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06年第4卷第3期

静脉麻醉和硬膜外阻滞麻醉联合应用在小手术中的观察比较

来源: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
摘要:本文旨在探讨小儿手术中静脉麻醉和硬膜外阻滞麻醉联合应用中的安全性、可靠性,减少局麻药用量,预防局麻药的毒性反应,筛选出效果好、麻醉平稳、并发症小、苏醒快的联合方法,为基层医院小儿短小手术麻醉提供参考。现将我院2001~2004年小儿手术中静脉麻醉和硬膜外阻滞联合麻醉的观察比较报告如下。1一般资料在136例AS......

点击显示 收起

  本文旨在探讨小儿手术中静脉麻醉和硬膜外阻滞麻醉联合应用中的安全性、可靠性,减少局麻药用量,预防局麻药的毒性反应,筛选出效果好、麻醉平稳、并发症小、苏醒快的联合方法,为基层医院小儿短小手术麻醉提供参考。现将我院2001~2004年小儿手术中静脉麻醉和硬膜外阻滞联合麻醉的观察比较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136例ASA Ⅰ~Ⅱ级小儿手术中,男99例,女37例;年龄5~10岁,平均(7.53±1.1)岁;手术种类为腹股沟斜疝手术27例,睾丸鞘膜积液翻转术38例,阑尾切除手术39例和其他手术32例。所有患儿随机分为3组:Ⅰ组41例,应用氯胺酮;Ⅱ组47例,应用γ-羟基丁酸钠;Ⅲ组48例,应用丙泊酚。每组患儿手术前均禁食良好,无肠梗阻和脱水等并发症,各组分布系数和可比性基本相似。

  1.2  方法  术前患儿使用相同剂量的鲁米那2mg/kg和阿托品0.02mg/kg,每组根据手术部位,先实行硬膜外穿刺阻滞麻醉,硬膜外阻滞麻醉起效后,然后Ⅰ组静脉注入氯胺酮2mg/kg,Ⅱ组静注γ-羟基丁酸40~60mg/kg,Ⅲ组静注丙泊酚4mg/(kg·h)。术中Ⅰ、Ⅱ、Ⅲ给予麻醉维持剂量,所有手术均按上述程序给药。若手术预计10min之内完成者停止给药物。

  2  结果

  3组手术时间分别为Ⅰ组(41.8±11.6)min,Ⅱ组(39.6±10.3)min,Ⅲ组(40.7±10.9)min,术中Ⅰ、Ⅱ、Ⅲ组患儿生命体征(HP、RR、BP、SpO2)均平稳,无明显低血压和低氧血症,心率变化波动在±15%之间。术中口腔分泌物较多且需多次清理的发生率分别是Ⅰ组10/41(24.4%),Ⅱ组8/47(17.0%),Ⅲ组7/48(14.6%),Ⅰ组和Ⅱ、Ⅲ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在不合用任何催醒药的情况下,术毕至完全清醒的时间,Ⅰ组(169.6±20.8)min,Ⅱ组(158.2±15.2)min,Ⅲ组(8.85±10.4)min,Ⅲ组患儿清醒明显快于Ⅰ、Ⅱ组患儿(P<0.05)。

  3  讨论

  在基层医院的小儿短小手术的麻醉中,以静脉复合麻醉是最常选用的方法,而单纯使用静脉复合麻醉,静脉用药量大,毒副作用较突出[1],所以硬膜外阻滞麻醉与静脉麻醉联合应用,对麻醉设施要求不高,麻醉效果完善,减少全麻药的用量和物的不良反应,硬膜外能提供一定程度的腹肌松弛,全麻药一定程度的抑制中枢神经系统,能有效的消除患者对手术的不良记忆和术中的内脏牵拉反应,以往临床上多用于单纯的静脉复合麻醉,术中口腔分泌物较多,不利于呼吸道管理且易造成误吸[2]。比较二种不同麻醉方式的联合应用具有麻醉平稳,口腔分泌物较少,便于呼吸道管理,术后苏醒较快的明显优点。这可能是由于硬外阻滞与静脉联合麻醉,减少了静脉麻药用量,尤其是由于丙泊酚的消除半衰期明显短于γ-羟基丁酸钠和氯胺酮以及无明显迷走神经兴奋的缘故。

  【参考文献】

  1  刘俊杰,赵俊.现代麻醉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285-287,326-329.

  2  林志谨.临床麻醉学.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209-210.

  (编辑:乔  晓)

  作者单位: 730700 甘肃会宁,会宁县人民医院

 

作者: 贾旭光 2006-8-27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