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05年第3卷第20期

肝硬化患者胆囊的异常声像图特征

来源: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
摘要:近年来,各种类型的肝病及肝硬化患者日渐增多,其导致胆囊异常改变的类型也不尽相同。急性黄疸型肝炎导致的胆囊异常是随着肝病的好转而恢复。慢性肝病及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的胆囊异常改变则是持续存在的,不可逆转的。因此我们对肝硬化患者的胆囊异常进行了统计,结果如下。...

点击显示 收起

     近年来,各种类型的肝病肝硬化患者日渐增多,其导致胆囊异常改变的类型也不尽相同。急性黄疸型肝炎导致的胆囊异常是随着肝病的好转而恢复。慢性肝病及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的胆囊异常改变则是持续存在的,不可逆转的。因此我们对肝硬化患者的胆囊异常进行了统计,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全部病例均为我院住院患者,男96例,女12例,共计108例,年龄34~65岁。

  1.2  检查方法  受检者均空腹8h以上,患者取仰卧位及左侧卧位,使用仪器为SA-6000Ⅱ型黑白超声及百胜AU5彩色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3.5MHz。详细观察并记录胆囊大小、胆囊壁厚度及囊内有无结石、肝内胆管有无扩张等。

  2  结果

  经过观察发现肝硬化患者胆囊的异常改变大致有以下几种包括胆囊壁增厚、胆囊结石、胆囊肿大、胆囊息肉等。

  2.1  胆囊壁增厚  此型最为常见。本组75例,占69.4%。胆囊轮廓清,胆囊大小正常,胆囊壁增厚>5~6mm。肝硬化并腹水时胆囊壁呈双边影,最厚可达15mm。双边影是指以弱回声带相隔的两个环状的高回声带。

  2.2  胆囊结石  肝硬化患者大多合并有胆结石,即使早期超声检查无胆结石存在,但在肝硬化6~12个月后即可发现胆石已形成。本组肝硬化合并胆结石56例,占51.9%。

  2.3  胆囊肿大  胆囊大小[1]以长径>70mm,前后径>35mm为标准。本组33例,占30.6%。与急性胆囊炎时的胆囊肿大不同,后者主要是以胆囊的前后径增大最为明显,胆囊饱满张力大,其内压力增高。

  2.4  胆囊息肉  此型最少见。本组4.6例,占4.6%。其中肝硬化合并腹水时,胆囊壁呈双边影及胆囊肿大最为常见,而双边影则是合并腹水的特征,部分病例合并有胸腔积液。本组3例,占2.8%。

  3  讨论

  在各种肝病和肝硬化病例中,胆囊的异常声像图已经引起广大超声医师及临床医师的广泛关注,其所导致的胆囊异常声像图改变也是多种多样的。例如急性黄疸型肝炎引起的胆囊异常改变有胆囊萎缩、胆囊壁水肿、胆囊内无胆汁透声等,但这种胆囊的异常改变往往是可逆的,胆囊呈动态声像图改变,即随着肝炎的好转而恢复为正常声像图。但肝硬化患者胆囊的异常改变却是不可逆的,是持续存在的。

  肝硬化是一种以肝实质破坏、肝纤维化和结节再生为特征的慢性肝脏疾病,可引起胆囊的异常,胆管改变极少见,胆囊的异常改变主要包括胆囊大小的改变、胆囊壁的增厚程度、胆结石的形成等。由于肝炎后肝硬化导致肝细胞变性、坏死、肝功能减退、肝内胆汁分泌减少、胆囊的收缩与舒张功能减退致使胆囊容积增大,排空率降低,结果胆汁淤积,最终胆石形成,病程越长,发生率越高。另外肝硬化时门静脉高压引起胆囊血液和淋巴回流受阻,低蛋白血症导致胆囊壁水肿,加之漏出性腹水对胆囊壁的浸泡,更加重了胆囊壁的水肿,致使胆囊壁显著增厚,多数>5~6mm,形成双边影。本组所测数值最厚可达15mm。

  综上所述,胆囊的异常改变是因肝病及肝硬化所引起的,是伴随着肝硬化而存在的,并非急性黄疸型肝炎那样随着肝病的好转而好转。

  【参考文献】

  1  曹海根,王金锐.实用腹部超声诊断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206.

  作者单位: 831300 新疆五家渠,新疆兵团农六师五家渠市医院

  (编辑:李建伟)

作者: 弓卫东刘玉明 2006-8-27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