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06年第4卷第13期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突发阿斯综合征1例的急救与护理

来源: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
摘要:护士专业水平的高低,抢救的质与量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和生存质量。我科于2004年12月27日成功抢救了1例患冠心病、心房纤颤,2型糖尿病,脑梗死后遗症突发阿斯综合征的患者,经55min急救,抢救成功,窦性心律恢复,24h后脱离危险,现将急救与护理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患者,女,70岁,因受凉后出现咳白色黏液痰,伴心累、......

点击显示 收起

  随着社会医学模式的发展,人们对生命的认识、对生存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对工作在一线的医务人员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护士专业水平的高低,抢救的质与量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和生存质量。我科于2004年12月27日成功抢救了1例患冠心病、心房纤颤,2型糖尿病,脑梗死后遗症突发阿斯综合征的患者,经55min急救,抢救成功,窦性心律恢复,24h后脱离危险,现将急救与护理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患者,女,70岁,因受凉后出现咳白色黏液痰,伴心累、气喘,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于2004年12月25日收入我科。经抗炎、强心、利尿、扩血管等治疗后喘累减轻。27日15时25分,患者突发意识丧失,呼吸暂停,经按压人中,拳头叩击心前区2次,约1min后清醒,立即给予氧气2~4L/min等处理,于27日16时20分再次突发意识丧失,大动脉搏动消失,心电监护呈室颤波,血压0/0mmHg,呼吸微弱,不规则,3~9次/min,立即给予心肺复苏,电击除颤,呼吸机辅助呼吸,静脉应用抢救药物,27日17时15分再次电击除颤后,窦性心律恢复,血压、自主呼吸逐渐恢复,24h后撤离呼吸机,抢救成功。

  2  急救与护理

  2.1  及时给予电击除颤,尽快复律,恢复有效血液循环是抢救成败的关键  一般认为脑组织对缺氧的耐受时限约6min[1]。患者突发意识丧失,大动脉搏动未扪及,护士到病室后立即呼叫他人通知医生,在医生未到之前,立即用拳头以中等强度叩击心前区1~2次,然后进行心肺复苏。胸外心脏按压与人工呼吸的频率1人抢救时频率为15:2[2]。医生到达后,护士迅速建立通畅的静脉通道,保证准确、及时静脉应用抢救药物,并给予心电监护,配合医生电击除颤。患者心电监护显示心室颤动,给予非同步电击除颤,第一次除颤充电量200J,以后充电量为250~300J,注意观察患者除颤后心电图波形的改变,必要时3~5min可重复除颤1次。该患者抢救过程中共除颤4次后,窦性心律恢复。抢救过程中注意观察心肺复苏的有效指征,复苏过程中只要有1~2项有效指征出现就不要放弃抢救。

  2.2  及时吸出呼吸道分泌物,呼吸机辅助呼吸是提高抢救成功率的重要措施  抢救危急患者医护人员应分秒必争,既要分工明确,又要密切配合。护理人员应熟悉抢救程序和抢救预案。患者面色发绀,呼吸微弱、不规则,3~9次/min,有痰鸣。护士立即吸出呼吸道分泌物,再为其做人工呼吸,其他护士应立即准备气管插管,操作动作轻柔、准确、熟练。插管护士要熟悉上呼吸道标志,看清会厌部插入,连接好呼吸机。因患者有自主呼吸,给予控制通气,医护人员会熟练调节各种参数。在呼吸机控制通气期间,密切观察患者神志、脉搏、呼吸、血压等变化及患者面色、口唇等缺氧症状是否改善。自主呼吸机与机械通气是否同步,及时做血气分析和电解质测定。纠正酸碱失衡,调整通气参数,使患者获得有效的气体交换,提高氧饱和度,维持机体新陈代谢和基本生命活动。

  2.3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患者病情危重,给予特别护理,24h专人守护。持续心电监护,监测血压、脉搏、呼吸、氧饱和度,观察心率、心律、心电图变化,每15~30min记录1次。观察患者意识恢复情况,监测瞳孔变化,观察患者面色、皮肤弹性,末梢循环、四肢温暖度等情况,同时准确记录出入量,尤其是尿量。给予保留导尿,观察每小时尿量,根据病情变化、尿量、血电解质报告,遵医嘱补液、补充电解质、应用强心利尿剂等,同时注意观察药物疗效和不良反应,为诊断、治疗、护理和预防并发症提供依据。

  2.4  加强基础护理与心理护理  患者病情危重,随时可能产生并发症,发生生命危险,因此必须加强基础护理,预防并发症发生。患者留置呼吸机期间暂停进食,撤机后给予流质、半流质饮食,增加体力。鼓励患者有效咳嗽、咳痰,定时翻身、拍背,必要时吸痰,预防肺部并发症。烦躁时加床栏、加约束带,防止坠床等意外发生,及时修剪指、趾甲,防止皮肤抓伤。注意保暖,加棉被,暖气调节室温,病室每日通风2~3次,每次15~30min。每日口腔护理2次,每晚用温水冲洗会阴1次,碘伏棉球清洁尿道口1~2次,每日用生理盐水250ml加丁胺卡那0.2g冲洗膀胱1次,并更换尿袋,24h夹闭导尿管,每2~4h开放1次。训练膀胱功能。患者清醒后尚未撤离呼吸机,往往很不适应,感到很痛苦、恐惧,表现为烦躁,不配合治疗与护理,护士要多关心、安慰患者,多采取“治疗性触摸”来传递对患者的关爱和支持。同时鼓励患者使用肢体语言与他人交流、沟通,让亲人陪伴,共同做好患者心理护理,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  姚景鹏.内科护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108-109.

  (编辑:杨  熠)

  作者单位: 401320 重庆,重庆市巴南区人民医院内二病区

作者: 章开容,饶富兰 2006-8-28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