲观厌世之感。

  2  心理护理措施

  2.1  以诚相待,解除恐惧、焦虑心理  从患者入院开始,我们如对待亲人般诚恳、周到的生活服务,为患者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尽可能满足他们的合理需求,使患者从入院就产生一种亲切感、安全感,在取得他们信任的前提下,尽快解除他们的恐惧、焦虑心理,使他们的心理障碍得以解决,增强他们战胜疾病的信心。

  2.2  密切注意观察患者的心理活动,消除影响疾病恢复的不良因素  要经常深入病房,及时了解患者心理状态,对不同的患者给予不同的处理。同时,要积极地与患者的家属做好思想沟通,让患者家属正确地对待患者的疾病,共同协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3  充分利用环境因素,创造良好的医疗氛围  环境和自身的调节对积极抵御消极心理和稳定病情能具有良好的效果。保持安静舒适的病室环境,与患者和蔼地进行语言交流,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心理紧张的刺激。
总之,通过对应用患者心理护理来看,利用心理护理,充分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对消除焦虑、恐惧、依赖等心理障碍能起到积极的作用,从而使医疗和护理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发挥出最佳的生理效应和心理效应。

  作者单位: 264500 山东乳山,乳山市人民医院

  (编辑:于  伽)

作者: 刘美波 2006-8-27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