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05年第3卷第24期

中西医结合防治缺血性脑中风的体会

来源: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
摘要:引起缺血性脑中风的相关疾病很多,笔者结合临床经验主要谈以下三种疾病的防治体会。1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粥样硬化和脑梗死均属缺血性脑中风的范畴,其重要防治措施是调节血脂和控制血小板。要调节血脂,使其控制在正常范围,如血脂超标用他汀类药物治疗效果良好。2高血压防治高血压是预防缺血性脑中风的重要措施,综合国内......

点击显示 收起

  在临床工作中脑卒中已是内科常见病之一,而且呈逐年上升趋势。就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劳动强度减弱和体育锻炼的欠缺;二是不良的生活方式,常食肥甘厚味,常饮高醇烈酒,吸烟过量;三是长期紧张、焦虑、烦恼、情绪不畅;四是年龄和基因遗传因素。引起缺血性脑中风的相关疾病很多,笔者结合临床经验主要谈以下三种疾病的防治体会。

  1  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粥样硬化和脑梗死均属缺血性脑中风的范畴,其重要防治措施是调节血脂和控制血小板。要调节血脂,使其控制在正常范围,如血脂超标用他汀类药物治疗效果良好。其次是控制血小板,一般可用阿司匹林,剂量为50~150mg/d,应在晚饭后口服,因血小板最容易在夜间血流缓慢时发生聚集。中老年人动脉硬化,脑供血不足,常表现为头晕、健忘、嗜睡、疲乏无力四大症状及舌暗、脉沉弦尺弱,中医认为是肾虚血瘀,元气耗损所致。笔者采用人参、黄芪、丹参、川芎、首乌、牛膝、桃仁、竹沥等组成方剂,经临床观察可改善上述症状,对动脉硬化有较好的疗效。

  高血压

  防治高血压是预防缺血性脑中风的重要措施,综合国内外各种治疗高血压指南,可以看出西医治疗高血压不仅有大量循证医学的证据,而且在治疗原则、用药方法等方面不断进展。各类降压药单用治疗在推荐的剂量和足量的疗程时降压程度类似,经安慰剂检验校正,收缩压和舒张压均仅下降4%~8%,70%以上患者需要联合用药才能达到血压控制目标值,使血压下降8%~15%。而且必须在建立良好生活方式的基础上和坚持个体化治疗才能取得较好的降压效果。中医对高血压的辨证分型治疗报道颇多,笔者主要对1~2级高血压的三个症状进行中医中药治疗。(1)痰浊内蕴型:眩晕、倦怠或头重如蒙、胸闷或时吐痰涎、体胖多寐、四肢沉重、舌苔暗淡厚腻、脉沉弦滑。方用:陈皮10g,半夏10g,天麻15g,云苓20g,猪苓10g,牛膝10g,泽泻10g,白术10g,桂枝10g,甘草10g。(2)肾阴虚肝阳偏亢型:头痛颧红,头昏耳鸣,心烦易怒,腰膝酸软,健忘,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弦细数。方用:磁石20g,牛膝15g,熟地20g,白芍20g,山茱萸15g,山药15g,丹皮10g,知母10g,石决明15g,泽泻10g,佛手10g,云苓10g。(3)肝火炽热型:头痛如裂,面红耳赤,口苦咽干,急躁易怒,便干尿黄,舌红苔黄,脉弦数有力。方用生地15g,车前10g,龙胆草15g,山栀15g,黄柏15g,当归15g,大黄10g,柴胡10g,白芍20g,牛膝10g,甘草10g。

  经临床观察,上述方药对改善临床症状和降压有较好的效果,但必须要辨证施治,要求患者建立在良好的心态和生活方式的基础上才能效果明显。

  糖尿病

  糖尿病患者中10%~30%会发生中风,且以缺血性中风多见,因此规范治疗糖尿病是预防该病患者发生中风的主要措施。实践证明,糖尿病必须坚持现代综合治疗方法,同时证明各类口服降糖药单用达标降糖效果基本相似,血糖下降20%~30%。糖尿病中医按消渴病辨证论治,凡空腹血糖在9mmol/L以下,餐后血糖在12mmol/L以下的肥胖2型糖尿患者,症见口渴、多食、多尿、舌红少苔、脉沉迟细者,临床用六味地黄丸加天花粉、葛根、玉竹、石斛等治疗,经观察可明显改善临床症状并收到一定的降糖效果,收效前提是必须在饮食控制和运动疗法基础上进行。

  (编辑:杜文燕)

  作者单位: 730700 甘肃会宁,会宁县人民医院

作者: 吕尚龄 2006-8-27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