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05年第3卷第20期

半夏泻心汤化裁治疗胃脘痛97例疗效观察

来源: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
摘要:胃脘痛是指上腹部近心窝处经常发生疼痛为主诉。胃为五脏六腑之大源,主受纳腐熟水谷,寒邪客胃,饮食伤胃、肝气犯胃、脾胃虚弱,皆能引起胃受纳腐熟之功能失常,胃失和降而发生疼痛,日积月累,则胃之阴阳失调,而出现偏胜,产生偏寒、偏热或寒热错杂的胃脘痛。1临床资料1。临床表现:97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胃脘疼痛,......

点击显示 收起

    胃脘痛是指上腹部近心窝处经常发生疼痛为主诉。胃为五脏六腑之大源,主受纳腐熟水谷,寒邪客胃,饮食伤胃、肝气犯胃、脾胃虚弱,皆能引起胃受纳腐熟之功能失常,胃失和降而发生疼痛,日积月累,则胃之阴阳失调,而出现偏胜,产生偏寒、偏热或寒热错杂的胃脘痛。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97例患者均来自门诊,经胃镜和活组织检查确诊。病例选择为成人,男72例,女25例,年龄最大67岁,最小18岁,病程1~6个月不等。临床表现:97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胃脘疼痛,胃内灼热、嗳气泛酸,食欲不振。经胃镜检查:胃溃疡37例,萎缩性胃炎24例,慢性浅表性胃炎36例。

  1.2  方法

  1.2.1  检查方法  服药前均作胃镜、病理检查,按临床症状体征辨证分类,汤剂每日1剂,2个月为1个疗程。1个疗程结束,进行各项复查,判断临床、胃镜及病理疗效。

  1.2.2  治疗  (1)方剂组成:党参15g,法半夏10g,干姜5g,蒲公英10g,苏梗9g,元胡15g,川楝子6g,甘草6g。(2)功效:补脾和中,行气止痛、清热益胃。(3)适应证:脾胃不和、寒热互结、升降失调而致的心下痞满、胃脘疼痛、胃内灼热、嗳气泛酸、食欲不振等。(4)临床配伍:肝胃气滞,胃脘胀痛去党参配柴胡、枳实;胆胃不和,痛牵及后背者去党参,配柴胡、枳壳、金钱草、郁金;泛酸甚者配大贝母、乌贼骨、煅瓦楞;纳呆腹胀配麦芽、厚朴;有溃疡病变者配白及;胃黏膜有萎缩性胃炎病变者配黄芪、莪术;舌红口干、胃阴损伤者配沙参、百合、麦冬、石斛;偏于虚寒者配砂仁、吴萸、肉蔻。

  1.3  疗效标准

  1.3.1  临床  显效:临床症状和体征基本消失,食欲恢复正常。有效:临床症状和体征减轻,食欲增加。无效:临床症状和体征无改善。

  1.3.2  胃镜  显效:胃黏膜基本恢复正常;有效:胃黏膜较服药前有所恢复;无效:胃镜无变化。

  1.3.3  病理  显效:胃黏膜破溃基本消失;胃黏膜体萎缩变轻或表浅;炎细胞浸润消失;有效:胃黏膜破溃面积较前缩小,胃黏膜腺体萎缩变轻,炎细胞浸润减轻;无效:各项均无变化。

  2  结果

  97例胃脘痛临床、胃镜及病理疗效结果,见表1表1  97例胃脘痛各项疗效结果  (略)  由此看出97例中临床总有效率99.0%,说明临床疗效理想,病理总有效率为71.1%,其中显效者44例,占45.4%,病理疗效比较满意,胃镜总有效率为72.2%。

  3  体会

  胃为水谷之源,仓廪之官。人体气之盛衰决定机体健康状况,气机调畅是脏腑功能正常之表现。饮食不节、饥饿失常或冷热不适等皆能直接影响胃之功能而发生病变或加重病情。方中蒲公英、黄连清胃泻热,为消胃热之要药,是近几年来治疗慢性胃炎、胃溃疡之必用药品,是抑制幽门螺杆菌的理想药物;法半夏、干姜辛温散寒,开痞散结,苏梗芳香醒脾,调理气机;党参、甘草专于补脾健胃,元胡、川楝子长于理气止痛。本方寒温并用,升降并施,经过化裁组方,更增强了清胃散结止痛之效。

  脾胃的损伤,除了情志因素外,主要归根于饮食的影响。《素问·痹论》所说“饮食自倍,脾胃乃伤”即是其理。人们饥饱失常或喜食辛辣厚味、生冷油腻,烟酒无度,不仅伤及脾气,亦多损及胃体,致脾胃中虚,功能失调,寒热互结,虚实夹杂,其病证比比皆是。本方不但能补脾健中、调理气机、和胃止痛,而且对保护胃黏膜、改善病理损伤有一定作用。

  作者单位: 810000 青海西宁,青海红十字医院

  (编辑:唐  城)

作者: 王力红 2006-8-27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